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文学领域出现了一种新的文体称谓——杂文诗。只要在网络上点击"杂文诗"一词,大量的杂文诗作便会扑面而来,但什么是杂文诗?它应具备什么样的特征?杂文诗的概念如何界定?目前尚无定论。本文从杂文诗的渊源,杂文诗与谚语、民谣、讽刺诗及散文诗等的比较之后认为:杂文诗是一种介于杂文和诗歌之间、用诗歌的形式和方式行使杂文的批判精神,激浊扬清,内容集中、概括、凝练、针对性强,反映生活中的一切假恶丑,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讽刺性,语言生动、幽默、形象、犀利,形式灵活自由、古老而年轻的诗歌形式。  相似文献   

2.
五四是中国历史上的特殊时期,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开展、政治环境的相对宽松、各种思想的活跃、报刊业的发达使文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受时代因素的影响,五四文学在类型、题材和表现手段等方面都有了巨大的变化。这一时期,社会时代的特性为杂文的发展创造了优渥的外部条件,而杂文也契合时代精神成为最佳的言说载体;五四精神得以张扬,杂文得以兴盛。五四时期杂文创作数量繁多、形式自由,成为五四时期最为凸显的散文文体。  相似文献   

3.
撇开非此即彼的二元论观念,杂文可以定义为一种兼容现实功利性和文学审美性的独立文章样式,它既非单纯的文学文体,也非纯实用的应用文章。杂文的文学性可以通过杂文艺术形象的真实存在得以佐证,但并不因此就证明杂文是文学文体。杂文区别于他种文体的突出特点有二,一日重“胆”,二日杂文创作的思维品质具有二重性。  相似文献   

4.
王小波杂文多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我"字及"我"惯用句式的频繁出现。本文对王小波杂文中的"我"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索,通过形式与内容、文体与思想相结合的整合性的研究,揭示王小波杂文的独特内涵、话语特征和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小波杂文多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我"字及"我"惯用句式的频繁出现。本文对王小波杂文中的"我"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索,通过形式与内容、文体与思想相结合的整合性的研究,揭示王小波杂文的独特内涵、话语特征和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6.
杂文是怎样一种文体?是否属于文学的范畴?对于这些问题的争论已经涉及到对现代文体的认识与理解。杂文首先是一种借助报刊的知识分子写作,现代作家选择杂文作为。说自己想说的话”的艺术方式,既是对现代报刊文体的深刻理解,也是对知识分子话语方式的准确把握。杂文的言说方式是一种隐喻修辞,与符号世界相关,理趣、对话性以及多重反讽构成为现代杂文的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文体的发展演变,杂文已逐渐渗透到各种文体当中。杂文与小小说本属两种不同的文体范畴,但许多杂文作者却喜欢采用小小说的形式和手法抒写杂文,使杂文小小说化的倾向不断加强,甚至出现杂文与小小说界限不清的现象,这虽然拓宽了杂文的表现手法,但在很大程度上却削弱了杂文的社会作用,成为杂文萎缩化的一大标志。  相似文献   

8.
俳谐文是汉魏六朝时期比较盛行的一种文体,这类文章表面诙谐逗乐,实则有着深刻的讽世意味和社会批评意义,是地道的杂文。研究汉魏六朝文学中的俳谐体杂文,不仅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汉魏六朝文学的全貌,也可理清中国古代杂文发展的轮廓与线索。  相似文献   

9.
聂绀弩的“奇才”、“鬼才”的天赋表现在杂文家的思维视角、批判性的内容以及层出不穷的文体创新等诸方面。在杂文内容上,他凸显向鲁迅“立人”思想学习和深化的过程;在杂文思维上,他擅长以逻辑推理的直接形式进行形象化说理;在杂文艺术形式上,他认为杂文可以自由出入自己的疆域,对相邻的姐妹艺术实行大胆地“拿来”,打破当时杂文创作现状的狭隘格局,这对促进现代杂文艺术形态的多样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哈尔滨解放区,萧军的创作主要表现为《文化报》上的文学创作。因文学与报刊的同存共生关系,散文成为这一时期萧军的文体选择,因同《生活报》的论争,萧军创作了大量论争杂文。这些杂文一方面体现了萧军对鲁迅杂文的继承和发展,一方面也代表了萧军杂文创作的最高成就。萧军在《文化报》上的文学创作是东北新启蒙的实践之作,同时也是研究东北"《文化报》事件"的重要文学资料。  相似文献   

