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蔡惠福 《新闻战线》2020,(13):71-72
<正>天下文章万万千,最是精品有力量。精品力作是一代又一代媒体人的追求。精品的高度,往往就是一个媒体内容生产水平的高度;精品的丰薄与高下,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媒体的内容生产能力。同时,精品也是成就媒体名人的基石,是所有媒体名人的闪亮名片。试问哪一位记于史册的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名主持人,其成名成家的星光大道不是一篇篇一件件精品乃至经典之作铺就的?  相似文献   

2.
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谈到队伍建设时,提出要培养一批坚持正确方向、深入反映生活、受到群众喜爱的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这是对新闻和文化战线提出的一个新的要求、新的喜讯。 培养名记者,目的在于通过名记者的宣传报道,可以起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因为名记者知名度大,读者对他的信任感强,同样一篇报道,出于名记者之手,文字功力深,取材角度巧,又有可读性,所以名记者写的新闻对读者会有更大的吸引力,社会效益不一样。从这个意义来讲,培养名记者除了使其本人成名外,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党的新闻事业,有利于提高新闻单位本身的知名度。 但在培养名记者的道路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一是记者分工太细,报道面太狭窄。现在各新闻单  相似文献   

3.
每一个记者都想成为名记者,这倒不全是为了虚名,因为这"名"代表着你的成就.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培养更多的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名主持人的呼声越来越高。大家都充分认识到了,名记者越多,新闻精品就越多;新闻精品多了,新闻传媒对社会的辐射力、影响力、渗透力就会越强,新闻事业就能更好地完成它所承载的任务。完全可以说,我们已经形成了有利于名记者成长的舆论氛围。但是,有一个问题似乎论及不多,有待于进一步明确,即:什么样的记者能称其为名记者?名记者的标准到底是什么?(一)笔者愚见,对名记者,必须有一个客观标准。我们知道,所谓“名记者”,其实是社会对一个记者工作成就和…  相似文献   

5.
许多人谈论培养名记者,许多人想当名记者,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名记者呢?当一个名记者又需要具备一些什么条件呢?新华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范长江著作《通讯与论文》可以为你提供这些问题的答案.《通讯与论文》一书共分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都是通讯,共二十二篇,其中十八篇是战事通讯,反映抗日战争中的几次重大战役;后半部分是论文,共十八篇,大都是谈记者修养的,也有一些是关于国新社、青年记者协会和韬奋的回忆、纪念性文章.通读全书,觉得长江同志从理论到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优秀新闻战士的形象.从长江的这些文章中,可以找到他成名的奥秘,从而得到鼓舞和启发.  相似文献   

6.
知名度与知民度郭东斌记者追求知名度,争取当名记者,这是一件大好事。一个记者的知名度,是建立在他在事业上作出突出成就的基础之上的。记者追求知名度,也就是追求在事业上作出突出成就,这就必然会促进报道质量和报纸质量的提高。一个记者有了知名度,他写的稿子对读...  相似文献   

7.
《一由地=9.35亩田》一文获得1991年“北京新闻奖”一等奖,这首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当年“十一”前夕,报社组织迎国庆成就报道,是我们农村部负责同志提出了这个报道选题,并得到报社编辑部负责同志赞同,同时,报社领导要求:这是个老题目,要写出新意。这些,为这篇好新闻的产生奠定了良好基础。作为一名记者,我在采访、写作这条消息的过程中也有一些收获、体会。  相似文献   

8.
凡从事新闻工作的记者,没有人不想当名记者。然而,名记者不是自封的,是业内人士和社会公认的。要想成为名记者,不是资格老、职称高、有几篇好新闻、获几个奖就可以称得上的,它是一个综合指标。很少有一家新闻单位有意识地去评“名记者”,而名记者却又客观地存在着。说老实话,每一家新闻单位都有自己的“名记者”。  相似文献   

9.
近来有朋友想写一篇关于名记者研究的论文,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个好题目,但更是个烫手的山芋.  相似文献   

10.
经常有年轻的记者和新闻院校的学生向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名记者?这使我很自然地联想到中外军界有一句名言: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按此推论,套用到新闻界.应该是不想当名记者的记者不是好记者。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名记者呢?根据笔者对中外名记者的研究.我认为要想成为一名名记者,不是一朝一夕在短时间内能修炼成的,它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新闻实践的磨炼过程。在名记者身上有如下几个特征是可以看得到的。  相似文献   

11.
《今传媒》1997,(7)
记者的新闻兴趣与新闻活动文/辽宁·赵维一、记者的新闻兴趣是记者新闻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名记者为什么写这篇报道?那名记者为什么用那种方式报道那个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当然,可以回答说,这是当前的中心工作,这是当前社会的热点,这个人物身上较集中地体现了时...  相似文献   

