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士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士"作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者,也是文化的载体。中国古代的士既有"士志于道"和"明道救世"的人文情怀,又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隐逸情趣。"仕隐"情结作为互相依存却又互相独立的两个方面,反映在士身上,造成了主体本身的内在矛盾,而产生这种矛盾的原因也应该从互相对立且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即"仕"与"隐"两个方面去探究。  相似文献   

2.
华夏中心说在中国是一种有着悠久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其产生有着深远的历史根源。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中,华夏中心说深深影响着中国的古代、近代外交。  相似文献   

3.
在古希腊神话中 ,神和英雄的故事都是以个体为中心的 ,而这种“个体中心”实际上是由神话思维的“自我中心”演变而来。一种试图超越现实的否定机制———“自我否定”融入个体之中 ,使得希腊神话里的诸神和英雄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达到一种内在的完美 ,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徐訏的传统情结相当深厚,儒家、墨家、道家、佛家等传统文化观念与传统文学文本对徐訏产生了很大影响,但徐訏对传统文化并未全盘接受,而是接纳从传统文化肌体上剥离出来的带有民间色彩与世俗气息的思想信念。中西文化对比是徐訏文化反思的中心,他虽有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情结,但他十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落后腐化的一面与中国国民的劣根性,更崇尚西方现代文化中的科学、民主、自由。徐訏小说受到中西文化两方面的影响,传统与现代性交织并向现代性倾斜是其小说明显的文化反思特征。  相似文献   

5.
大众文化是在工业化技术和消费社会语境下,通过大众传媒广泛传播适应社会大众文化趣味的文化范式和类型,是一种集体性的文化行为,其最显著的特性:狂欢化。在大众文化的挤压下,而以社会主流文化的承担者和价值观念的代言人自居的精英文化,已经或正在失却社会导师和中心话语的位置,退守到了边缘地带,对自己的身份感到焦虑。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应是两种质地不同的文化形态,二者之间是互相渗透、互相改造、互相制约的关系。一种健康的多元文化格局应是以自我批判、自我反思与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和合而成。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的精英阶层,特别是士绅文人们,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对小城镇生活方式的依恋情绪,可称为小城镇心态或情结,它是"中国保守主义的最后立身之地",这种情结可能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现代化的进程,但也帮助保留了大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失去的一些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一旦现代化的尘埃落定,它还有复兴之可能.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建立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文化价值观,在寻找这种新的文化价值观的过程中,人们逐渐把视野投向能力。而在传统的价值观念当中,中国古代文化的着力点在人事而不是自然,片面发展的是伦理文化。对能力的重视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因此,市场经济的发展就要求传统文化进行一些变革。  相似文献   

8.
蝴蝶意象与中华民族审美文化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蝴蝶情结”早已成为中国文人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蝴蝶情结”作为一种文学意象的心理情结,赏蝶情怀并不是个剐文人的偶然偏好,而是中国文人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心理现象。蝴蝶作为一个心灵化了的重要符号,展示了丰厚的民族审美文化心理。有关蝴蝶的文化认同在文人心理中是代代传承的,某种程度上又固化了民族审美文化心理。文人以蝴蝶这种文化原型为表现对象,传达的是他们心中长期积淀下来的民族集体无意识。蝴蝶意象并不仅仅在美学的意义上增强文学的含量和艺术张力,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恋古情绪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之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和特征。恋古情结的产生是基于人们对现实的不满,是基于祖先崇拜情结,是基于经验型的思维方式,是基于质相诚信的道德价值观,是基于“天人合一”的系统观念。恋古情结虽以尚古、崇古为表征,但它并不等于复古倒退,其本质是一种批判现实精神,是一种求变向善的愿望。  相似文献   

10.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简言之,就是从以政治──伦理为中心的传统社会向以商品──市场为中心的现代社会渐变或突变。伴随着社会转型而来的,是文化的转型,传统的文化结构模式和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在社会转型中发生袭变、调整或重组。一方面,传统价值体系及表述这一价值体系的元话语受到商品化、市场化大潮的猛烈冲击而分崩离析;另一方面,由于附生于各种经济成分的意识形态的合法化,不论是出于人们自觉的或被迫的价值观念调整。更新,还是出于救赎当代社会和当代人的精神危机,最终都会生成新的价值观念和传述这些价值观念的…  相似文献   

