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略论礼仪课程教学中的"礼"、"仪"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是“仪“的内在道德要求,“仪”是“礼”的外化行为规范,只有准确把握“礼”的内涵,“仪”才会更加得体。目前,在礼仪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存在重“仪”轻“礼”的误区。因此,要改革礼仪课程教学,强调“礼”的本原作用,弘扬我国的传统礼仪文化,推动礼仪课程教学的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2.
“礼”是“仪“的内在道德要求,“仪”是“礼”的外化行为规范,只有准确把握“礼”的内涵,“仪”才会更加得体。目前,在礼仪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存在重“仪”轻“礼”的误区。因此,要改革礼仪课程教学,强调“礼”的本原作用,弘扬我国的传统礼仪文化,推动礼仪课程教学的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的礼很有特色,古代宫廷的礼最能代表我国古代的礼仪组成,我们现在所说的礼,也大多是从宫廷的礼仪中研究出来的。礼的起源有各种说法,《礼记》称它为“体”,意即没有礼便不会成其人;《左传》说礼是“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白虎通义》则认为“乐以象天,礼以法地”;而《周子通书·礼乐篇》更认为“礼,理也”。不  相似文献   

4.
叔孙通制朝仪是将儒家之“礼”纳入大一统封建王朝政刑法度的嚆矢,亦是儒“礼”发生流变的一大关节;秦汉之后的儒礼源流概分为三途:制度礼仪、行为礼仪、礼学经典;各自源流形貌及其体现的儒礼精神不尽一致;作此历史“个案”观察分析,有助于认识儒“礼”现代性文化资源的范畴或层面,庶几厘清有关儒“礼”讨论中某些笼而统之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正> 中共中央在《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指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提倡必要的礼仪。”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好礼、讲礼的传统美德在教师身上得到了示范与体现。中国教师特别注重礼的涵养与修养,待人接物讲礼仪,言行举止讲礼貌,人与人之间讲礼让。“礼”,成为教师必不可少的素养,“不学礼,无以立。”“彬彬有礼”是教师的特征,讲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近年来,我们根据师范院校培养目标和师范生的实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切实加强了礼仪教育,尤其是狠抓了教师课堂教学礼仪的言传身教。  相似文献   

6.
重庆市礼嘉中学建于1942年,已有80年的办学历史,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了“尊礼重德”的学风教风,确立了“德礼化人,敏学笃行”的校训。近年来,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弘扬“尊礼重德”的优良传统,探索在德化中感知礼仪、在礼仪中修习品德,以礼仪滋养美德,以美德塑造人格,形成了具有礼嘉中学特色的“德礼育人”模式。  相似文献   

7.
一、小学礼仪校本课程的研制 1.研制的动机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主要精髓之一就是“礼”。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要求我们对传统文化中的礼的元素剔糟粕、取精华,结合时代要求,积极实施“礼”的教育。目前小学礼仪教育处在“三缺”状态:缺专用的礼仪教材,缺专业的礼仪指导教师,缺相对独立的礼仪课程设置,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会建设需要礼仪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是由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礼节。“仪”是指人的容貌、举止。“礼仪”指的就是人类社会交往中应有的礼节仪式。历史上,中国曾被视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毫无疑问,在古代,中国是最讲究礼仪的国家,东亚诸国就曾深受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影响,朱熹的《朱子家礼》就催生了保留至今的韩国礼仪,而日本也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中国唐代礼仪的痕迹。然而,由于某些原因,从近代以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忽视了良好礼仪的教育。但是,毕竟优雅得体的礼仪应该是一个享有高度文明的社会的重要标志,而有效的礼仪…  相似文献   

9.
卢昌德 《茂名学院学报》2003,13(2):47-50,54
叔孙通制朝仪是将儒家之“礼”纳入大一统封建王朝政刑法度的嚆矢,亦是儒“礼”发生流变的一大关节;秦汉之后的儒礼源流概分为三途:制度礼仪、行为礼仪、礼学经典;各自源流形貌及其体现的儒礼精神不尽一致;作此历史“个案”观察分析,有功于认识儒“礼”现代性文化资源的范畴或层面,庶几厘清有关儒“礼”讨论中某些笼而统之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国,从古至今一直就十分崇尚“礼”,也极为重视礼仪教育,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开展必要的礼节、礼仪、礼貌活动,对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文明的高度发展,人们对文明礼仪的要求越来越高,礼仪是走向成功必备的基本素质。  相似文献   

11.
鲍跃华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1):95+151-95,151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于中国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他提倡“克己复礼”,坚持维护礼仪文化.本文在梳理“礼”的历史发展及内涵变化的基础上,从对礼的维护、对礼的补充、对礼的重视和对礼的实践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孔子“礼”的发展,并进行深入剖析,提出孔子的礼仪文化对于当代的借鉴意义,主张辩证地对待孔子的礼仪文化,取其精华,剔其糟粕.  相似文献   

