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国内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条件下,河南新蔡县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就业遇到了新的困难,通过对具体状况的分析,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知识技能水平、资源禀赋条件、就业岗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研究了影响其非农就业的原因,并以此逐条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非农就业得到迅速发展,并对整个国家经济发展进程产生重大影响。本文从中国农村非农就业的基本情况、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入手,重点分析了影响农村非农就业的经济发展因素、制度因素和劳动者自身因素。通过Binary Logisti回归分析,得出结论认为:家庭所在地剩余劳动力比例、乡镇企业非正式职工岗位比例、国内外经济形势、社会网络关系、家庭人均耕地面积、家庭所在村的收入水平、务工者年龄状况是影响农村非农就业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叩问新课改     
薛富囤 《山东教育》2004,(31):12-13
然而最严峻的问题还在于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开发也许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重要的基本条件,如果缺乏基本的国民教育和技术培训,大多数农民就很难找到非农就业的机会,适应新的就业岗位的需要。更何况,农民受教育的程度与他从事非农就业的收入呈明显的正相关。但是当前农村职业教育薄弱是不争的事实,依靠现有力量解决庞失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确力不从心,而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相对较快,实力较强。如果在义务教育阶段加入基本的农业技术或其他职业技  相似文献   

4.
陈小光 《农村教育》2004,(11):30-30
改革开放加年来,共有2亿农村劳动力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了非农就业,为农业和国发经济的迅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已有1.25亿农村劳动力在乡镇企业实现就业,6000万农村劳动力在小城镇就业,约7000万农村劳动力流动到城市就业。当前,农村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随着科技进步和发展,高素质劳动力需求与农村剩余劳动力低素质供给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据初步匡算,现有农民剩余劳动力1.5亿人,文盲半文盲约占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人口逐年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农外转移成为一种趋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既受到非农部门吸纳能力和外部环境的限制,也受到农业吐出能力和劳动力自身素质的内在制约。针对这些制约因素,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以就业和效益协调发展为目标,实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转移。  相似文献   

6.
就业训练是劳动就业服务体系四大支柱之一,是构成现代劳动力市场的重要内容。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非农领域转移,劳动力市场内涵扩大,就业训练工作也由城市向农村延伸,城乡一体的就业训练网络在一些地区开始形成。 自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和生产责任制以后,农业生产的劳动效率迅速提高,大批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仅辽宁省这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达210万人。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及用工制度的深化改革,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条件,使他们不断充实到乡镇企业和城镇的一些行业中,进行新的劳动组合。然而,由于这支生产大军的总体素质不高,缺乏必备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就业竞争能力差、岗位工作的适应能力差,只能从事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及操作程序简单的工种岗位。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阐述洛阳伊滨区农村劳动力就业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制约其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主要有:农村居民非农就业岗位不足限制了劳动力转移;农村居民知识技能水平低限制了就业领域的开拓;农村居民就业信息流通不畅限制了劳动力的转移;城乡生活差异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后难以适应等。并在促进区域产业发展、提高居民知识技术水平、完善就业信息传输渠道和建立新型农村社区方面提出了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和数字经济兴起的双重背景下,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女性非农就业的促进作用十分关键。一是对囿于家庭因素而在择业中受时空约束极其严重的农村女性而言,互联网不仅提供了更多就业信息,而且增加了非农工作的自主性,因此有效促进了农村女性的非农就业;二是从就业形式来看,互联网使用显著提高了农村女性在非农就业时被他人雇佣的概率,但对其创业行为没有影响;三是在促进农村女性非农就业的场景中,互联网同时提高了不同技能群体非农就业的概率,因此并不是一种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有鉴于此,为提高农村女性非农就业水平,需要加强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女性受教育水平和网络使用能力,提供更多的有助于农村女性实现非农就业的工作岗位。  相似文献   

9.
城乡就业统筹及对农村职业教育的相关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就业统筹是针对我国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农村就业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和“城乡分割”就业管理体制的弊端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它必将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和城镇的战略转移。农村职业教育在实施农村劳动力知识化、素质化战略中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有必要转变教育观念,充实教育内容,改革教育手段和教育形式。2000年11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等七部门决定,为做好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试点工作,首先在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及部分具备条件的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城镇,试行城乡就业统筹。这标志着我国劳动就业制度改革迈开了重要…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非农收入在农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如何推动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通过深入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过程的变化特点,并总结经验,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工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收入及生活水平的关键。其动力主要源于:农村土地的承载容量不足、农业报酬率过低等内部推动作用和城乡之间利益差距及城市化发展对农村的外部拉动作用。而我国目前存在的城乡户籍壁垒、城市化进程滞后、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不高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地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实施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及农村非农产业,全面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才能保障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相似文献   

1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障碍是多方面综合因素所致的结果,其最主要的客观现实因素有城市本身就业的压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自身素质因素两个方面.要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既要采取外移又要采取内消等多种方式.  相似文献   

13.
从唐山市农村劳动力的基本状况及转移就业的特点来看,农村劳动力总量庞大,供求矛盾突出问题将长期存在。国内外环境、政府政策、教育水平等因素影响着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中的就业岗位、层次、成本。进入新世纪以来,外出务工农民"回流"现象越来越明显。因此,就地转化成为今后唐山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4.
四川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其成功转移不仅对四川农民就业和增收、四川农村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四川农业发展造成了一些消极影响。建议从加强四川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服务和管理、加速四川城镇化建设、重视乡镇企业的发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减少四川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带来的消极影响,以此促进四川农业持续快速地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多地少的矛盾,决定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事关新农村建设的成败.我国农村劳动力数量庞大,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影响了农村现代化和整个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制约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因素很复杂,应从多方面寻求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紧密结合农业和农村实际,充分挖掘和拓展农业与农村内部空间,通过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积极调整农业产品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整合与优化,大力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居住和生活环境,从而实现唐山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化。  相似文献   

17.
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劳动力流动是由于产业间收入的差异的刺激而造成劳动者对高收入的向往和行为取向,与农村劳动力的剩余状况没有直接关联;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由于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一部分劳动者被排挤出劳动岗位成为闲置的劳动者需要转移到其他行业;对此理论和实践都足以证明两者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澄清两者关系的目的在于引起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的高度重视,而不能被自发形成的农工潮现象所迷惑,从而切实制定相应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  相似文献   

18.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汉中市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现状和特点入手,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制约因素,探寻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对策和途径,是有效缓解当前"三农问题"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矛盾的一条思路。本文根据调查统计和典型案例,主要研究汉中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现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寻求引导汉中市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发展劳务经济对河南发展的战略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过程就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过程.发展劳务经济,有利于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能够增加农民收入,逐渐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高农民工的素质,是最终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又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要把发展劳务经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实现中原崛起的一项重要举措来实施,走出一条既能充分促进农民就业,又能保证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路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