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幸福是古往今来一切社会活动的道德终极目的,这是不证自明的公理.具有先在的规定性。教学是一种育人成才的道德性社会活动实践,因此,追求人的幸福也就构成了教学活动的道德终极目的,而实现学生幸福是教学幸福的先在性要求。学生幸福具有多重意蕴,主要体现在学生的生理幸福、心理幸福与伦理幸福等层次。在当前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应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结果等方面综合关注学生幸福,促进学生幸福的辩证实现。这是教学活动的终极道德追求与伦理使命。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社会的伦理讨论中,底线伦理是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底线伦理可确立社会基本道德和个人行为的基本规范,它能成为解决重大道德问题的终极价值的伦理基础.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底线伦理与终极价值是辨证统一的.终极价值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价值导向,底线伦理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道德基础.实现从底线伦理到终极价值的转换,可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基础与路径.  相似文献   

3.
幸福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的。教育是人们获得幸福的重要途径,其根本目的是教给学生获取幸福的能力,为学生心灵播进幸福的种子。在道德与法治幸福课堂构建中,可以通过培养友爱互助、提升自尊自信、涵育理性平和、引导积极向上等策略,促进学生健全人格核心素养形成,绽放多彩的素养之花。  相似文献   

4.
幸福之研究     
现代人比前人富有得多,但却并不比前人幸福。幸福是人生永恒的目标和终极的价值追求。从儒家思想将幸福视为道德的伴随物到社会主义幸福观的建立,构成了中国人眼中的幸福变迁史。西方历史上理性主义和感性主义哲学家的共同努力为整个西方世界幸福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尔巴赫关于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关系方面的论述体现了个人利益、社会利益和高尚的道德伦理追求的紧密联系。真正的幸福是有利于人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得到满足时的心理愉悦体验。幸福是精神与物质的统一。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基础,需要的不同层次决定了幸福的不同层次。  相似文献   

5.
幸福之研究     
现代人比前人富有得多.但却并不比前人幸福。幸福是人生永恒的目标和终极的价值追求。从儒家思想将幸福视为道德的伴随物到社会主义幸福观的建立,构成了中国人眼中的幸福变迁史。西方历史上理性主义和感性主义哲学家的共同努力为整个西方世界幸福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尔巴赫关于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关系方面的论述体现了个人利益、社会利益和高尚的道德伦理追求的紧密联系。真正的幸福是有利于人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得到满足时的心理愉悦体验。幸福是精神与物质的统一。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基础,需要的不同层次决定了幸福的不同层次。  相似文献   

6.
论生命视角下的幸福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芳 《中国德育》2008,(1):17-20
幸福是人生美好的主题,是人之追求的终极目的。幸福教育就是通过教育的途径,实现人对幸福的追求并在追求中获得幸福。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对人之幸福的特殊价值就在于为幸福的实现奠定生命基础。教育应把幸福作为对人生命关怀的终极着眼点。幸福教育要始终立于人的生命基础之上,使教育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幸福生活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试论诺丁斯的幸福教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教育家,诺丁斯一直关心学生的幸福。诺丁斯的幸福教育思想以关怀伦理学作为理论基础,以学生幸福为“主线”,系统论述了教育中的幸福导向问题,并围绕学生幸福这一终极目的展开私人、公共领域的幸福问题讨论.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8.
我国当前的教育实践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与教育的应然状态大相径庭甚至相悖,因此,很有必要探讨教育终极目的的问题。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幸福——学生的幸福、社会的幸福、全人类的幸福。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生活的完满性并帮助他们做好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准备,学校生活本身也应该是快乐和幸福的。  相似文献   

9.
教育伦理哲学刍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教育伦理哲学是以探讨教育伦理最一般理论问题的教育伦理学分支领域。它主要探究的问题有:教育的伦理基础、教育道德理想与规范、教育善恶矛盾运动的规律性、教育道德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教育道德主体性和教育道德进步等问题。在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背景下,加强教育伦理哲学问题的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生活化道德教育的本质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活化道德教育是21世纪学校道德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价值取向之一,提倡对学生现实生活的关注和生命的体贴。其目的是培养生活着的有道德品质的人。高扬道德教育之原生态精神——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关注学生的生命存在,给予学生以足够的人文、情感和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1.
我国当前的教育实践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与教育的应然状态大相径庭甚至相悖,因此,很有必要探讨教育终极目的的问题.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幸福--学生的幸福、社会的幸福、全人类的幸福.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生活的完满性并帮助他们做好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准备,学校生活本身也应该是快乐和幸福的.  相似文献   

