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迫切要求社区教育的积极参与与智力支持.对西部贫困农村地区而言更是如此。全民教育、学习化社会以及终身教育思潮为西部贫困农村贫困地区开展社区教育提供了成熟的理论先导;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务院和教育部出台的一系列重要的教育法令和教育文本为西部农村社区教育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从实践层面看,90年代以来在一些西部贫困省份进行的社区教育实验效果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2.
现代社会中男女性别的差异对待被赋予了新的时代表现,甚至演变成为难以抗拒的性别鸿沟,由于文化传统、社会结构和生理因素等影响,女性无可避免地遭遇着社会转型时期的种种风险。近十年来,西部地区切实保障女性的政治权利、人身权利、文化教育权利、劳动权利、婚姻家庭权利等,女性保护力度与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也暴露出女性保护法律政策知晓率低、女性权益受侵害的现象大量存在、"未婚妈妈"保护机制缺失等问题。应进一步完善保障女性各项权益的立法工作,加大执法监督力度,提高决策部门的女性权益保护意识,推动女性社会工作的重构与超越。  相似文献   

3.
女性成才与男性一样,需良好的素质。人的素质是综合性的,包含品德素质、政治素质、知识索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其中,心理素质对人的成才至关重要。当前,女性群体心理素质与男性相比往往表现出明显弱势。主要表现如下:  相似文献   

4.
西部农村女性在家庭资源分配中被"边缘化"问题的出现,反映出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西部农村家庭资源配置过程中,性别利益不平等、女性权益被忽视这一事实.作为一个深层次、结构化的社会问题,它的产生是西部农村家庭面对当前社会结构分化、利益格局重组的情况下所采取的一种因应策略和必然选择.其中,西部农村父权制家庭结构、传统的性别劳动分工模式、不平等的社会性别关系以及社会资源分配中性别公平性缺失等诸多因素在其中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5.
社会救助的主要功能和本质是消弭贫困和救危助困,农村家庭能源贫困群体包含于农村贫困群体当中,所以社会救助就成了社会保障中农村家庭能源贫困群体的最后一道安全网。从二者的关系层面来看,农村家庭能源贫困群体是社会救助的主体之一,反过来社会救助是农村家庭能源贫困群体的救助方式之一。从社会救助对农村家庭能源贫困的影响角度来看,社会救助有提升农村家庭能源贫困关注度、确保农村家庭能源消费公平性、构筑农村家庭能源贫困群体安全网的功能。因此,这一层次的安全网的建设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理应有法律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各个层面的关注,尤其是社会保障、社会政策以及能源政策相关领域学者的加入。  相似文献   

6.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服务收费逐渐加重,贫困大学生群体承受的经济压力越来越大。做好贫困学生群体的饮食服务工作,确保贫困学生健康的成长和成才,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为此,要高度重视贫困生群体饮食服务工作,在正确分析、认识饮食服务新形势的基础上,采取得力措施,扎实做好贫困生群体的饮食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7.
乌蒙山矿区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相悖而衍生贫困,制度经济学为慢性贫困与发展悖论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视角与解释逻辑。恶劣地理环境与脆弱生态本底构成慢性贫困的客观自然基础,制度障碍、体制病理强化分配不均与贫富差距的人为过程;而保障缺位固化强势群体既得利益催生发育弱势群体慢性贫困,从而实现悖论问题的逻辑生成。深度脱贫开发亟需综合利用国家财税、产业、金融、价格等政策参数建构一个"富民强区"的制度性框架体系,加快"人本"目标建构与过程转化有望解码资源地的贫困迷局。  相似文献   

