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明代的军屯,若根据地区和战守需要来分,有边屯和营屯两种类型。顾炎武说:“屯田有边屯,有营屯。边屯,屯于各边空间之地,且耕且战者也。营屯,屯于各卫附近之所,且耕且守者也。”若从屯田的劳动者来考察,其生产组织也可以分两个类型:从现役军人进行耕屯,即所谓之“正军”,是在服役期间,拨到屯田上进行生产的,实  相似文献   

2.
鹤庆高土司的研究相对滞后,有待加强.永胜高土司的研究和他留文化、毛氏文化相结合,研究主体不够突出.姚安高土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高奣映的研究,忽略了其它内容.云南的高氏三土司研究仍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3.
遵义海龙屯遗址土司历史文化丰富,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对外宣传价值。文章探讨了海龙屯遗址景区外宣翻译和传播现状,认为目前景区外宣翻译存在文献理论研究尚未起步、外宣资料较少、景区翻译缺乏专业性和系统性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以期切实提高海龙屯外宣翻译质量,传播遵义土司文化,树立海龙屯遗址景区良好的国际形象。  相似文献   

4.
向杰 《华章》2011,(23)
该论文以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为研究对象,具体针对云南民居建筑文化合理开发与有效保护等问题,提出数字化技术研究与运用开发解决方案.论文对展示和传播云南民族建筑文化的艺术与技术、具有云南民族建筑文化特色的建筑辅助设计系统的开发等问题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方法和策略,对如何保护文化遗产具有学术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空间具有社会属性,可以以空间为视角探讨文化互动问题。从宏观到微观,可以把空间分为国家、区域、社区、村落和学校五个层面。从文化空间的角度来看,五层空间关系的本质是文化互动;五层空间的每个层面都存在六维度文化互动。以民族和谐、社区发展为轴心,以五层空间的每一层空间为面,以六维度的每一个维度为边,层与层、边与边相互衔接,构成五层空间文化互动理论的分析框架——“玲珑塔”模型。基于五层空间文化互动理论的研究表明,21世纪以来,云南边疆呈现出五层空间文化互动关系从松散走向紧密和六维度文化互动从局部走向整体的良好发展态势,但也存在五层空间文化互动联动机制尚未形成和六维度文化互动整合模式缺乏等问题。推动云南边疆文化互动的内部动力包括多元文化的接触、人类交往的需要和民族群体的生存和内在发展需求三方面,外部动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当前云南边疆文化互动内外部动力机制显现出协同驱动的状态,但也存在内生动力不足、外部动力欠佳的问题。为促进云南边疆文化互动,应在深化文化互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探索五层空间和六维度文化互动的有效模式和路径,健全文化互动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6.
本文评介近代云南史料笔记三种。谢彬著《云南游记》 ,其内容侧重于云南教育文化方面 ,对于研究民国初年云南社会历史也颇多参考价值。陈碧笙著《滇边散忆》 ,明确提出了建设“大云南”和“国际交通线”的战略思想 ,以及发展云南边疆城市问题 ,具有积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陈嘉庚著《南侨回忆录》涉及云南抗战期间“南洋机工”史事和诸多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7.
屯堡文化     
贵州安顺地区广袤的山野聚居着与当地其他民族不同的人群,他们有着自己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化,他们就是屯堡人的后裔。明朝初年,朱元璋为巩固西南边陲,派军南征。大军于洪武十四(1381)年九月出发,其中出征云南的一支部队于同年12月到达普定并在此屯集大军,安顺和安顺周围地区便成了明军的大本营。及至云南平定,明王朝又在这里大量屯军,以固边防。平定西南的战事一直延续了许多年。军事镇压的结果,很难征服西南这块土地,朱元璋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安抚与征剿并举。明王朝积极推行屯田制度,使大量屯军及其家属和当地老百姓共同生活,共同劳动,以…  相似文献   

8.
我国56个民族名称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共有 56个民族。这些民族的名称来源相当复杂 ,概括起来 ,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 :一、源于民族的风俗文化基诺族 “基”指的是“舅舅” ,“诺”是“后边、后人”之意 ,“基诺”即“舅舅家的人”或“跟在舅舅后边” ,引申为“尊崇舅舅的民族”。白族 白族自称白子、白尼、白伙 ,汉语意为“白人”。其来源 ,一说历史上把接受汉文化较多的云南少数民族称为“白蛮” ;一说其崇尚白色 ,以白为贵。普米族 各地普米族有不同自称 ,云南兰坪、丽江、永胜的自称“普英米” ,宁蒗的自称“普日米”或“培米” ,都是白人的…  相似文献   