12.
“礼仪”一词由来已久,“礼”的原意是“表尊敬、崇敬之意”。“仪”是“礼”的形式,包括礼节、仪式以及容貌、举止等等。“礼”和“仪”合在一起,就是审美的方式表达崇敬之意。所以,礼仪教育在理论层面上包括两个密不可分的部分:一方面要“明礼”,即通过各种形式,使礼仪规范的要求内化为学生人格完善的需要,内化为一种替人着想、宽容、尊重的心理印迹。  相似文献   

13.
《论语》是孔子思想的精髓体现,“礼”是孔子道德思想的核心。高校承载着让学生成人成才的教育使命,教育人、发展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要务,这与“礼”的育人本质是一致的。高校育人工作应该从培育学生的“仁爱”之心,丰富学生的礼仪情感,创设践行礼仪的环境三个方面入手,让学生做到礼从心生、礼中有情,实现以礼育人。  相似文献   

14.
礼仪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闻名世界的礼仪之邦。早在孔子以前 ,已有夏礼、殷礼、周礼三代之礼 ,到西周时期我国的古礼基本成型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更是由孔子集其大成 ,并发扬光大。此后 ,由孔子所构造的礼仪体系一直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两千多年。最初的礼仪是由敬神祈神发展而来。《说文解字》解释 :“礼 ,履也 ,所以事神致福也。”故“礼之名 ,起于事神。”后来礼被视为圣人示范传授的使上下尊卑有序的行为原则。孔子曰 :“言而有履 ,礼也 ;行而可乐 ,乐也。圣人力此二者 ,以躬己南面 ,是故天下太平 ,万民顺优 ,百官承事 ,上下有礼也。”随着社会的…  相似文献   

15.
论礼仪教育的现实意义及实施李乐琳,郑培湘“礼仪”一词由来已久。“礼”的原意是“表尊敬、崇敬之意”,多用于对他人的尊重;“仪”,是“礼”的形式,它包括礼节、仪式,以及容貌、举止。“礼”、“仪”合在一起,就是以审美的方式表达崇敬之意。近年来,教育界的一些...  相似文献   

16.
谈礼仪教育     
礼仪,属于人类文明之一,同人类创造的所有文明一样,有其传承性。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一向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礼”在汉语中的本义是“敬神”引申为表示敬意或为此而举行的仪式。《札记》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周礼》,则几乎成了历朝历代的立国之本。“以礼治国”长期被封建统治者视为最高的政治思想,《论语·宪同》云:“上好礼,则民易使也。”“礼仪廉耻”历来是贤人君子追求的美德,国家大事的行止,规章制度的  相似文献   

17.
晏红 《河南教育》2010,(1):97-98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通过语言、行为、表情、服饰等体现出来的对他人的尊重.要求人人都遵守的约定俗成的规范。教师礼仪,则是教师角色意识与职业道德意识在生活实践中的外化.是教师思想素养的外部表现。苟子曰:“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可见.教师礼仪的根本内涵就是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为学生、为社会树立良好榜样。礼仪修养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中国素来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追溯历史,“礼”从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逐渐演变为人们观念形态里的“礼”。礼,原由三个内容组成:其一、礼物,就是行礼所用的宫室、衣服、器皿及其他物质的东西;其二、礼仪。就是使用礼物的仪容动作;其三、礼意。它是由礼物和礼仪所表达的实实在在、明明白白的内容、旨趣或目的。结合这三个内容,笔者认为校园礼仪就是在校园生活中合乎规范的待人接物的仪容动作,并由此展现出校园的文明、和谐的精神风貌。那么,如何对小学生施以礼仪教育呢?  相似文献   

19.
汉语中.用于表述人的年龄的语词可说是丰富多彩。同一年龄,可以用不同的语词表述,例如60岁,可称“花甲”,可称“杖乡”.还可称“耳顺”,又可称“耆指”。汉语的年龄表述词,与汉民族悠久的民族文化密切相关。在这众多的年龄表述中,蕴含着中华民族诸多文化现象。一、源于礼仪习俗中国的“礼”字,涉及面很广,包括民风民议、典章制度、仪式政令等。汉语的年龄表述所反映的礼仪,也是多方面的,下面择其要考,略作说明。冠礼与发式冠礼属古代“五礼”(吉利、嘉利、宾礼、军礼、的礼)中的“嘉礼”而为古人所重视。按古代的礼仪习俗.…  相似文献   

20.
中国素来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追溯历史,“礼”从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逐渐演变为人们观念形态里的“礼”、礼,原由三个内容组成:其一、礼物,就是行礼所用的宫室、衣服、器皿及其他物质的东西;其二、礼仪。就是使用礼物的仪容动作;其三、礼意。它是由礼物和礼仪所表达的实实在在、明明白白的内容、旨趣或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