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6 毫秒
1.
几年前,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射失败》新闻,记者采用了一个长镜头:从航天飞机的发射升空,到瞬间爆炸为一团火球,用的是一个不间断的画面。人类为探寻未知世界的不懈努力和  相似文献   

2.
从航天飞机的报道说起美国科学记者同科学界和社会各界有广泛而密切的联系,消息灵通,活动能量大。今年4月中旬围绕“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第一次发射和返回的“报道竞争”,很能说明问题。由于早在几年前报刊、电视和广播已经对航天飞机的性能、作用以及宇航员的训练作了介绍,所以这次“哥伦比亚”号的首次发射与返回地面,自然就成了全美国乃至全世界的注视  相似文献   

3.
<正>有人说,活字印刷发明之后,网络是 又一场最有发展潜力的传播革命。虽然 这种说法还有待证实,但究竟是什么“加 速器”能让互联网一直保持“快跑”的体 力呢?人民网总裁何加正一语中的:这 一切来自于互联网的技术特性与商业应 用价值的结合。  相似文献   

4.
电子政务和神六一样没有先例,但神六有吃苦耐劳的宇航员和科研人员,电子政务有这样吃苦耐劳的政府CIO么?2005年10月12日上午9点,这是一个全国人民都值得纪念的时刻,我国载人航天飞船"神州六号"成功发射!在成功发射的那一瞬间,人们既兴奋又担忧,兴奋于发射的成功,担忧于宇宙飞船上的两位宇航员,他们是否能安全返回?宇宙飞船在天上会不会出现什么故障?具体返回的时间是什么时候?这一系列的问号牵动着全国亿万百姓的心,甚至十运会,这个令人瞩目的盛会都有些黯然失色。神六的成功飞行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的里程碑,如果我国的电子政务内外网建设…  相似文献   

5.
我曾经参与采写我国三次重大国防科研试验报道。一次是1980年5月我国进行第一颗洲际导弹全程飞行试验;一次是1982年10月我国潜艇首次发射运载火箭试验;一次是1988年9月我国核潜艇首次发射运载火箭试验。三次试验,震惊世界!我和几位年轻的军事记者及时采写了一批报道,有些稿件在我国乃至世界上产生了影响。取得这种宣传效果,除了新闻事件本身重大之外,还得益于大家从以下几个方面追求创新:追求内容和形式的创新O重大国防科研成果报道,如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过去经常采用的是新闻公报的方式,这三次试验也不例外。在策划这三次试…  相似文献   

6.
马娟 《新闻三昧》2000,(7):32-33
编辑老师:我是一名青工,喜欢业余写点稿投给自己的企业报。我最羡慕记者、编辑等专业新闻工作者。可我听说:“要进新闻界得有‘背景’,有高学历,一般青年奢望难成。”这种说法对吗?难道新闻界真的没有青工出来的成功者吗?请赐教。  相似文献   

7.
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返回地面时解体,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这是继1986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以来美国宇航局经历的一次最严重的事件。 事件发生后引起世界的极大震惊,各国政要纷纷表示哀悼。同时,也都表达了这样一个心愿,航天事业的探索不会停止。美国总统布什说,“哥伦比亚”号的失事“给整个国家带来了可怕的消息和巨大的伤悲”。但  相似文献   

8.
《视听界》1993,(5)
乡镇广播站是面对什么人说话?有同志说:“是农民”。这说法当然是正确的。但是又总觉得还缺少点什么。县级台、站的听众,不也是农民吗?难道乡镇广播站的听众与县级广播台、站的听众一模一样,一点点差别也没有?最近听了彭丽媛唱的“我的父老乡亲”,受到了一点启发,感到乡镇广播岂不就是面对父老乡亲广播吗?我感到这种说法可以使得乡镇广播站与自己的听众  相似文献   

9.
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爆炸,是震惊世界的大事。美国新闻界人士在报道这一事件的过程中,表现出灵活的应变能力和很高的工作效率,显示出他们对突发性事件的报道,的确有较丰富的经验。报道“挑战者”号的飞行,对美国新闻界来说,几乎是例行公事,因为这已经是美国航天飞机的第二十五次飞行。他们普遍认为,这次航天飞行比较有新闻价值的只是一名中学女教师麦考利夫将作为第一个平民升上太空,并将在太空轨道上向她的学生讲课。所以美国两大新闻通讯社美联社和合众国际社均未投入较大的力量。美联社派了一位从1969年以来就报道航天新闻的记者霍德华·本尼迪克和该社驻康柯德城(女教师麦考利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报刊史上究竟谁是最早运用通讯体裁的记者?目前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最早运用通讯这种形式进行写作的,大致要算是第一个新闻记者王韬了。”另一种说法是:“我国报纸之有通讯,实以黄运生为始”;或者说通讯体裁是黄远生“首创的”。有的文章则又把黄远生的通讯叫做“报刊通讯体裁的雏形。”主张王韬说的理由是:“王韬曾两次到好几个资本主义国家游历,掌握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在1870年普法战争进行期间,他亲身目睹战争情况,执笔写成《普法观战记》一书。后来去日本,又写了《扶桑游记》。这新鲜的见闻,开阔了中国读者的眼界。”据查,《普法观战记》实为《普法战记》。普法之  相似文献   

