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雪”飘飘如果你有机会乘坐潜艇去作深海科学考查,你就会有可能看到一幅奇妙的景观:海水中正在下着一场鹅毛大“雪”。1974年,苏联的一艘轻型潜艇去北冰洋探测深海水文特征。潜艇很快钻入了被坚冰覆盖的北冰洋,下降到一团漆黑的深海。  相似文献   

2.
陈夏法 《百科知识》2007,(2X):13-14
“海雪”飘飘 如果你有机会乘坐潜艇去作深海科学考查,你就会有可能看到一幅奇妙的景观:海水中正在下着一场鹅毛大“雪”。  相似文献   

3.
《科技新时代》2002,(12):88-88
2000年8月12日,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遇难沉没,这一悲剧至今让人记忆犹新。由于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及时营救出被困在潜艇中的艇员,118人失去了生命——直到一年多后。这艘深海巨兽的残骸才被打捞出水。  相似文献   

4.
深海珊瑚     
毕役 《百科知识》2010,(23):41-41
从2001年开始的“海洋生物普查”研究项目最近已经完成。在诸多令人惊叹的发现之中,深海珊瑚是一个最为意外的收获。科学家在位于北冰洋水面之下450米深的海底发现了一个古老的巨型珊瑚礁,  相似文献   

5.
<正>2018年12月初,西安、郑州、太原、石家庄、浙江、江苏等地纷纷迎来了2018年第一场雪。雪花从天空中纷纷扬扬地飞舞着飘落下来,看着梦幻般的雪景,是不是有股莫名的惊喜与激动呢?有些同学可能会认为雪花是寒冷的环境下冻结的雨生成的,但事实上真是如此吗?在看到或者想到雪花时,同学们头脑中都会冒出一个美丽的六角形。雪花只有这一种形状吗?当然不是。雪花有着干形万状。那各种形态的雪是如何诞生的呢?这个冬天,让我们一起探究雪花的秘密。  相似文献   

6.
避雪吟诗     
《知识窗》2006,(11):34-34,37
清末一个数九寒冬的日子,天上飘下茫茫大雪。这时一个私塾老师、一个小官吏、一个财主和一个穷汉正好都跑到一个亭子内避雪,教书先生望见漫天雪花飞舞,不禁诗兴大发,便提议道:“值此雪天,我们何不以此为题来联诗咏雪?”小官吏忙答道:“好呀!就请先生先说吧!”教书先生便吟道:“大雪纷纷坠地。”小官吏接着说:“这是皇家瑞气。”财主沉吟了一会儿说:“再下三天何妨。”  相似文献   

7.
余夫 《百科知识》2007,(1S):F0002-F0002,F0003
在那漆黑一团的海洋深处,也时常会出现一些游动的点点“灯火”——那是形形色色、光怪陆离的发光生物。它们南来北往,忽明忽灭,发出的冷光,有橙、红、黄、绿、蓝、紫等各种颜色,仿佛是流星和焰火,又像是在“海底龙宫”举办的彩色缤纷的“提灯会”,给这座奇妙的海底世界带来了光明和生命的气息。  相似文献   

8.
感受深海     
秋水 《百科知识》2007,(3S):20-21
在我们这个人类和其他各种生物栖息的星球上,海洋面积占了71%,而陆地只不过29%,而且在海洋中,深海面积占大多数。海洋的平均深度约3800米,最大深度超过11000米。地球上的深海有三分之二位于公海之下。正是在公海之下的深海是人们了解得最少,也是物种最为丰富的地区。但是,今天,深海正在和将要成为人人都只知获取但人人都不必担负责任的公地,并进而演变成世界上最大的“公地悲剧”。  相似文献   

9.
2000年8月,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在一次演习中沉没。尽管俄罗斯和“北约”都派出了救援潜艇,但一切都无济于事。由于救援潜艇无法打开“库尔斯克号”的舱盖,最终艇上的118名艇员全部遇难。这次事件也让全世界了解了深海救援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0.
《科技新时代》2009,(9):111-111
第一艘载人深海探测器“爱尔文号”在1964年登场亮相的时候着实吸引了不少目光。它是为了取代那些笨重、不易操控的潜艇而制造的,拥有由钛合金、玻璃纤维和泡沫塑料制成的灵巧而坚固的船体,能抵御大洋底巨大的水压。  相似文献   

11.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雪是我国北方地区冬半年常见的一种降水现象。人们常说:“瑞雪兆丰年。”漫天飞舞的雪花给大地盖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被,这层棉被疏松多孔,能够储藏大量的空气,有保暖防冻作用。而当积雪融化后,雪水渗入土壤,又增加了土壤墒情,这都预示着来年的丰收。降雪还可以净化空气,抑制细菌和病毒在空气中的传播,对人体健康大有益处。不过,过大的降雪对人类来说是一种灾害,有人将其称为“白灾”。  相似文献   

