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俄罗斯姓氏趣谈许美华大家都知道,斯大林这个姓是他投身革命后的化名。“斯大林”的原义是钢铁,寓意着革命到底的坚强意志。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的姓是他的笔名,在俄语中是痛苦的意思。高尔基用“痛苦”做笔名发表了大量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生活的小说和文章。俄罗斯人和中...  相似文献   

2.
索尔仁尼琴(1918— )据美《华盛顿邮报》1988年10月13日报道,苏联小说家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的作品《古拉格群岛》于今年年初在苏联享有声誉的文学月刊《新世界》上发表,这部巨著是集中反映苏联劳改营生活的首批付梓的作品之一。索尔仁尼琴1918年12月11日出生于苏联顿河流域罗斯托夫的一个哥萨克知识分子家庭,他主要由母亲抚养成人,曾在罗斯托  相似文献   

3.
“……无论如何我要回到苏联生活,是该在家乡定居的时候了……”“4月——一定启程”。"非常想尽快回到莫斯科!" 疾病使高尔基滞留在气候宜人的意大利。不过,在1928年和1929年回到过苏联之后,再侨居国外,对他来说是很难忍受的,因此,无论是医生的担心,无论是"尽快写完"其主要作品《克  相似文献   

4.
阅读王西京先生的水墨作品,走近他几十年的艺术历程,一个很深的感受就是:他是与时代同步的有化自觉性的艺术家,他的一幅幅作品,反映了他生活的时代从社会意识到审美理想的变化:他个人的艺术审美趋向,反映了他对民族传统化和艺术的深刻认识。[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玛格丽特·威利斯访问全球最著名丑角之一,“苏联人民艺术家”奥列格·波波夫。奥列格·波波夫发现英国马戏团演员的生活与其苏联境内的同行的生活不尽相同,使波波夫大感惊讶。  相似文献   

6.
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伊萨科夫斯基(1900—1973),原姓伊萨科夫,系俄罗斯著名的抒情诗人,属于农村诗歌中的新流派——斯摩棱斯克派诗人,开创了苏联时期歌颂农村新生活抒情诗歌的新阶段。他以农村生活为主要创作题材,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美感人的诗篇和歌词,受到国家的高度评价和嘉奖。他的《有谁知道他》、《卡秋莎》、《边防战士回来了》等诗和诗集《诗与歌》分别获得1943、1949年斯大林奖。  相似文献   

7.
正叶赛宁(1895—1925)是俄国白银时代"伟大的民族诗人"(高尔基语)。他出生在梁赞省康斯坦丁诺沃村,美丽的故乡给了诗人最初的滋养。长大后来到城市,经历了十月革命、国内战争和新经济政策等大事件,个人生活也发生了多次起伏,但叶赛宁的诗歌里始终有故乡——即他出生的那片田野和大地。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曾说:"从叶赛宁的诗里可以闻到俄罗斯田野泥土的芳香。"  相似文献   

8.
“笔名”是作者发表作品时使用的别名。不少外国作家常以笔名闻名于世,而他们的原名反而被人们遗忘了。苏联大文豪高尔基,原名“彼什科夫”。“高尔基”一词在俄文里是“痛苦”之意。高尔基家境贫困,他自幼就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为了不忘记自己的经历,所以取笔名为“...  相似文献   

9.
正《苏联版画集》是鲁迅应赵家璧之邀而编选的一部版画作品集。对于苏联的版画,鲁迅是极为看重的。他或是从日本出版的苏联读物上翻印,或是通过友朋从国外购入,或举办展览,或编印画集,其目的在于向处在黑暗中的中国介绍苏联的艺术成就和社会状况,促进国人的进步。1930年2月,鲁迅编辑完成了《艺苑朝华》第一辑第五种,命名《新俄画选》,第一次集中地向中国介绍了苏联版画艺术。  相似文献   

10.
卫国战争题材在苏联文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并不是偶然的。苏联人民取得对法西斯的胜利,是付出了英勇的努力,遭受了巨大的牺牲的。在苏联,实际上没有一个家庭没有受到战争的祸害,没有蒙受到战争的巨大损失和痛苦。对西蒙诺夫来说,卫国战争是他的创作的体裁多样、问题众多的主题。著名苏联诗人凯森·库利耶夫在评价同行的创作时说:“康斯坦丁·西蒙诺夫描写了战争的真实。因此,他的作品是可贵的,在国内外拥有广大的读者。”作为一个描写战争的艺术家,西蒙诺夫给自己确定了如下任务:“我的目的是让读者知道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争。既然……胜利使我们付出了巨大  相似文献   

11.
<正>《安娜》是苏联著名导演米哈尔科夫的作品,他以苏联解体前后的历史为背景,记录了13年来女儿的成长历程,将一个人的成长寄身于历史的大环境中,从而成为一部具有历史文献意义的纪录片。  相似文献   

