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长期以来,关于川南"僰人悬棺"的定名问题,学术界争议颇大.有学者认为,应定名为"僚人悬棺",也有学者认为应定为"都掌蛮悬棺".经过对史籍和地方史志的研究,可以认为"僰人悬棺"定名无误,川南悬棺葬的族属即为僰人,也就是明代的都掌蛮.  相似文献   

2.
四川珙县麻塘坝的岩画及悬棺葬,是汉魏唐宋僚人(僰人)、元明时期都掌人在同地域同时代的遗存。川南都掌蛮继承了古代僚人的主要习俗,岩画在头饰椎髻、使用铜鼓、巫术活动、猎头祭祀等方面,呈现出与悬棺葬俗相同的化特质,揭示了岩画与悬棺葬之间的密切关系。岩画以丰富的化内涵,折射出都掌蛮及其先民在生存发展、经济生活、化传统、宗教习俗诸方面的活动痕迹,岩画是都掌蛮刻画在峭壁上的史诗。  相似文献   

3.
《宜宾学院学报》2020,(1):74-83
置棺作为僰人悬棺"千古之谜"一直为学界关注。实地考察珙县麻塘坝悬棺群,综合考古证据和学界研究得出结论:在珙县麻塘坝,僰人凭借丰富的楠竹资源,利用简便、合理、可行的楠竹爬梯法置棺。  相似文献   

4.
川南僰人反明斗争述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明一代,川南少数民族僰人(又称“都掌蛮”、“都掌人”),为反抗明王朝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曾一再掀起声势浩大、可歌可泣的英勇斗争,在我国少数民族反抗封建王朝的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本拟依据史料,对川南地区的这场僰人反明斗争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5.
有明一代,川南少数民族僰人(又称“都掌蛮”、“都掌人”),为反抗明王朝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曾一再掀起声势浩大、可歌可泣的英勇斗争,在我国少数民族反抗封建王朝的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本文拟依据史料,对川南地区的这场僰人反明斗争作一简要介绍。 先秦之时,在川南一带活动的少数民族主要是僰人。《华阳国志》卷3《蜀志》曰:“僰道县在南安四百里,距郡百里,高后六年城之,治马湖江会,水通越 ,本有僰人,故秦纪言僰僮之富。”又《史记·西南夷列传》载:“取其作马、僰僮。”张守节正义:“今益州南,戌州北,临大江,古…  相似文献   

6.
"僰人"三题     
僰人并不是一种少数民族,而是自西周以来被发配到西南边疆的流放罪犯的后裔.明末清初,天下大乱,四川为祸甚烈,僰人为躲避祸乱,化整为零,从他们的聚居地散避出来,分布于现今的川南,黔北,滇东一带.悬棺葬是为了防止野兽掘坟啮尸的一种无可奈何的安葬方法.  相似文献   

7.
川南喀斯特地区是古僰人主要活动地,以悬棺葬为代表的僰人文化与喀斯特的自然环境又有联系。对这一消失了的文明进行探索,将丰富该地区旅游资源的内涵,同时也为该地区旅游的发展提出了保护文化多样性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悬棺     
在靠着江的悬崖(xuán yá)上,挂着一个个棺材,它们看上去是那么神秘。这就是悬棺。悬棺葬是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埋葬(máizàn)死者的习俗(xísú),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在长江以南的福建、四川等13个省都曾发现过悬棺。古人是用什么方法将笨重(bènzhòn)的棺材放到悬崖上去的,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到今天为止,人们有很多猜测(cāicè),但没有一种能被证实(zhèn shí)是对的。悬棺@范舟  相似文献   

9.
云南省丘北、泸西、罗平三县僰人遗裔考察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三县戈仆(白彝)的源流和迁徙、语言、信仰与习俗的实地调查和川南焚人相关资料的对比研究,可以看出三县戈仆(白彝)属于僰人,极可能是川南僰人的后裔.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重点论述了僰人的“广义”、“狭义”概念.提出了“古僰”和“今僰”之差异  相似文献   

11.
川南喀斯特地区是古人主要活动地,以悬棺葬为代表的人文化与喀斯特的自然环境又有联系。对这一消失了的文明进行探索,将丰富该地区旅游资源的内涵,同时也为该地区旅游的发展提出了保护文化多样性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春秋至西汉初年六百多年间,在今川西南、滇东北的昭通、曲靖至贵州西部一带,方国、部落林立,互争雄长,西僰、牂柯、夜郎为其代表,曾经名噪一时,称雄一方,既参加中原盟会,又与巴、楚、邛都、滇国交通。汉武帝开西南夷,正是以部族为基础,在僰人区域设置犍为郡,夜郎境域则为牂牁郡、滇为益州郡、邛都为越嶲郡。夜郎西部包括有今天云南昭通,贵州赫章、威宁等境域,此时的昭通境内还有与夜郎并称的"僰侯国",犍为南部的朱提(今昭通)地区则也称为"西僰"。  相似文献   

13.
罗纶领衔制订的《四川咨议局整理川汉铁路公司案》,代表了绅商们的意见和要求,使人们失去的信心得到恢复。他谋划、组织成立保路同志会,使保路运动在四川如火如荼的深入开展下去,对全国的革命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20年代初,卢作孚在四川泸州开展的"新教育"实验沿着两条线索展开:其一,以创办通俗教育会为中心,开展民众教育,提高民众整体素质;其二,以整顿川南师范学校为中心,彻底改变川南地区的教育状况。泸州很快创办了通俗教育会,建成了图书馆、阅览室,卢作孚主持举办各种与农民生产、生活相关的展览,开展一系列移风易俗的举措。对川南师范学校进行了全面改革,使之成为当时新式学校的范型。"新川南,新教育,新风尚"的美称传遍全川,乃至全国。  相似文献   

15.
“五粮液”酒名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得山水气候之宜、水陆交通之便、南北物产之丰的宜宾,酿造出了绵绵飘香六百载的浓香型白酒五粮液。"五"既合"尚五"的蜀地传统;"五粮"又与"五行""五方"高度吻合;来自昆仑之巅的玉液和雪域高原的圣水,水到酒成,成就了内涵丰富、意境深邃的"五粮液"酒名。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田野实地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我国达斡尔族传统体育项目"波依阔"的历史文化生态变迁展开研究,并对其健身价值和民族文化价值进行了初步的探究,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发掘及其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川南焚人,是古代四川宜宾南部山区的土著居民,是一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消亡民族。从先秦时期到明代中叶,多民族杂居与融合为宜宾沉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尤以焚人及其创造的历史文化最具历史底蕴,最能彰显宜宾地方历史文化特色。弘扬文化传承与创新精神,深入挖掘、研究川南焚人文化遗存并开发其当代价值,当为宜宾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奠定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8.
传统戏曲中有一类关于“寒窑”题材的剧目,主要讲述富家女甘心下嫁乞丐,苦守寒窑,终盼得丈夫得官归来,同享荣华的故事。从文学母题学的角度出发,这类剧目构成了一个独具民族特色的“寒窑”母题。从元杂剧《破窑记》到清代花部戏《王宝钏》,“寒窑戏”经历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嬗变过程:从“破窑”发展到“寒窑”,故事的中心意象得以定型;故事的主人公也逐步完成了从刘月娥到王宝钏、从吕蒙正到薛平贵的过渡,人物形象越来越丰满,越来越鲜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