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创新教学体系,以多学科交叉融合理念为导向,探索“大心理”与“大思政”融合互通的教学模式,最大化地发挥出学科融合的价值以及对学生实践教学的提升,将思想政治、心理健康、学科课程所学习的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全面发展、心理健康的青年大学生。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新教材第一册《兰亭集序》一中有这样一句话:“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中对“宇宙之大”没作解释,而对“品类之盛”的解释为:“地上万物的繁多。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据此注释,不少学生认为此两句中“之”为结构助词“的”。但从“之”作为结构助词的用法和两句应有的表意效果来看,该两句应理解为古汉语中的定语后置句式。其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从回应学生的文本之问、现实之问、未来之问3个维度进行了探索,即以对经典文本的学理性分析,回应学生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文本之问”;以马克思主义原理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回应学生关于当代世界变化的“现实之问”;以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奥秘的探寻,回应学生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之问”,在不断启发中引导学生水到渠成地达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目标。  相似文献   

4.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学生对此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有人把写作比之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也有人认为万般皆不是,惟我“味”最苦——写作如同慢慢地“挤牙膏”;当然也有学生“知”写作、“好”写作、“乐”写作。其中区别之大,确实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并且要慎重对待。  相似文献   

5.
高校《纲要》课是承担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门重要思政理论必修课。基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视角积极探赜《纲要》课“大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理路,对于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教育工作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首先,我们须要准确界定“《纲要》课‘大课堂’教学模式”之科学内涵。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赜《纲要》课“大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之主要内容并深刻把握其意义归置,以期构建一种立体化、开放化的《纲要》课“大课堂”教学模式,合理统筹并整合校内外有助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组织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和网络资源,实现最大化教育合力和最优化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6.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四史”教育对青年大学生的“凝心铸魂、筑牢根本”的作用。“四史”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能够帮助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四史”教育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党的领导、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学史明理增信。面对形式单一、认同度不足、缺少整体协同等问题,要以“大思政课”格局构建为立足点,打造协同育人的“四史”教育模式;整合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多元化“四史”教育活动;创新传播载体、打造数字化“四史”育人路径,不断深化学生对“四史”的理论认知与情感认同,增强四个自信。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思政课改革要贯彻落实“大思政课”理念,善用“大思政课”能有效提升高职思政课学生获得感。“大思政课”教师队伍奠定高职思政课学生获得感之基,“大思政课”教学内容铸造高职思政课学生获得感之魂,“大思政课”教学方法夯实高职思政课学生获得感之根。践行“大思政课”理念,要因材施教:培养“大先生”,建设善用“大思政课”育人“大队伍”;因事而化:化用新时代“大事件”丰富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因时而进:开展凸显职教特色的实践教学以及“互联网+”新态势下的思政课创新教法;因势而新:建设“大课程”体系,搭建思政课教学“大平台”,应用协同育人“大机制”。  相似文献   

8.
盛行于大学生群体中的“丧文化”,是多种解压文化中表现最为持久的文化形态。从文化类型来看,“丧文化”与“躺平文化”均属大学生亚文化现象。“丧”式亚文化之所以在大学生群体中生成与传播,有其内在的生成逻辑,表现为社会发展存在的负面问题、商业资本的推波助澜、大学生的外在归因。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在青年大学生中抑“丧”扬“上”,将“上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主阵地、融入课外教育主阵地,并以“上文化”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从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引导学生以批判的思维正确看待“丧”式亚文化。  相似文献   

9.
荀子“解蔽”是为了“解惑”,倡导从修心入手,通过“虚壹而静”的修心功夫,祛除思想上的偏颇,引导人走向“大清明”的知“道”状态。荀子“解蔽”理论蕴含了对人生存价值与意义的反思,折射出对人达到超越之境——“大清明”——的向往。因此,该理论对新时代大学生人生涵养富有极大的启发与借鉴价值:一是荀子建构了自我解蔽的理想目标,为新时代大学生张扬理性力量提供了参考;二是荀子建构了德行修养的工夫理论,为新时代大学生提供了传统的道德实践路径;三是荀子建构了系统的自我提升途径,为新时代大学生提供了修身养性的借鉴之道。  相似文献   

10.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党委积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及《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进一步完善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和运行机制,全面深化“两课”改革,高度重视学生主体性培养,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活动,在学校与学生之间搭建起了心理沟通的桥梁,努力开创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学校全部工作都围绕“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成才”这个中心,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良好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相似文献   

11.
高等学校的“两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两课”教师担负着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任务。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教学效果。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的教育理念,就必须正确认识“两课”教育在培养“四有”人才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提高“两课”教师的思想素质和教学水平,增强“两课”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以“两课”教师高尚的人格力量和优质的教学效果去培养学生对“两课”的信任。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真正做到“诚学之、笃信之、躬行之”。  相似文献   

12.
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是新时代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需要,也是秉承“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提升岗位胜任力的重要抓手。基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实践平台,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等综合素质,这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路径。以科研团队10余年“大创”指导工作的思考与体会,就“大创”项目的实施现状、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构建、评价体系构建等进行阐述,旨在为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岗位胜任力,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3.
“阅读”对学生而言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真真切切的行为。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担负起帮助学生奠定起阅读之“基”,夯实大量阅读之“路”,化解提高阅读能力之“难”的重任。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的理念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开拓了新视野,指明了新方向。“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责任。善用“大思政课”推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创新是新时代思政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担当和时代使命。通过“大思政课”拓展大课堂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建设大师资体系,完善育人队伍;创新教学大平台,优化教学方式;瞄准育人大使命,回应时代需求,进而实现“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15.
“十七大”关于教育的方针明确提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指导思想,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学生教育管理中除了进行“刚性”的管理,更要“以人为本”,实行“柔性”管理,才能培养素质全面、发展协调的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青年人才。  相似文献   

16.
“小作文”之“小”,并非指文章短小,而是指平时由教师自主安排训练的作文。其特点是:教师自由布置,学生自主写作,批改简单快捷。相比“大作文”,许多语文教师更喜欢指导学生写“小作文”。如果说大作文是“米饭”,能让人吃饱;小作文则是“水果”,让人更有营养。“大作文”训练中读不到的佳作,在“小作文”中却常能见到。为“小作文”正本清源,完全可以让“小作文”收获“大效果”。  相似文献   

17.
“大语文”教育是一种创新的教育实践,以学生为主体,发掘学生潜力是实施“大语文”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大语文”教育思想实践的基点。  相似文献   

18.
当代新型人格特质论——“大五”模型是目前比较完善且有价值的人格观点,它对于人才选拔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针对当前大学生存在的人格不足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应引导大学生以“大五”模型为依据,养成健全人格,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19.
周少兵 《阅读与鉴赏》2007,(12):78-78,79
笔者在组织学生讨论《金黄的大斗笠》一文时,突然有学生问到:“老师,文章第十一段中为什么说‘姐姐带着斗笠来啦’,而不说‘姐姐戴着斗笠来啦’?因为我们在说斗笠时经常用‘戴’而不是‘带’啊。”学生虽然没有说出“带”与“戴”两字的区别。但他已经感觉到两字在此处所传递出来的意味是不一样的,学生思考之仔细让人感到欣慰!  相似文献   

20.
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是以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观的形成、发展和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规律为研究对象,而不是以“形势”和“政策”两个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是一门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而不是一门专业的“形势学”与“政策学”;课程内容体系应反映课程自身的特点和研究规律,而不是对其他相关课程内容的机械相加和任意拼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