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有关方面要编一部研究“南阳作家群”的书,约我和我的同行都写一篇述说自己“创作道路”的东西。催稿甚急,于是,不得不停下刚刚做了半篇的文章,不得不把思绪扯向岁月深处,回首往事,再认前尘,寻觅那行断断续续歪歪斜斜的足迹。虽然,仿佛还不到为一生算总账的时候;虽然,回忆起来,多的是苦涩,少的是温馨,如一个旅行者回望来路多有曲曲折折,少有平平顺顺。汪曾棋有一篇回忆文章,题目竟是两句唐诗:  相似文献   

2.
五、编小板与写材料 押解我的两个“红卫兵”,好似董超、薛霸,虽没拿水火棍,却戴有红袖章;红袖章比水火棍厉害。一路上,他俩趾高气扬,我则低头躬背。在萧瑟秋风中,走了十里,来到一个叫邓桥的村子,把我交给大队公安员。公安员是管对敌专政的,我是“敌人”,理应由他管。公安员先训斥我一顿,说些诸如“不许乱说乱动”之类的恶话,而后,送我去一户贫农家,向一间苫草的低矮厢房一指,说:“你往这儿。”屋内放一口没有油漆的棺材,几件农具,还有一堆柴草。我把柴草扒出一些铺在地上,放上了行李(想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时的床铺也不过如此)。席地而卧,长夜无眠,听老鼠在棺材上通宵跳踉,心中好不是滋味。第二天,出工干活,平整土地。公安员责令我和五个“四类分子”一块儿干,和“革命群众”隔一段不短的距离,以示敌我分明。那五  相似文献   

3.
三、从写诗到写散文 高考失意,沮丧至极,但作家梦仍在继续。文学这东西,最能勾人魂魄;一旦爱上它,终生难脱离。尽管吃了它的亏,还要苦苦追求它。 在那所专科学校上学时,正值饥馑年代。功课不重,闲时间很多。为了把注意力从肚子引开,正好埋头读书。四厚册的《战争与和平》就是那时读的。百余万字的《静静的顿河》,打发了好几个长长的下午。《红楼梦》读了三遍,《红楼梦》里的诗词全部抄下,一首首读到会背诵。学校在南阳卧龙岗上,不远就是武侯祠。全民都正挨饿,几乎没有游人,森森古柏遮掩一个静悄悄的所在。我常去那里读书,那里也真宜于读书。因为常去,道人也熟了,曾给我讲解嵌于壁间的《出师表》刻石。当时,做过一首诗,现在还记得:  相似文献   

4.
六、下乡五年 “文革”中的事儿诡谲异常,变幻莫测,人的命运只能听凭“形势”安排,自己当不了家,荣与辱,浮与沉,都有很多偶然性。“文革”是一出既严肃认真又荒诞不经的连续剧,无数人或主动或被动地上台表演,你方唱罢我登场,正面人物、反面人物老是转换,到煞戏时我才发现仿佛每个人的鼻梁上都抹有一块白粉,丑角似的滑稽。  相似文献   

5.
七、写曲词 我这一生遭际,大都与文相关,因文得福,因文得祸,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曾想,假若我不上学识字,或者念完小学后不再升学,一直在家务农,每日和田土庄稼打交道,那么,我会和我父亲一样,成为一个勤劳而平庸的农民,任日子在种种收收、风风雨雨中悄悄流逝,我的一生或许就少了几多起起伏伏、波波折折,也就少了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故事。识了字,读了书,爱上了文学,就不能不付出许多,为伊消得人憔悴;同时,文学也回报我许多,困厄中,抚慰我心神;孤寂中,滋润我灵魂;在平平顺顺的岁月里,使我活出了更多意思。付出的和得到的,算总账大体平衡。 且说就在我写了几年材料之后,县里要恢复文化馆,因为我能写两下子,也缘于我一再恳求,终于在1972年10月到文化馆落了脚。那时,各地的文化馆都叫“毛泽东思想宣传站”,惟独这个文化馆仍叫文化馆,决策者竟不避“复辟”“回潮”之嫌,可谓十分大胆。文化馆的那个“文”字,当然也包括文学。进文化馆,我名正言顺地靠近了文学。原来劳心劳力炮制那些材料,虽字斟句酌,皆无关斯文。  相似文献   

6.
孟子八章     
梁惠王下六○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七十三字)  相似文献   