12.
一提起范长江,人们就会想起《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里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一提起穆青,他笔下那十个鲜活的共产党员的形象就会浮现在眼前,然而,对于名记者艾丰,我们却很难以哪一个作品、哪一个人物来指代他的新闻成就;这是因为他的新闻作品取胜于一种独特的风格,或者也不能仅仅称为风格,很多人认为,艾丰的作品实际上体现出新闻界的一种发展趋向。被称为学者型记者的艾丰,新闻采访写作均体现出思考和研究的特色。在《首届范长江新闻奖文集》里,艾丰曾写了一篇感想《做思考的笔》,笔者以为,这篇文章正道出了艾丰新闻作品的成…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的社长,穆青是个肩负重任的官员;作为许多著名新闻作品的作者,他又是一个出色的记者。他如何长久保持旺盛的创作力?还有,他是怎样一个人?通过他与一位想成为名记者的小姑娘的这篇对话,您或许会更理解他。  相似文献   

14.
于友同志的《名记者的脚印》付梓前夕,有幸拜读全书校样,获先睹之快。读毕掩卷沉思,得读书笔记数则。现整理成文,以就教于新闻界同仁及本书读者。有感而作近年来,常听到一些有志于终身从事新闻工作的青年朋友,提出这样的问题:怎样才能成长为一个名记者?怎样才能够成为像当年范长江、孟秋江、羊枣、恽逸群、石西民、杨刚、子冈、浦熙修……那样有成就的名记者?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篇记述共产党员、山西电视台记者张根昌模范事迹的长篇通讯,原稿10000多字,我们本想把它压缩得再短一些,却再也压缩不动了。原因是张根昌同志的事迹太生动,太感人了! 张根昌同志的事迹,中央电视台、新闻出版报等新闻媒体已有过报道,并引起强烈反响。全国记协已经作出决定授予张根昌同志“无私奉献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并且号召全国新闻工作者向他学习。可以说,张根昌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名记者,他的“名”不是争来的,而是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和敬业精神换来的,是千千万万新闻受众由衷地赋予的。不是有许多同志希望成才、希望成为名记者吗?读过这篇通讯以后,让我们思考一下:做一个称职的新闻工作者,应该从哪里起步?在什么地方下劲呢?  相似文献   

16.
何易 《新闻世界》2010,(9):66-67
新闻敏感既是一名记者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也是决定报道成败的关键所在。合格的记者,对我们生活的社会,对时代,都要有强烈的感应力,要激活自己的新闻敏感,锁定和捕捉每一个有价值的新闻目标,写出一篇又一篇高质量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7.
车英 《新闻知识》2000,(1):29-30
一、勤奋好学一才子 求学深造赴抗大 何微(1916.7.23—1999.4.6),初名何畏,笔名米若、石冷。有人说:何微之所以成为中国当代的名记者,正因为他姓“何”,新闻中的六大要素即五个W加一个H(有人译为:何人、何事、何时、何地、何故和如何)都是“何”;也有人说:“何”乃疑问词,或许正是这个“何”促使他不断求索,成为新闻学研究之大成者。这或许是历史上的巧合,但纵观何微的成长过程,我们不无悟出:时势造英雄,是中国共产党哺育了他,是中国革命造就了何微及何微这一代颇有成就的名记者和新闻学家。 191…  相似文献   

18.
我 的一个同事信奉拿破仑“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格言 ,并拿来激励自己 :“不想成名的记者不是好记者”。对此 ,同仁们褒贬不一。褒者说 ,这是一种锐意进取的大志 ,难能可贵 ;贬者言 ,此乃功利心太重 ,忽略了为读者、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成名之路万千条 ,关键看走哪一条。曾以《中国西北角》、《塞上行》等新闻名篇享誉中外的我国著名记者范长江 ,曾期望大家争当“名记者”、争当受人民欢迎的“好记者”。欲当“名记者” ,须做“民记者”。纵观过去和现在 ,大凡有成就的记者 ,都是深入群众 ,“为民谏言”。闻名于世的“普利策新闻…  相似文献   

19.
办报纸,编辑部设有第一读者。每张报出版前,第一读者先品尝。听名记者田流讲,他也有第一读者。有一次,他到福建采访,写成5篇稿子,其中有2篇就是被家庭第一读者否定了的,没有拿出来,他笑着说。“这叫夫人把关!”我写稿,家里也有第一读者。每次写出草稿,先交妻子、女儿、儿子看看,请他们提意见,发议论,看稿子能不能拿出去。有一次,我到牡丹江市采写了篇通讯《一个生机勃勃的细胞》,交大儿子看后,就纠正了不少错别字。这以前我写稿用字常不规范,而且并不在意,这以后,每写完一篇稿子,让家里人帮我挑错别字,及时改正过来。不然,当了几十年的记者,  相似文献   

20.
不久前看到一则报道,说一个地市级的党委对驻地记者站的工作进行评比,结果有两个记者站、8名记者、8篇新闻作品荣获“宣传贡献奖”,并分别给予3万元、6000元和5000元至3000元不等的奖励。那个地方还是个贫困地区。 这一报道是从地方党委如何重视宣传报道工作的角度来写的,既然成了新闻,大概也就有了普遍推广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