12.
《科学中国人》2007,(7):11-11
对于人类而言,南极洲大部分的深海水域都还是一片“处女地”。不过,德国科学家通过近几年对南极附近的威德尔海的3次探测,最终发现了从单细胞有孔微生物到形状奇特的蟹类的700余种新生物。  相似文献   

13.
《世界发明》2005,(5):76-76
它黑得宛如黑珍珠,总让人联想起神秘莫测的大海.恰恰它又有着贝壳外观.我们不禁要称它为“深海贝壳”。别误会,我们说的不是什么生物,而是NEC N160手机.它外观比功能更有看点.对于学生一族比较有吸引力。  相似文献   

14.
秦岭 《百科知识》2004,(11):19-19
说话是最平常的事,我们知道,说话的时候人的声带振动造成了声波,声波在空气中传播,这才能被耳朵听到。其实,声波不仅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而且可以在水里传播。而且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更快,其大约为在水中传播速度的四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和苏联的科学家分别发现,在大洋深处有一些深海声道可以让声波传得很远,传播到数千公里之外而没有减弱的迹象。为了探测“海底声道”,科学家们还为此做过一次实验。他们在澳洲南部海中投下深水炸弹,爆炸产生的声波顺着深海声道绕过了好望角,又折向赤道,横穿大西洋,经过3小时43分后,竟然被北美洲百慕大群岛的测听站收到了。计算起来,这颗炸弹爆炸所产生的声波一共“走”了19200公里,在海洋中环绕地球达半圈!  相似文献   

15.
去年12月,破冰船“Polarstern号”搭载着15名科学家和遥控深海潜艇“切罗基人号”到达了南极。此次航行的目的是调查前“LarsenB”冰架下面的海洋生物。“LarsenB”冰架是一块7200亿吨重的巨大冰块,在2002年它崩解成了小块。  相似文献   

16.
它曾经是传说中扑朔迷离的“九头海怪”,让人惊异、疑惑的“海滩怪肉”,它被称为这世界八种吃人最多的动物之一,它就是巨型乌贼,人们叫它“统治者乌贼”,中文名字又叫“大王乌贼”——世界上最大的无脊椎动物,软体动物中最高等的种类。因为这种长达20米的海洋巨无霸一直生活在太平洋和大西洋深海水域,难以捕捉和观测,人们对它知之甚少。几千年来,都充满了鬼魅与神秘。  相似文献   

17.
沈羡云 《百科知识》2009,(15):17-17
人类在向太空进军的同时,也开展了向深海探险的工作。那些在超高温、缺氧、甲烷、硫化氢极端恶劣环境下生活的微生物,打开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获得更多的知识。通过对深海火山微生物的研究,人们得到以下几点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今科 《金秋科苑》2011,(12):32-32
我国首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深海潜水器“蛟龙号”拟于今夏“探触”5000米深海,届时“蛟龙号”有望再度刷新我国载人深潜的深度记录。  相似文献   

19.
在以救援受困潜艇艇员为目的的“Sorbet Royal 2005”潜艇救援演习中,我登上了一艘小型救援潜艇,参加了对一艘意大利潜艇艇员的“营救”。[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海水究竟有多深?海底究竟是个什么样?生命能否在最深的海底中存在?……深海,对于曾在蒙昧中生存的人类来说,充满了神秘的想像。有一个美丽的传说:马其顿王国的亚历山大大帝曾身着龙袍,头戴皇冠,坐在一只密封的水晶桶中,潜入深海。在圣灵的保护下,他在深海中漂流了96天。在深海中,他看到了起伏如山脉的海底,神态各异的鱼鳖虾蟹,枝叶繁茂的海底森林。上岸后,亚历山大大帝感叹道:“上帝的造化真是太不可思议了!”深海,确如亚历山大大帝眼中一般美丽丰饶吗?或是恰恰相反?带着层层疑问,人类开始了深海探险。第一次深海测量要研究深海,首先是测量大海海深。如果您是一位深海勘探者,您会用何种方法来测量大海深度呢? 这可不是个轻易能解答的问题。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深海测量是在1840年1月3日,由英国船长詹姆斯在南大西洋将一根长麻绳从船上放入海中,当麻绳放入海底时,放下的麻绳长度为4435米。1860年前后,美国海军军官华尔士在大西洋放下了长1.04万米的麻绳,但麻绳没有碰到海底。与此同时,另一位美国人派克也将炮弹系在麻绳上,将炮弹掷放海中,他看到大约有1.5万米的线绳被带入水中。“麻绳测量法”是一种极其“想当然”的测量方法。这种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