8.
高校学生党员是学生中特殊群体,保持和发挥党员的先进性,研究学生党员成才路径,首先必须认知学生党员先进性的综合表现,分析影响学生党员成才目标的影响因素,科学指导制定成才目标,提出了以党员自身发展为主线,以党支部、导师团队以及社会实践活动三位一体的辅线学生党员成才目标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9.
2010年,全国共有高职高专院校1207所,在校生近900多万人,高职教育在数量和规模上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扩招以来,高职院校贫困生问题日益突现,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高校贫困生群体由于其特殊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贫困生问题要求我们不仅关注其经济贫困,更要关注心理贫困。本文拟就高职贫困生心理贫困的表现和成因作一个简要探讨,力图引起社会、学校对高职院贫困生心理贫困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数据统计等方法对性别角色的概念、女性休闲运动的现状以及性别角色对女性休闲运动的影响等进行分析,并进一步从女性生命周期、社会性别、"社会化"教育与女性自我意识等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旨在探讨性别角色造成休闲运动差距的原因,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与对策,为女性休闲运动更好地开展提供保障,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拖欠学费的行为从单纯因家庭贫困等客观原因向主、客观原因并举的多元化方向演变 ,其主观有意欠费行为表现为社会失意、文凭失控、短期享乐、群体感染等4种类型 ,其中后两种类型表现最为突出 ,是形成群体欠费行为的主要原因。从社会学视角来考察 ,社会、学校、家庭和同辈群体对欠费行为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以素质提升维度为视角,结合具体资助育人工作案例,在对家庭经济贫困大学生落实国家资助政策的基础上,转变资助工作理念,转移资助工作重心,积极尝试结合专业特点将经济资助、思想教育、心理疏导、励志感恩教育、学业帮扶、就业指导相结合,以提升贫困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促进贫困大学生成长成才,为高校资助育人内涵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贫困大学生是高校中的特殊群体.该群体由于家庭经济状况、所受的教育与文化程度以及具体的社会环境等方面原因,导致在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适应性与自信力、学科知识与能力基础等方面与非贫困大学生群体相比存在着差异,而且该群体内也由于家庭所处社会层级不同和家庭结构不同的原因在心理素质、社会实践能力和思想道德方面也存在着明显差异.做好经济资助和心理援助、思想道德教育和发挥校园文化功能是解决贫困大学生的自身差异性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4.
高校经济贫困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有观念上、经济上、学习上、就业上和交往上的问题等。一些经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自卑、焦虑、抑郁、封闭、负疚等。优秀的经济贫困的大学生的心理优势为:积极面对现实,成就动机较强,目标明确、意志坚强,积极乐观,自信心强,善于学习。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首先要引导贫困生正确认识贫困,实现科学的自我定位;指导贫困生主动寻求帮助,积极进行自我减压;强调人格平等,创建和谐人际环境。  相似文献   

15.
女性法律弱势是女性在法律层面,即在国家立法、个人用法与护法、司法机关司法以及社会评法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弱势。它是一个容易因法律探讨公平正义而被人们忽悠的课题,也是一个深层次制约和谐性别社会构建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引入新的视角来分析,而社会性别视角不失为审视女性法律弱势的有力工具。本文以此`理论为指导对女性法律弱势的表现和成因进行了初步的阐述。  相似文献   

16.
性别歧视是建立在性别基础上的一种歧视现象,是一个性别群体针对另一个性别群体进行歧视而发生的现象。在社会生活中,性别歧视可谓司空见惯,而语言就像一面镜子,反射着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在这其中,性别歧视也在语言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反映。在以男性为核心的语言世界里,女性作为一种客体,不断地被编说。女性本质成了一个被界定的东西,是远离女性主体的,是男性想象的结果。女性地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地得到提升。如今,女权主义者、语言学家、社会学家都投入到消除性别歧视的工作中。我们相信,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之下,性别歧视有可能将会消失,而语言中的性别最终也将消亡。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渐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形成,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及其问题也日益突出,高校贫困生问题成为了社会普遍关注和政府高度重视的民生突出问题。对于一些贫困生因为经济上的硬贫困而导致精神心理上的软贫困的现象,本人觉得必须尽快关注到高校贫困生这一个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重视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心理辅导工作,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正面的引导。  相似文献   

18.
论西部农村贫困妇女的生存环境及其网络资本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的贫困人口集中在西部,而西部贫困人口的主体则是妇女.作为当代中国社会最贫困、最无发展机遇的弱势群体之一,西部农村贫困妇女生存环境日趋恶化,除了与生态环境退化、性别歧视以及贫困妇女整体文化素质低下等因素相关外,还与西部农村贫困妇女自身缺乏必要的社会网络支持和社会资本占有量不足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贫困妇女中出现了一个群体——往返于城乡做服饰“生意”,并兼做着“背篼”“、拾垃圾”等苦工的女性群体。毫无疑问,她们是贫困地区宝贵的“人力资源”,是反贫困、奔小康、创建和谐社会的动力能源。用“社会性别”(Gender)的价值理念来评估她们的“行为”,将有助于我们为情况复杂,生态环境、人文环境、资源背景等因素俱有显著差异的地区找到一个个具体而有针对性的“帮扶”方法,找到适合“地区”特殊性的有效的方针和政策。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研究不同国家高校女教师的职业发展状况有助于揭示女性教师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推动性别平等在教育领域的实现。本文首先梳理了英国高校女性教师的职业发展概况;其次分析社会性别对英国高校女性教师职业发展的束缚,她们不仅在职称上遭遇性别隔离,学科上也饱受性别隔离影响;最后从社会性别视角入手,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力求实现高等教育领域女性教师的全面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