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是根据法国著名的昆虫家法布尔的《昆虫记》选编而成。文章主要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我们见识了蟋蟀的住宅——这项伟大的工程,也感受到了蟋蟀精神的可贵之处。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和对生命的敬畏。一、"住宅",让我们开启旅程何为"住宅"?住宅是指专门供人居住的房屋。谁的住宅?蟋蟀。蟋蟀——文章的主人公,一种极其普通的昆虫,难道它也有住宅?而  相似文献   

2.
台湾诗人丫先生(余光中——引者注)说:“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叫,就会以为那是在四川乡下听到的那一只。”就是那一只蟋蟀钢翅响拍着金风一跳跳过了海峡  相似文献   

3.
许培育编绘 《小学时代》2010,(6):F0002-F0002
蟋蟀小档案:分类:属于直翅目。种数:全世界约有了3000多种。生活史:卵——若虫——成虫。习性:蟋蟀的体色多为黑褐色,多藏匿于植物丛或杂草地面,也有躲在落叶石块、树皮缝隙中或地道洞穴中。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虫子有很多,但最出名的一只恐怕要数"促织"。"促织"是这虫子的北方俗名,其实它就是蟋蟀,也叫蛐蛐儿。之所以会叫"促织",是因为雄虫的鸣叫声与织机声相仿,让人觉得似乎是在催促主妇织布理家,所以又有俚语说:"促织鸣,懒妇惊。"中国的蟋蟀种类并不多。世界上已经确认的蟋蟀家族约有2500种,中国不过150种。不过种类数量的多少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中国蟋蟀的风光历史,是外国蟋蟀望尘莫及的。  相似文献   

5.
台湾诗人Y先生说:“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叫,就会以为那是在四川乡下听到的那一只。”就是那一只蟋蟀钢翅响拍着金风  相似文献   

6.
"和美教育"是我校开展的综合性研究课题。在课程教学中要求构建和美课堂,就是要求教师挖掘教材的美育因素,创设动人的美感环境,从而让学生感受美的学习氛围,快乐学习。一、创设情境——美从"激趣"中来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也就是说教师要把教  相似文献   

7.
吴国和 《辅导员》2012,(Z1):75+69
最近,网上盛传这样一种说法——"家里没有温度计时,可以数数窗外蟋蟀的叫声,它们一分钟鸣叫的次数,除以2,加9,再除以2,就是当时的摄氏温度。用公式表示为(N÷2+9)÷2,N代表蟋蟀一分钟内叫的次数。"这一说法激起了许多网友的探索欲望,他们纷纷在微博上晒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那么,蟋蟀的鸣叫与温度之间到底有没有确  相似文献   

8.
乡愁何处寻     
吴奇 《师道》2012,(11):54-56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席慕容处暑过后,夜晚的秋虫鸣叫得格外响亮。安静的校园,秋虫低吟高唱,吟唱声彼此起伏。这和谐的旋律,不就是天籁之音吗?儿子放下书,问我:"是蟋蟀在歌唱吗?"我回答:"是。""是《诗经·国风》中的那只蟋蟀吗?""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是白居易的那只蟋蟀吗?""西窗独者坐,满耳新蛩声。"  相似文献   

9.
封面人物     
"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这是陶行知先生对为人师者的勉励,扬州市育才小学校长刘萍丽就是这样一位以"一'来'一'去'"为追求、在"一方  相似文献   

10.
苏鹏 《生活教育》2013,(9):48-49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的今天,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家长,面对一个个"古灵精怪",发出了同样的感叹——"现在的孩子实在是太难教育了",这一声叹息,让隐藏在养成教育背后的两大"怪圈"浮出水面":怪圈"一是教育者是"碎嘴子"。"碎嘴子"的头衔,教育者是当仁不让,不厌其烦、喋喋不休地说  相似文献   

11.
闲话蟋蟀     
正就介入中华文化的深度而言,与蝶和蝉一样,蟋蟀算得上是"文化昆虫"了,早在《唐风》《豳风》里就留有它的印记。"唐"指今山西太原一带,"豳"在陕西西部,两地均说"蟋蟀";到河北、山东,就称为"趋织"、"促织";江南则称蟋蟀为"赚绩"。民俗学家、语言学家曲彦斌先生在为清代苏州人顾禄的《广杂纂》作注时,将"斗赚绩勿输"一句解作"同人赌赛连连取胜。"曲先生是东北人,不  相似文献   

