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晓梅 《新闻窗》2007,(3):34-35
广播剧作为一种依靠听觉来欣赏的戏剧,无论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都曾经产生过非常大的影响,至今也仍然是广播电台最具广播特征的节目。近些年来,贵州人民广播电台获奖的广播剧都是以新闻元素为题材创作的。这些作品的成功,也使广播剧创作中的新闻元素,越来越多地得到了  相似文献   

2.
董旸 《中国广播》2005,(9):56-60
广播剧在中国大陆地区有过几起几落的发展经历,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一度达到鼎盛时期。然而,自1979年中国广播电台恢复了商业性广告经营后,广播逐渐面临市场的博弈和挑战,由此生发的节日形态的变迁与多元化,使广播剧面临了严峻的考验。尽管广播剧仍在维持其精致与深刻,但多少与大众文化潮流何所隔离。历史之变虽然牵连了广播剧的兴衰命脉,然而,螺旋式的变迁和发展轨迹又让广播剧寻找到了适应时代变革的发展机遇——科技的发展带动了媒介工业化  相似文献   

3.
易虹 《记者摇篮》2007,(6):41-41
广播剧是广播事业独有的艺术形式,而儿童广播剧是整个广播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社会对儿童成长教育的关注,儿童广播剧的制作越来越受到各地广播电台的重视。近年来,随着一些好的儿童广播剧的诞生,大家对儿童广播剧创作的艺术标准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朱岑郁 《视听界》2013,(5):95-96
网络广播剧作为一个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网络文学的兴盛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新的广播剧艺术形式,其与传统广播剧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本文介绍了网络广播剧的起源与发展现状,以及其独有的制作流程,通过与传统广播剧对比,分析网络广播剧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5.
自2004年以来,吉林市人民广播电台(以下简称吉林市台)的广播剧事业开展得红红火火。有声有色,在全国兄弟台中率先创造出广播剧生产的小气候,大有一发不可收之势,生产、播出的54部300多集广播剧,已经成为全台五个频率节目框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大听众茶余饭后的欣赏娱乐内容。  相似文献   

6.
刘威 《新闻传播》2004,(8):49-49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涌现出了一批比较优秀的儿童广播剧作品。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但是,儿童广播剧的创作与其他门类的文学艺术作品(小说、戏剧、电影、电视剧等)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那些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可听性完美结合的、让小听众拍手叫好的、难以忘怀的儿童广播剧精品还太少,还满足不了儿童的欣赏需求。笔者认为,目前儿童广播剧的创作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与不足:  相似文献   

7.
广播剧是只能用耳朵欣赏而不能用眼睛看的听觉艺术,广播剧的审美只能靠声音来完成。广播剧通过对声音的艺术处理,引发听众的联想,达到完美的听觉艺术享受。本文通过分析一些实例,探讨音响的特点和功能,以及在广播剧这一节目类型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董旸 《中国广播》2002,(10):62-63
广播剧自1924年诞生于伦敦广播电台始,在世界各国迅速发展,可以说,一诞生就以不断飞跃的速度走向成功。广播剧在我国80年代呈现繁荣之面貌。之后,广播剧渐渐失去了一度让人痴迷的魅力。  相似文献   

9.
《新闻前哨》2012,(3):61
三集广播连续剧《武昌首义》由湖北省委宣传部委托湖北广播电视台生活广播创作,是2011年国内纪念辛亥百年的同题材广播剧中唯一一部全景式正面描写武昌起义全过程的大手笔之作。剧本以恢弘的气势、宏大的场景展开清末湖北革命党人、湖广政府、武昌新军和普通大众等各方力量风云际会的历史画卷,再现了当时荆楚大地上风云激荡,暗流涌动,最终汇聚成为中国历史上结束帝制、走向共和的一场伟大革命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0.
11.
常颖 《河北广播》2006,(6):70-71
听了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和河北省影视剧创作中心联合录制的儿童广播剧《雪孩子的平安夜》之后,立刻感到一股清新的春风扑面而来。这是一部别出心裁、特色浓郁的儿童广播剧。作者生动细腻地刻画了三个发生在不同国度、不同地区的小故事,通过孩子们的童真童趣,活泼烂漫,把呼唤爱心,崇尚和平的主题表现得活生生、沉甸甸、淋漓尽致。全剧三个特点较为突出,这就是:新、巧、俏。  相似文献   