11.
《文心雕龙》中《杂文》多体一篇,本文从知人论世的方法论出发,认为这与当时的文学背景及刘勰自身文学思想密切相关,并在此基础上以刘勰的文体分类观为指导原则,论述《杂文》中各种文体的类属。  相似文献   

12.
同异修辞格在各种文学形式,特别是新闻评论、杂文等议论性文体和影视作品中,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深入细致地研究这一辞格,对于指导人们的修辞实践、发挥好该辞格积极的修辞作用、丰富和发展辞格理论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心雕龙·杂文》篇末提到的“汉来杂文”,涉及了四种汉代以来出现过的不同的“杂文”观。“典诰誓问”是先秦古老文体,在汉代以来已经失去生命力,在《文心雕龙》中附入《史传》和《诸子》。“览略篇章”与一般的文体有明显的性质差别,属于类文体,附入《附会》和《练字》。“曲操弄引”指琴曲歌辞,是琴曲的陪衬,附入《乐府》。“吟讽谣咏”泛指富于情采的诗赋,在西汉被视为小道,《文心雕龙》附入《明诗》《乐府》和《诠赋》。它们都是曾被边缘化的文体。正确认识《文心雕龙》所称“汉来杂文”,对于我们理解汉代至南朝齐的文体价值观念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的杂文创作在文体形式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开放与创新态势,它表明了杂文创作主体在艺术上的成熟。这种创新态势突出地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灵活多变的表现手法;二是开放自觉的文体意识;三是流派纷呈的语言风格;四是反映民间意识的网络杂文的勃兴。  相似文献   

15.
文章结合现代杂文的基本特征,从瞿秋白杂文的主要内容、他在杂文中所承担的道义责任、他的杂文所具有的独特个性等方面,论述了瞿秋白的杂文创作在其全部文学和政治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文章认为,瞿秋白的一生.始终没有放弃对文学的爱好;但作为一个政治家.他的政治敏感又必然使他的文学创作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而杂文作为一种文艺性的社会论文所具有的边缘文体的特点,恰好满足了上述两个方面的要求.因此.杂文创作就成为瞿秋白政治式写作的主要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6.
文体既是一种静态模型,也是一种动态形式。把文体看成同一类文章的集合概念,单纯从文体理论的角度来研究,文体是一种静态模型,是对一类文章共同特征的抽象概括;把文体置于写作过程中来观照,则是一种动态模型,它为写作提供一种动态的操作模式。本文拟从后一视点对杂文文体特征进行考察,探索其内在的构制规律和动态操作模式。一、构思原则:形象思辩杂文作为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其内在特征是说理、议论和思辩。但它与一般议论文不同,并非只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而更擅长用形象思维方式中的形象化手段来思辩。因而,杂文具有了文学品…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杂文"不是政治判决,而是别一样的"文学",作为文学家的鲁迅的一生就是"杂文的一生",其杂文的历史"过程"性折射了鲁迅本人的思想成型与丰富。行走于"杂文人生"中的鲁迅,同时又通过对"杂文"的写作实践不断体悟"文学"的意义,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学观念。作为"杂文人生"的历史过程,鲁迅的文字从一般文明现象的批评发展而为整体制度的对抗,而在文字演变的背后,则是在现实社会各种阶层和群体中,不断寻求自我认同与差异甄别的思想过程。  相似文献   

18.
当代杂文创作在文体形式上的开放与创新,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其它体裁形式的大胆借鉴,打破了文体的界限;二是体裁种类的繁多与新奇,前所未有;三是对体裁形式的运用与超越,反映了创作主体艺术上的自觉;四是网络杂文的兴盛,已成为杂文体裁发展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了杂文这一文体的性质、特点、功能作用以及与相关文体的联系区别,着重探讨了写作实践中杂文构思、笔法运用等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20.
齐云健 《学周刊C版》2011,(6):159-160
所谓“故事新编”,顾名思义,就是寓旧人物、老故事以新意。它是寓言式杂文形式之一。寓言式杂文兼具了寓言与杂文的特点,形式活泼,内蕴深厚,读来脍炙人口,给广大读者美的享受。寓言和杂文两种文学形式完全可以互相嫁接,互相促进,取长补短,共同繁荣。在寓言写作过程中,学习借鉴杂文的写法,尝试写一点带有杂文味道或者说杂文式的寓言;学习借鉴杂文的文学艺术性,促使寓言的喻体更加形象生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