7.
8.
本文对今年“金鸡”奖最佳电影纪录片《往事歌谣》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深入的评述与研究。全文分为6部分:一,创作缘起:描述了本片的创作历程、主创者创作意图和动机;二,“多视点”采集“采风者”:对该片叙事方式与视;角的独特追求予以评述与分析;三,“多声部”表现“采风者”:对该片在声音构成与处理上的突破与创造进行了梳理与评析;四,“多层面”挖掘“采风者”:对该片立意与事实、情感、哲理等层面的内涵开掘作了进一步研究;五,背景与价值:放在国际国内影视大潮中看取该片价值;六,启示与思索:由该片成功引起的几点启示与思索。  相似文献   

9.
我叫刘让兴,1959年10月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在湖南新化县应征入伍.参加新兵训练三个月后,我被正式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二师(即现在中铁十二局的前身)6838部队三支队,先后在怀化雪峰山开山打洞,在安化渠江修路架桥,在娄底修建110、118铁路线(株洲一邵阳),期间还在连队当过通讯员.1962年,我被分到部队汽车营驾驶苏联嘎斯车,专门为部队运送物资材料,后又作为老兵被派到福建海防前线备战,完成了从新兵向老兵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正2013年10月15日,是习仲勋的百年诞辰。其次子、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胞弟习远平,笔风款款,深情追忆与父亲相处的点点滴滴。以下为习远平怀念父亲的原文:父亲走了11年了。今年10月15日,是他老人家的百年诞辰。作为他最小的儿子,站在他的墓前,对着他的雕像,我想说些什么呢?我能说些什么呢?他老人家走过的这百年,是中国扭转乾坤、翻覆天地的百年。这百年的中国历史太丰富了,他的人生历程也太丰富了,我看不尽,听不够,  相似文献   

11.
12.
既要写我所经历的过往,与英达共同走过的10年便无法回避。他比我大49天.我们27岁相爱,37岁分手.共同度过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段光阴.从浪漫无忧的青年走到心事重重的中年。  相似文献   

13.
14.
<正>1985年到1989年,笔者在上海市档案馆编研室供职。当时,编研室负责编辑一份档案文化刊物《档案与历史》,笔者有幸参与了这本刊物的筹备、组稿、编辑工作。当年,为组织稿件,我们这些编辑都曾四处去寻访沪上的许多老先生与各方名家,征集有关档案以及历史故事。曾记得在大伏天里,我寻摸到长寿路长寿里去访问有补白大王之誉的老报人郑逸梅先生。在他的那间名为纸帐铜瓶室的朝北亭子间里,看到他与许多民国名人的来往信件和手札。可惜的是,虽然我与他老少两人也算谈得投机,郑逸老兴致所  相似文献   

15.
年过七甸,常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中,在我脑海里呈现得最多的,是重庆日报社及其老新闻工作者对我参与农村改革的支持、鼓励和难以忘怀的情谊。  相似文献   

16.
当今社会,和谐共处已成为世界发展的潮流。我作为新四军的一位老兵,不禁时时想起抗日战争年代和美国一位飞行员相处的一段友好日子。  相似文献   

17.
当今社会,和谐共处已成为世界发展的潮流.我作为新四军的一位老兵,不禁时时想起抗日战争年代和美国一位飞行员相处的一段友好日子.……  相似文献   

18.
当今社会,和谐共处已成为世界发展的潮流。我作为新四军的一位老兵,不禁时时想起抗日战争年代和美国一位飞行员相处的一段友好日子。我叫余群,现是湖北省老河口市离休干部。我1928年4月4日出生于湖北省应山县,父母早亡,自幼过起了流离失所的生活,先靠给人家当学徒维生,后靠乞讨度日。13  相似文献   

19.
我这八年     
1987~1994年这八年,是我人生最宝贵的八年,也是我实现自己人生价值重要的八年。回顾过去,几多甘苦在其中,展望未来,又使我感到肩上担子更重。 1982年我从事教学工作时,对编辑这一行的认识几乎是零,我以为我的一生是与中国的铁道电气化事业联系在一起的。从事了五年的教学工作后,大学出版社在祖国大地上相继兴起。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成立一年之际,我就因需要计算机方面的编辑干起了这一行。从课堂讲课到书桌上加工稿件,一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张半个多世纪前的老照片了。1030年,我和朋友萧军都在东北陆军阱武堂学习,毕业前留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照片中,左边第一个是我,中间的是萧军,右边的是杜显信,后边的是赵毅。那年,我24岁,萧军23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