9.
秦汉蜀晋南朝的治边方略与云南通道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至南朝的800余年,是云南早期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云南地区的主要通道先后开通,并经历了兴衰变化的过程。秦汉蜀晋南朝诸朝的治边方略,对云南通道的开发产生重要影响。本文收集相关的零散资料,阐述秦汉蜀晋南朝时期云南通道开发的情形,并分析秦汉蜀晋南朝的治边方略与云南通道开发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云南彝族婚俗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多彩而独特的彝族婚俗文化资源开发潜力较大。随着云南旅游"二次创业"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彝族婚俗文化转化成文化旅游产品,民族文化资本化成为云南民族地区旅游发展、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途径。通过分析云南彝族婚俗文化的特点及其旅游文化价值、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云南彝族婚俗文化旅游创新开发对策,促进彝族婚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澜沧卫的设置及其在永胜历史上的进步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澜沧卫军民指挥使司是明王朝为了加强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统治,统摄金沙江上游一带的土司地界,以达到其大一统的政治目的而在北胜州(今永胜)设置的军政合一的政府机构。它客观上却推动了当时永胜政治经济化的发展,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积极的进步作用。  相似文献   

12.
对影响云南旅游持续发展消极因素及其原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旅游业生命力的根基在于它独特而神奇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构成的旅游资源优势,生物多样性和民族文化多样性是云南旅游资源的独特内核,而它们又容易遭受伤害。因此要将云南建成旅游大省,保持云南省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优势,关键在于保护好云南的旅游资源。论文拟着重对影响云南旅游持续发展的消极因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莽人是中国人口较少民族——布朗族的一个族群,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当前,莽人的传统文化生存面临着文化存续的基础被削弱、民族语言有失传危险、民族聚居社群难以维系和对民族文化工作重视不够等问题。为此,要更新观念,充分认识莽人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性;设立基金,建立莽人文化保护和研究机构;重视莽人教育,实现生存与文化的和谐共生;利用信息技术,探索莽人濒危语言文化保护的新路径。通过以上措施,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保证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14.
唐继尧作为中国和云南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通常被视为杰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或者旧军阀,但按照界定历史文化名人的标准,唐继尧不仅当属云南近代文化名人,而且还是云南近代名人中最为杰出的代表。纵观唐继尧的一生,他对云南乃至全国社会的进步和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唐继尧的《会泽笔记》传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救民思想,具有很高的思想教育价值;唐继尧积极宣传和实践民主革命思想,为推动社会进步,巩固中国的民主共和制度建立了不朽功勋;唐继尧主政云南十四年,在整兵经武的同时利民兴滇,为云南社会的进步与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国家公园是国际公认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形式。发展国家公园可以保护典型的物种或地质现象、维护生态系统的自然循环和促进当地社区经济及旅游地的和谐。云南国家公园建设正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对香格里拉大峡谷公家公园的建设目标从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当地传统文化的保护、游客的体验、当地经济发展和促进滇西北国家公园建设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指出了其未来的发展战略和方向。  相似文献   

16.
云南少数民族织绣纹样是云南民族文化的结晶,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本原文化的哲学体系、艺术体系、造型体系以及色彩体系。由于云南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云南地区各民族文化、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和相对滞后性、封闭性,致使云南少数民族织绣纹样具有地域性、本原性、原初性、多元性、边缘性以及功利性等独特的文化内涵特点。  相似文献   

17.
重构云南民族文化发展的生态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现代工业革命和科学文化的发展,为云南地方经济的飞速发展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贡 献;同时,原始文化、民族(人文)文化阶段形成的人与自然的平衡被打破。在反思工业文明和现代科技 对民族文化的扭曲、异化时,将视野投向云南民族古老的天人观、原始民族哲学和师法自然的真谛,准确 地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构云南民族文化发展的生态观。  相似文献   

18.
云南区域文化具有本民族文化归属感、时代进取精神、非竞争性与优越感等特征,反映了云南独特的自然、区位地理环境和民族人文环境,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红河县是云南省南部一个哈尼族占绝对多数的边疆县,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哈尼族及其他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在旅游业大力发展的今天,红河县以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但作为其旅游开发主体的政府和人民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该保护民族文化,尤其是妥善处理好旅游开发与哈尼族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使之成为一项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全球化发展的趋同压力和强势文化的强烈冲击,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与强势文化的互动交往过程中,其传统文化因子不可避免的面临着流失与变迁,部分民族传统手工技艺也因不能为其文化享有者创造价值而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如何正确看待这种必然的文化变迁,如何在发展中寻求对民族民间手工艺的动态保护,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此,文章在赴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选取鹤庆新华村这一典型区域进行分析,探索民族民间手工艺保护与传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