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年365天从太空看地球"是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站名的中国科学院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工作的真实写照.自1986年建成并开始运行以来,该站不间断地接收、处理、存档、分发各类对地观测卫星数据,为全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学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历史与动态卫星遥感资料.该站是我国国家级民用多种资源卫星接收与处理基础设施,多年来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曾分别为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题词.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学院院刊》1987,(3):278-279
中国科学院遥感卫星地面站,是世界上几个先进的遥感卫星地面站之一,也是我国唯一的一个完整的卫星遥感数据接收与处理系统。它由微波信号跟踪接收、数字图象处理及照相处理等三个分系统组成,能够接收和处理美国陆地卫星和法国SPOT卫星数据。通  相似文献   

3.
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具备完整的卫星数据接收、传输、存档、处理、分发体系,是我国对地观测领域的核心基础设施之一。地面站的数据接收范围覆盖全国及亚洲的70%疆土。地面站的数据接收系统由天馈伺分系统、跟踪接收分系统、测试分系统、记录与快视分系统、故障诊断分系统、站监控管理分系统、技术支持分系统组成,性能和指标居于世界同类地面站前列。地面站拥有一批国际先进的卫星数据处理与产品生产系统,其产品质量、规格与全球数据产品一致。地面站一系列重要的装置改造和自主创新项目的完成,使卫星数据的接收、处理、存储、检索等系统能力有了显著的提升,可以保证以近实时的速度为用户提供数据产品。地面站运行20余年来,所接收、处理和分发的国内外对地观测卫星数据广泛应用于我国的遥感应用各领域,其中突出的范例有国家重大灾害的监测与评估、全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西部测图、海洋环境近实时监测等国家重大重点项目等。  相似文献   

4.
为满足我国遥感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 以邓小平同志和美国卡特总统签订的“中美科技合作协定”为基础, 中科院于 1986 年建成了“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这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经过持续发展, 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现已拥有了密云站、喀什站、三亚站 3 个卫星数据接收站, 具备了覆盖全国及亚洲 70% 疆土的卫星数据接收能力, 保存了时间跨度近 30 年的 300余万景的各类遥感卫星数据, 是我国对地观测领域的核心基础设施之一。  相似文献   

5.
编者按: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以下简称遥感地球所)所属的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是世界上接收与处理卫星数量最多的地面站之一,数据分发服务量居于世界前列。目前,由密云、喀什、三亚3个接收站构成的陆地观测卫星数据全国接收站网已实现了我国全部领土和覆盖亚洲70%陆地区域卫星数据的实时接收。其中,地处我国新疆的喀什卫星数据接收站的科研人员在祖国的西部边陲履行着他们的责任与使命。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0,(3):F0002-F0002,F0003
遥感卫星地面站是我国对地观测领域的核心基础设施,负责接收,存档,处理国内外对地观测卫星数据,并为全国遥感用户提供数据与信息服务。目前,卫星遥感已逐渐成为各国空间对地观测领域的主要科技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同志生前十分重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中国科学院遥感卫星地面站就是邓小平1979年访问美国期间同美国总统卡特签定的科技合作项目,可以说,地面站是在小平同志的亲切关怀下建立起来的。1986年我站建成前夕,他老人家亲自为我站题写了站名——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使我们深受鼓舞!在对地观测技术体系中,地面站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上承卫星数据的接收与处理技术,下连遥感应用的众多领域;它是空间对地观测的地面系统,又是为全国服务的基础信息设施。十年过去了,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的进程中,地面站没有辜负小平同志…  相似文献   

8.
<正>1科学背景卫星遥感是20世纪60年代新兴的科学领域之一,它是以卫星为平台,利用遥感仪器对地球或其他太空目标进行观测,观测数据经过地面站的接收和处理,转化成可供各行各业应用的、信息极其丰富的数据资  相似文献   