12.
"类解读"是一种虚假的解读,是类化思维的结果。真正的解读必定是专属于"这一个"文本的,与文本是完全匹配的。而"个解读"所追求的就是破译"这一个"文本的唯一对应的阐释——特质化解读。要实施"个解读",我们可以采用三大策略:以发掘隐秘结构来实施个解读——超越"单向维度",走近"两难结构";以体味作品情调来实施个解读——超越"无机阐释",走近"形而上质";以调试最佳焦距来实施个解读——超越"两极视野",走近"中观视野"。  相似文献   

13.
学校安排我上一节示范课,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课文《蟋蟀的住宅》。这是一篇传统课文,我教过数次了.以往我都采用常规教法——品析语言文字,解渎蟋蟀住宅的特点来体会蟋蟀坚持不懈的精神,虽然也不乏精彩之处,但总觉得这样一成不变地教下去,不免给人以单调感。于是,我做了一次尝试,另辟蹊径试教《蟋蟀的住宅》。  相似文献   

14.
选出种子歌手 在宠物市场,我看见一种个头很大、棕黄油亮的蟋蟀被当做饲料出售,一元钱就能买六七只.店主叔叔告诉我,这些蟋蟀来自南方养殖场,正式的名字叫做双斑蟋,它们活泼好动,体格健壮,很容易饲养,而且只要温度适合,它们一年四季都可以不停繁殖——就是它了! 听了我的计划,店主叔叔就向我推荐了一对健壮的双斑蟋.我马上想好了它们的名字,就叫"东东"和"西西"吧.不过店主叔叔提醒我,蟋蟀并不适合大量饲养,因为即使是冬天,只要室内暖气给力,这些家伙就会欢乐大合唱,一只的叫声悦耳,但是许多只齐鸣,那就是刺耳了.  相似文献   

15.
流沙河与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很早就有往来。抗战期间,余光中在四川住过7年,1982年6月17日他在给流沙河的信中写到:“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叫,就会以为那是在四川乡下听到的那一只。”心有灵犀一点通,流沙河就以“蟋蟀”为意象,以蟋蟀的鸣叫为主旋律,谱写成了一曲思乡爱国之歌——《就是那一只蟋蟀》。众所周知,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尤其给人是语言艺术的极致。《就是那一只蟋蟀》的语言具有意象美、音乐美、结构美,读来给人一种艺术享受。意象美。诗中的蟋蟀不是一般昆虫,而是新颖独特、饱含诗意的意象,诗人  相似文献   

16.
<正>结发——苏轼有诗云:"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结发夫妻",一般特指原配。丝萝——《古诗十九首》中有:"与君为新婚,菟丝附女萝。""菟丝"和"女萝",是两种蔓生植物,相互缠绕,互相依附。朱陈——白居易诗《朱陈村》道:"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秦晋——历史上,秦国与晋国出于政治目的,多次通婚,以结"秦晋之好"。于飞——《诗经.大雅》中有:"凤凰于飞,其羽。""于飞之乐"比喻夫妻合欢恩爱。  相似文献   

17.
<正>立秋将至,蟋蟀就耐不住寂寞要在夜间开演唱会了。在墙脚处,在草叶间,在碎石旁,在葡萄架下,舞台简易和露天演出是其一贯坚守的风格。蟋蟀又名促织。"促织"一词可谓有着双层的内涵:一是象声,"促织促织",酷似蟋蟀的声音(它的另一个名字"蛐蛐"也应属于此种情况);一是会意,小歌手在用自己的歌声告诉人们天要转凉了,赶紧织布缝制可以抵  相似文献   

18.
正【理论解说】"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是李大钊先生的一副楹联,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对于下联"妙手著文章",如果单从写文章的角度来理解,意思就是要选用最好的语言来反映最好的思想内容,换一种说法,就是说要选择极为恰当的表达方式来写出极为优秀的文章。由此  相似文献   

19.
爱的诠释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爱与关怀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它能撑起一片天空。"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说的都是教师职业的精髓就是"贡献"和"爱心",它们勉励着我,使我十几年来一直用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热忱,对学生的一腔真情,默默地耕耘和奉献。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相似文献   

20.
虫鸣三章     
正蟋蟀家里来了蟋蟀,也许是花盆里的泥土孵化出来的。周末,爱人不小心踩死了一只,甚觉难过。昨天半夜传来蟋蟀的乐声,吱吱吱吱……早起,睁开眼第一件事儿就是找它。它正以卫生间为舞台,自顾自地唱呢。这只蟋蟀黑褐色,伸着触角,一副雄赳赳的样子。我双手合起来,把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