12.
15年前,苏联当局把布罗茨基作为“社会寄生虫”而流放,只有在此之前阅读过约瑟夫·布罗茨基秘密出版的作品的人,或在列宁格勒的公寓里参加过他组织的传奇般的读书会的人,才熟知其独特的声调及思想的转变,才能理解他的《约翰·多恩挽歌》和《科德角的摇篮曲》。过儿个月后,苏联官方的刊物将发表这位获得  相似文献   

13.
李声权 《世界文化》2006,(12):16-17
盖达尔是苏联的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他的许多作品早在苏联时期就享有盛名,而且在历经大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名气不衰,常读常新。最为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作品要数《铁木儿和他的队伍》、《远方》、《军事秘密》、《天蓝色的杯子》、《鼓手的命运》、《丘克和盖克》等。正如作家本人说的,“儿童是我的心灵,儿童是我的作品的主题……”2004年,盖达尔诞辰一百周年之际,俄罗斯青年诗人巴维尔·科尔帕科夫在儿童杂志《篝火》撰文写道:“苏联儿童是在读他的小说中长大的。”最后,诗人在文章的煞尾,激情奔放地号召孩子们:“读一读这些书,陶醉在遥远年代的…  相似文献   

14.
正"生活从阅读开始"是傈僳族作家杨泽文的散文随笔新著《面朝文字的沧海》中的一句话。虽然这本散文随笔集也收入了一些作家反映乡村大自然和人文民风的美好纯朴以及四海旅痕的作品,但从书名就可以知道,这是一本主要以阅读为题材的散文随笔集,是一本书写作家的读书生活、呈现作家的阅读经历、反映作家阅读中的感悟、快乐和阅读给他人生带来变化的一本书。对于泽文来  相似文献   

15.
斯蒂芬·福斯特所创作的许多歌曲的内容与他短暂的生活经历是极为不协调的。他以反映美国南部和种植场黑人生活的歌曲而享有盛名,但他自己却是个北方人,他的歌曲使斯瓦尼河闻名于世,而他本人却从未领略过此河的风光;他创作的许多曲子,充满了家庭的温柔情调,而他却孑然一身,死于一家慈善医院的病房里。斯蒂芬·柯林斯·福斯特于1826年7月4日出生在宾夕法尼亚州的劳伦斯维尔(现已成为匹兹堡的一部分),是苏格兰人与爱尔兰人的后裔。福斯特十五岁进入杰弗逊大学,但是,他唯一的兴趣是音乐。那时,他已创作了一首长笛四重奏圆舞曲。福斯特在一个月以后便离开了大学,跟几位家庭教师学习。由于父母反对他以音乐为职业,福斯特便  相似文献   

16.
音乐是爱因斯坦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对爱因斯坦科学创造的作用比一般所认为的要大得多。在爱因斯坦最珍爱的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乐曲中,他感到了自然界规律性的反映。音乐对他来说如同毕达哥拉斯所称数的和谐、开普勒所称天籁、莱布尼兹所称神袄赋予世界的全面和谐的模拟。  相似文献   

17.
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我国电视编导人员根据苏联著名作家鲍里斯·瓦西里耶夫同名小说拍摄的19集电视连续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在中央电视台陆续播出。虽然苏联1972年拍摄的同名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上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但这部电视剧今天同样给我国广大的观众以巨大的震撼。也许,我国不少观众不知道它的作者瓦西里耶夫,然而他的名字并不因此黯然失色,而依然光彩熠熠。说到这里,我自然而然地想起了我国作家、翻译家高莽先生在他的《作家的幸福》一文里叙述的一件事情。1987年夏天,瓦西里耶夫随苏联…  相似文献   

18.
吴华  华瑛 《世界文化》2000,(1):33-34
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斯大林经常在莫斯科郊区的别墅里,召集苏联党政军要员开各种会议。会后,他常常同与会共进午餐或晚餐。  相似文献   

19.
谷羽 《世界文化》2023,(7):15-18
<正>谢公说:李白是我的最爱。这里的谢公,不是谢灵运,也不是谢朓。说这句话的不是中国人,是外国人。他是俄罗斯汉学家谢尔盖·托罗普采夫。这位汉学家,1940年4月23日出生于列宁格勒。1944年跟随父母迁居莫斯科。他的父亲阿尔卡基·托罗普采夫是建筑师。20世纪50年代初,作为苏联援助新中国建设的专家来中国工作,曾担任北京展览馆和上海展览馆的总设计师。因此,1954年至1955年期间,谢尔盖曾跟随父亲在北京生活过两年多,到过上海、西安等中国大城市。  相似文献   

20.
<正>《引玉集》是鲁迅编选的一部苏联版画家的作品集。鲁迅对于苏联版画的收集和介绍,始于1930年编辑《新俄画选》之时。这本被列为《艺苑朝华》第一期第五辑的画集,收录了苏联版画家的作品12幅。这些作品都是从其他出版物上复制下来的,并非据原版拓印,因此效果并不十分理想。1931年,鲁迅开始有意识地收藏苏联的版画,这和他的青年朋友曹靖华有关。这一年,鲁迅因为校改曹靖华所译绥拉菲摩维支的长篇小说《铁流》,偶然在《版画》杂志上看到了载有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