9.
《科技风》2017,(10)
地面站天线极化调整通常指的是线极化地面站天线极化调整。对于圆极化地面站调整,只要将地面站天线极化与卫星极化想匹配即可。当地面站天线极化与卫星极化匹配时,不存在极化角的问题。而对于地面线极化地面站天线来说,当天线接收极化与卫星入射波极化不一致或者地面站天线发射波极化与卫星接收极化不一致时,都存在极化损失,本文通过对地面站天线极化的调整原理分析,讨论了三种常见地面站天线极化调整的程序,最后得出了用频谱复用法调整待测站天线极化是最简单且最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结合简单通信模型的介绍,对佳木斯气象卫星地面站FY-3卫星地面接收系统中信号接收流程进行了分析,并对重要环节信号处理的原理与处理设备的作用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1.
正2018年2月2日15时51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的一颗名为"张衡一号"的电磁监测试验卫星,成功地发射至预定轨道。这是我国地震立体观测体系的第一个天基平台,也是我国首颗观测与地震活动相关电磁信息的卫星。3天之后,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就收到了该卫星发回的数据。这次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少数拥有在轨运行高精度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的国家之一。  相似文献   

12.
数字电视及卫星地面站接收数字节目时,应计算出卫星接收天线仰角、方位角及极化角,然后根据计算结果进行适当的调整。  相似文献   

13.
无线电环境与气象卫星地面站数据接收质量关系密切.根据风云三号工程广州站的建设情况及该卫星使用的频率,介绍了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为风云三号工程选址所进行的一次无线电环境测试与分析,并简要说明气象卫星地面站电磁环境的测试原理、计算和分析方法,协调解决建议等.  相似文献   

14.
简介     
叶尚福(1938.12.14-)微波天线专家。四川省成都市人。1961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总参第五十七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四川省科委研究所研究员。长期致力于卫星通信地面站天线及高效源技术的研究与实践,尤其在大口径、高精度卫星地面站天线系统研制方面取得重大成就。主持研制的“自动跟踪卫星地面站天线系统”是国内最早的卫星地面站天线之一;“高精度卡塞格伦卫星地面站无线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在国防建设中产生重大效益。撰写和发表的多篇论文及其取得的成就,为卫星地面站天线及高效馈源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相似文献   

15.
1999年10月14日,“资源一号”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升空,至今一周岁多了。俗活说,三岁看大。而对于在轨运行两三年、三五年,最多不过10多年的卫星来讲,一岁就看大了。“资源一号”作为我国传输型对地遥感卫星中的独生子,它首次上天就成功运行,其优良的性能、良好的表现,令世人惊叹。“资源一号”卫星是中国和巴西联合研制的。作为我国首颗传输型对地遥感  相似文献   

16.
《发明与革新》2014,(2):48-48
去年底,我国首颗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一“高分一号”卫星正式投入使用。“高分一号”卫星是我国首颗寿命大于5年的低轨遥感卫星,也是国家重大专项“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中的首星,它的投入使用标志着我国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数据国产化迈出了决定意义的一步。它将在国土资源调查与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17.
随着卫星遥感应用技术的发展,运用卫星监测林火的高科技手段已成为目前森林火灾监测的重要方法之一。为更好地巩固和发挥其在林火预警中的优势地位,结合近年来从事森林火灾卫星监测的实践,分析了卫星监测林火的基本原理和数据的接收、处理及判读方法,为提高卫星林火监测人员的业务理论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意味着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已全面建成,中国北斗开启了服务全球、造福人类的新篇章。而在北斗研制的过程中,科研人员展现了独特的中国智慧,为世界贡献了创新的中国方案。我国的北斗系统不能像美国的GPS那样在全球建立地面站,因此为了解决境外卫星的管控问题,我国的科研人员在卫星之间搭建的通信测量链路,实现了卫星与卫星、卫星与地面站的建链互通,能够让我们看不见的、在地球的另一面的北斗卫星,与我们头顶的北斗卫星取得联系。星间链路是北斗系统实现全球服务的关键,是自主运行的前提。  相似文献   

19.
风云三号系列气象卫星是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星上搭载有11种遥感仪器,可实现全球、全天候、多光谱遥感对地观测。它的升空标志着我国气象卫星和卫星气象事业发展到了崭新的阶段。本文主要阐述了风云三号系列卫星使用的4.2米接收天线天伺馈分系统在接收卫星资料过程中出现的天线指向精确度不准问题,同时针对这些问题所提出的调整方法,及所使用的技术。  相似文献   

20.
正科学研究的范式已经发生深刻变革。宇宙演化、物质结构、生命起源等基础前沿领域的科技创新,越来越依赖精度高、功能强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作为国之重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上海光源、"中国天眼"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对我国科技自立自强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