11.
编辑同志: 据资料载,中外新闻界对新闻的定义有四十多种说法。有人同意陆定一给新闻下的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也有说复旦大学新闻系教授王中给新闻下的定义:“新闻是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布”更准确些;还有人把这两种说法归纳为:“新闻是新近发生的有意义的变动的重要事实报道”,这样说对吗?目前,新闻是否有权威定义?  相似文献   

12.
正新闻是事实的传播,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最基本理论,也是新闻工作者在实践中的重要遵循。那么,是不是所有新近发生的事实都可以构成新闻,都需要通过大众媒体进行传播呢?显然,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什么样的事实是重要事实其一,与大多数人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实是重要的。在人类生活中,人们最关切的首先是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条件的改善,其次便是安全需求、社交需求、文化娱乐需求等等。但是,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社会和国家里的一分子,  相似文献   

13.
新闻有没有真理?新闻报道如何坚持真理?有人断言:"新闻仅是事实的报道,只告诉人们一件事,同真理与谬误没什么关系。"按照这种说法推下去,得出的结论必然是:新闻没有是非,新闻媒介不讲是非,只讲事实。  相似文献   

14.
前不久,报纸上有篇评论,题目是《少用粮能否多产肉?》一位中央领导同志看了以后告诉报社:这篇评论有片面性。评论中讲:“提起饲料,有些人总认为离不开粮食。”中央领导同志认为,这种说法是缺乏科学性的。他说:难道猪的饲料能够离开粮食?提出发展配合饲料是对的;提倡在饲料中添加藻类、棉子饼、水浮莲、水花生、水葫芦  相似文献   

15.
将中国的报刊业划一个圈,圈外人说:现在社会上什么东西最多?报纸杂志最多!圈内人说:现在圈里什么最缺?能提高质量的东西最缺!这一说法虽不全面,但反映了一种意见和倾向。恢复、发展与整顿——十五的的变化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百废待兴,中国报刊业严重萎缩,当时全国只有报纸186家、期刊930种。报刊印张数少得可怜。中央采  相似文献   

16.
纸质媒体有这样一个说法:吸引眼球.吸引谁的眼球?当然是读者的眼球.这说法是不是值得商榷?我觉得未尝不可以说值得.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是以人为本.对于媒体而言,便是以读者为本.  相似文献   

17.
继中国的奥运健儿在巴塞罗那奋力拚搏之后,8月14日,中国成功地发射了“澳赛特B”这一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新型通信卫星。“澳星”发射成功了!“澳星”发射的电视现场直播也成功了!从电视屏幕上看,发射现场直播的成功,充分体现了事前的详尽计划和周密准备在直播中的决定作用。这种准备有心理上的,也有技术技巧上的,有对新闻  相似文献   

18.
自1990年4月发射升空以来,已在轨道上成功地对“哈勃”进行过四次维修和改进。 第一次空间大“会诊”,由“奋进”号航天飞机于1993年执行,给已经高度近视的主镜戴上了“眼镜”,校正了视力,并且加装了一种新的摄像机和其他一些加强性部件。  相似文献   

19.
《电子出版》2002,(7):16-16
很少有什么活动像飞行那样令人激动又让人担心,从几万英尺的高空上俯瞰,在观赏到美仑美奂风景的同时,旅行者最担心的一件事情可能就是——安全!目前,全球的航空部门都在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确保飞机的飞行安全。美国联邦航空局(the FederalAviation Administration,简称FAA)早已开始着手这方面的工作:有2400名安全检查员全天二十四小时不分昼夜地工作,无论是微型的喷药飞机还是大型的商用波音7 4 7飞机,在起飞之前都必须经过严格的检查,以确保飞机的飞行安全。  相似文献   

20.
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举国关注,举世瞩目。为了宣传好这一历史性壮举,各大新闻媒体派出精兵强将,赶赴飞船发射区、落区和海上测控区,实地进行报道。作为解放军报派往一线的采访记者,我们见证了那个令人终生难忘的历史时刻,记录下了那个梦圆飞天的沸腾场面。(一)载人航天工程是一项集当今高科技为一体的最前沿、最复杂的工程,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科技水平的标志。尽管人类自加加林第一个走向太空之后,已经进行了200多次航天飞行,把900多人次送入太空,但真正有实力、靠自主发射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全世界只有美、俄两家。如今,中国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