11.
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在与世界发生联系交流的过程中,各种价值观念及其孕育这种观念的各种文化、意识形态在互相碰撞,互相排斥,互相融合。在多元价值观的背景下,价值认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2.
在语文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学习占有很大比重,我们不能忽视文本中所蕴含的这种对故土家园的思慕和追寻,个体生命对心灵故乡的依恋与怀归。这种怀归情结,不仅是一种个体意识,一种审美情趣,更是一种哲学思考,一种民族精神。本文笔者将从怀乡情结,"怀古"情结,怀归意义这三个方面论述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怀归情结。  相似文献   

13.
在语文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学习占有很大比重,我们不能忽视文本中所蕴含的这种对故土家园的思慕和追寻,个体生命对心灵故乡的依恋与怀归。这种怀归情结,不仅是一种个体意识,一种审美情趣,更是一种哲学思考,一种民族精神。本文笔者将从怀乡情结,"怀古"情结,怀归意义这三个方面论述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怀归情结。  相似文献   

14.
鄢俊  钟志宏 《考试周刊》2013,(58):164-164
<正>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由革命理论、革命经验和革命精神凝结而成的中国革命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高校大学生面临多种文化思想价值观念的冲击,再加上大学生文化水平层次较高,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增强,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受到腐朽思想的负面影响。针对当代大学生受到多元文化的熏陶而逐渐形成的这种较为复杂的文化观的现象,要用一种先进、科学、切实有效文  相似文献   

15.
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在与世界发生联系交流的过程中,各种价值观念及其孕育这种观念的各种文化、意识形态在互相碰撞,互相排斥,互相融合.在多元价值观的背景下,价值认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已渗透到我国文化的各个领域 ,其反传统、反启蒙、反批判等价值观念对知识分子文化 (即精英文化 )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知识分子文化应该实施“软着陆”,重新定位 ,选准立足点 ,主动退居到文化边缘地位 ,淡化社会政治情结 ,协调各种关系 ,创造良好的“软环境”,才能在当下中国文化大氛围中站稳脚跟 ,实现自身批判与启蒙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7.
“隐逸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国古代文人的内心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隐逸情结”,由这种古朴的情结而形成了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隐逸文化”。这种文化以老庄“无为”、“无用”的道家思想为哲学根底,“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来独往”;又夹杂儒家的某些思想,如“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等;  相似文献   

18.
在中西冲突的背景下,在传统经学向现代学术转化的过程中,廖平是"经学时代之结束"的标志性人物。西方地理学知识的传入对传统的"中国"为中心的天下观产生重大冲击,廖平作为固守中国王道理想的传统士人,力图通过对传统经典的创造性诠释来说明中国在地理上虽然不是世界的中心,但在文化上,中国并没有丧失自己的优越性,中国的文化将会随着世界交通而进一步推向全球,世界文化将一统于中国的孔教。这种相当激越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是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后的一种思想回应。  相似文献   

19.
徐訏的传统文化情结相当深厚,儒家、墨家、道家、佛家等传统文化观念与传统文学文本对徐訏产生了很大影响,但徐訏对传统文化并未全盘接受,而是接纳从传统文化肌体上剥离出来的带有民间色彩与世俗气息的思想信念.徐訏深受西方文化的浸染,马克思主义、理性与非理性人文主义、基督教、弗洛伊德主义、存在主义等都对徐訏产生了很大影响.中西文化对比是徐訏文化观照的中心,他虽有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情结,但他十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落后腐化的一面与中国国民的劣根性,更崇尚西方现代文化中的科学、民主、自由.传统与现代性交织并向现代性倾斜是徐訏小说明显的文化观照特征.  相似文献   

20.
人们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来说明当代中国的文化冲突,我认为,这种看法只抓住了事物的现象。当代中国的文化冲突在实质上是一种自然经济形态文化和商品经济形态文化的冲突。这种冲突始于鸦片战争,经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五四运动,一直延续到今天。当前,我们进行文化讨论,首先的任务是要确立起一套与商品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念体系,然后以它为尺度去判定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从而决定对它们的取舍。这便是文化选择、文化批判、文化重建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