12.
杜远智  李立伟 《传媒》2022,(9):40-42
随着互联网音频的快速发展,网络广播剧近年来更大范围地进入了受众视野。本文以“平行宇宙”的视角论述了电台广播剧和网络广播剧并行的现状,同时从历史原因、渠道变化、边界拓展及影响等方面解析广播剧创作的矛盾驱动力,并结合突破多重壁垒实现全流程创新、基于用户视角寻找“出圈”突破口等要点,对电台广播剧和网络广播剧未来的发展进行前瞻预估。  相似文献   

13.
广播剧是一种听觉艺术,听众只能凭听觉欣赏,以获得审美享受。一部好的广播剧除了剧中人物对话,独自外,还必须合理运用音乐。音响。解说等创作手段来协调整个剧情演绎的节奏和气氛。本文结合笔者编导的《瞬间》(先后荣获98年度浙江省广播文艺奖二等奖,浙江省第六届“五个一”工程奖、98年度中国广播剧奖二等奖)和《玻璃心》(荣获2000年度浙江省广播文艺奖二等奖),谈谈对广播剧抒情本质的把握和审美空间的开掘。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广播剧的生命,但在具体的广播剧作品中,却常常有各种各样的语言失误.本文在通过对某些具代表性的语言失误的研究,进一步探讨广播剧语言的本身特色及规定性.  相似文献   

15.
16.
吴雪琪 《视听界》2001,(2):55-55
2000年12月,南通人民广播电台开展了“迎接新世纪广播展评月”活动,该活动通过《南通广播电视报》和《江海晚报》公开征求听众对展评月期间播出的各档新闻,专题,艺类节目的意见,出乎大家的意料之外,在意见一栏中,有43.7%的听众希望电台能够将广播剧节目划入黄金时间,坚持每天播出,最好能安排重播,有的听众在来信中说“与电视相比,广播剧另有一种魅力,电视剧虽然声屏并茂,但人物一经出现在荧屏,人物形象留给所有的观众都是一样的,广播剧靠声音塑造形象,每个人脑中所出现的男女主角邓未必相同,因为听众在收听广播剧的过程中又加上了自己的经历,个性,情感和喜憎,让人有更多的想象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广播剧制作中任何一个细节处理得不好,都会影响全剧的质量和艺术效果。笔者结合长期工作所获得的实践经验,试图提出广播剧后期制作当中的注意事项,并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8.
广播剧是广播文艺节目中的一朵绚丽之花,是纯声音艺术作品。声音靠电波为传播媒介,是受众只能从听觉中才能感受到和欣赏到的艺术,被人们称为“看不见的戏剧”。广播剧有自己的技巧———声音语言。没有对广播剧声音特点的了解,不懂得这门语言艺术,搞好广播剧是不能想象的。为此我们需要对所从事的艺术有一个可能性的了解。广播剧还有一个其他戏剧门类都不具备的特点,那就是听众会通过剧中的声音不自觉地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产生丰富的联想和视象,这就大大加强了广播剧所要表现的广度和深度。声音能塑造各种各样的人物和空间,实实在…  相似文献   

19.
多年来。我们坚持文艺创作以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紧密结合,把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紧密结合起来,文艺创作得以繁荣,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在艺术创作的百花园中。广播剧是众多艺术种类中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艺术奇葩。她的成长和发展.她的成功和辉煌,她的挫折和彷徨.无一不体现着党的文艺方针的实施。以三贴近的视角,窥视广播剧的艺术走向.广播剧人投入了积极的思索中。  相似文献   

20.
钟聚 《中国广播》2017,(2):33-35
本文从广播剧品牌效应、精品战略阐述中国广播剧坚守创作导向、坚持融媒体思路。同时集中盘点了微剧发展趋势和态势,提出了广播剧发展必须精品和市场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