12.
杨珉 《江苏高教》2002,(2):96-99
本文从道德与幸福相互联系的视角出发,对幸福与道德教育的关系及意义进行探索。道德教育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追求幸福是人生的主题,也是人的终极目的。因此,幸福、人生与道德生活的联系也就成为伦理学和德育理论的重要内容。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在道德和幸福的关系方面,伦理学家们为我们提供了众多的论述,可分为两类:一类以感性主义伦理学家为代表,认为幸福就是道德;另一类以理性主义伦理学家为代表,认为道德就是幸福。无论哪一类观念,都揭示了道德和幸福相互需要、密不可分的联系。对我们的道德教育而言,这意味着:道德教育不能脱离人对幸福的需要和追求,应以幸福作为教育的主题和目的。  相似文献   

1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实效性方面存在着某种困境,即如何实现从道德知识到道德实践的转化。《基础》课旨在让学习者理解其在各种伦理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并能通过实践权利和义务获得自身完善和幸福。然而由于言辞随时间推移会逐渐与其所指示的原初意义脱离,加之规则伦理学的表述方式无益于还原一种活生生的伦理生存状况,使学习者无法切身感受到道德,从而无法获得道德实践的动力。在教学中引入具有伦理价值的叙事性材料,并引导学生从切己的问题进入,将不失为解决道德实践困境的有益尝试之一。  相似文献   

14.
经济全球化的扩展,传统道德观受到严重冲击,人类道德出现空前危机。宗教作为道德规范产生的基础,以伦理道德为其核心内容,其所提供的道德规范体系与终极关怀支撑、维系着个体的道德生活与社会伦理秩序,成为挽救道德危机、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5.
幸福是人类的终极追求。教育作为一项时间、精力、金钱投入日益增多的人类重要活动,毫无疑问应该促进学生获得幸福,无论是对于教育过程,还是教育结果。然而现代教育,源于现代性的现代教育,熏染了现代性的诸多弊端,使幸福这一人生终极目的在教育中变得虚无缥缈。现代教育不管作为过程还是结果之于学生幸福都显得贫乏、苍白。因此,现代教育之于学生幸福是有限的。因此,必须建构一种融合教育与幸福的新型教育。  相似文献   

16.
在道德缺失的后现代境况下,麦金太尔提倡回归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是提升个体和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一种艰难而高尚的选择。德性伦理可以将个人和群体引向终极的善,但当下仍不能放松规范伦理的建设,因为规范伦理可以保证行为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17.
教育改革伦理规范是统率教育改革的善恶准则体系,蕴含着教育的伦理本性和时代的伦理精神,是衡量教育改革的基本善恶标准,体现了对现代教育发展理念的追求。教育改革伦理规范具有评价与鉴定、崇善的导向性、整合与调控等功能,能对教育改革实行有效的统率、指引和规约。遵守教育改革伦理规范有利于提高教育改革的道德进步性。  相似文献   

18.
;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它把教育与人的自由、尊严、幸福和终极价值紧密联系起来,注重伦理,注重利他和和谐.建设校园文化的根本在于坚持思想道德建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道德成长是教师教育不能丢弃的伦理维度。教师教育中的技能主义、专业主义遗弃了教师职业的道德根性与教育的道德指向性。道德成长进入教师教育具有理论上的内在可能性与实践运行的可行性。它是教师确证生命价值、提升教育品质、成就人生幸福的德性基础和基本担保。  相似文献   

20.
追求幸福是人的终极追求,是一切社会生活价值的核心体现。教育是一种教人获得幸福品质的教育,教师幸福是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美好生活的现实体验,体现了教师作为主体在与人相处和社会交往中的生成和实现,蕴含着丰富的伦理内涵:教师幸福本是一种应然的伦理价值追求;教师幸福的保持需要伦理道德的维系;教师幸福的实现有其内在的德性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