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十七年"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崭新时代,表现出了相当激进的进化论思想。对于这一时代而言,它与过去的关系不是一种继承的关系,而是一种彻底决裂的关系。"十七年"农村小说中呈现出的历史态度无疑是对时代氛围的反映,但同时我们可以发现它并不能与传统完全分道扬镳。在这里,我将抽取两个方面来阐释这一问题:一是农民与自然的关系,因为自然(土地)无疑是最能反映农民本源的东西;二是乡村传统道德模式的变化,基于个体的道德标准到基于集体的道德标准的转化过程使我们有可能窥见历史与现实之间那种错综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从"十七年"农村小说中亲情、友情、爱情等人与人之间情感关系的描写来透析人们之间关系的亲疏变化。一方面,情感的侧重点集中在了"同志"式的友情上,在公共事业中萌发的友情成为超越亲情和爱情之上唯一可以信赖的情感关系;另一方面,由于公私斗争的严峻现实,这一切情感关系都开始以"阶级"为建立基础。  相似文献   

3.
由于农业集体化组织的影响。在传统乡村社会中占据重要位置的“家庭”丧失了它原有的身份.开始变得可疑起来:首先,它的现实存在被历史影像遮蔽了.个体将因为其根据家庭物质条件所规定的阶级属性而获得一定的现实社会地位,同时,家庭的现实状态又会被集体按照与其历史面貌所不同的方向加以改造.其次,家庭的职能越来越趋向于单一的生产层面。在这一过程中,个体的劳动能力被强调,两性之间的差别被忽略不计。再次,个体挣扎并脱离它的行为在集体的背景下合法化,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分家在“十七年”农村小说作家的笔下成为了一种屡见不鲜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当代现实题材长篇小说的乡村空间书写,不仅是小说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反映当代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的一面镜子。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革命政治文化的影响下,乡村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十七年”时期现实题材长篇小说的乡村空间书写,反映了这场变革对当代中国乡村的影响。文章以《三里湾》《山乡巨变》《创业史》《艳阳天》为考察中心,通过小说中民居空间、民俗空间、政治生活空间书写呈现的“政治化”嬗变,观照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乡村政治与文化的变迁。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个古老而常新的文学母题,婚变在新时期自然有一个现代转型过程。正是通过描写婚变的现代转型,十七年农村小说切入政治规范——道德评价——主体建构三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揭示了这一潜隐的现代性命题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6.
乡村小说因特定的历史语境而产生,并伴随着新的历史语境而发展。“五四”乡土小说、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分别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现象。较之“五四”乡土小说,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在创作主体、创作思想、文本色调等方面均发生了嬗变。这些嬗变反映了特定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社会心理、审美感受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作为特定时代的学,新的道德是十七年学的关注重点之一。在一个被人们认为是全新的时代里,道德作为调整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行为的规范和个人的内在品质.必然也要发生巨大的改变。那个时代的学非常热衷于表现和倡扬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农村小说因其书写对象的特殊性,在这一问题上倾注了更多的笔力,特别集中在“公德”问题上。这一学现象所蕴涵的复杂性,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8.
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以及生态学理论的日益完善,生态话题越来越成为文学创作和研究的新内容.虽然国内外有关生态文学研究的专著和专业论文数量颇为丰富,但是聚焦十七年小说生态话题的专门性研究相对不足,甚至有学者论断中国的生态文学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而刻意回避了十七年文学中的生态书写.本文尝试从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两个角度出...  相似文献   

9.
反映少数民族生活是"十七年"小说中较有特色的创作,这些小说的作者大都是汉族作家,他们是以"外来者"的眼光来观察少数民族人民生活的,以主流意识的眼光来表现少数民族生活的变化。这类小说讴歌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的一种崭新的、不同于以往的平等、自由、和谐的民族关系,其着眼点在于通过平等、自由、和谐的民族关系书写来建构共同的民族记忆,实现最广泛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0.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想化表述,集中描写了社会主义革命对乡村旧有秩序的破坏及新秩序的确立,呈现了工农互助、城乡合作的新局面,彰显农民的主人地位,这对于观照历史、反思现实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十七年经典小说中,革命叙事话语的夹缝里赫然地镶嵌着情爱叙事。一方面,革命叙事压抑了情爱叙事,情爱叙事打上了政治烙印,呈现出被简化的屈从地位;另一方面,革命叙事借助情爱叙事完成对宏大主题的书写,情爱叙事使人物形象丰满、细腻、真实,使小说结构紧凑、有悬念,也使小说变得生动、耐读、有人情味。情爱叙事在革命话语缝隙中的存在,既来自于作家从现实出发的创作态度,也是对民族传统小说和现代小说叙事经验的吸收融会,它使十七年经典小说具有超时代的价值,而不是一种简单的政治化文本。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周恩来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文物保护问题提出了一些指导性的观点和建议。这些观点和建议主要体现在文物保护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经济建设、开发利用考古发掘等一系列重大关系方面。它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文物保护问题的认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为新中国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对文物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由于受当时各种历史条件的限制,党对文物保护问题的认识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缺陷。  相似文献   

13.
1912-1949年汉语新词语研究价值较大,研究难度比古代汉语大,研究不受重视。本文运用排比归纳方法,考释了1912-1949年汉语中"安理会"、"安琪儿"、"编辑"、"驳壳枪"、"基因"、"交际舞"等新词语。  相似文献   

14.
1912-1949年汉语新词新语研究价值较大,但研究难度也较大且不受重视,研究手段主要依靠人工检索。该研究应该结合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确定词目,建立语料库,提高研究效率,尽快编纂1912-1949年汉语新词新语词典。  相似文献   

15.
建国后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因受到时代的局限以及历史的变迁,而引起了文学史界评论界的“再认识”。但过去的“再认识”主要围绕作品的历史的真实性而展开。本文以李准的“李双双小传”作为不仅定性而且定量的分析标本。提出应该以“形象大于思想”“细节的真实”作为一种既衡量其真实性,又衡量其艺术真实性的评判方法,这就是“现实主义的”评判方法。  相似文献   

16.
京派小说家出于对城市文明的失望而转向乡村 ,试图建立一个充溢永恒人性之美的世界。这个世界的特征和气质是在与城市的对立中显现出来的。它在空间上的孤立与城市的流动 ,在时间上的停滞与城市的变幻 ,在社会关系结构上的单一化与城市的繁杂化的对立中呈现这个世界的唯美和易碎的特征。这个世界在空间、时间和社会结构上的特点是美的人性存在并得以保存的原因 ,同时也是小说家主观选择和追求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以来,少年乡土小说成为了儿童文学发展的重头戏,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少年乡土小说以主流话语的姿态雄踞于当时的儿童文学领域。尽管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乡土小说面对城市文学的侵蚀,呈现衰败的迹象,但仍有许多作家如鱼在洋、曹文轩等等作了可贵的探索。尤其是他们从传统和西方现代主义那里吸取养分,对乡土小说题材的处理进行了创新和开拓。正基于此,在中国当代儿童文学领域内,少年乡土小说已经成为了一个无法忽略的显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