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所”和“以”结合,构成“所以”这样一个粘连较紧的名词性短语,表示产生某种行为的原因或行为赖以实现的手段和对象。后来成为文言文中经常运用的一个词。它的具体意义和用法要看“以”表示什么意思,如果“以”当“因”讲,“所以”就表示“……的缘故”或“……的原因”;如果“以”当“用”讲,“所以”就表示“用来……”、“用……的方法”;如果“以”当“依靠”、“凭借”讲,“所以”就表示“用来……的人”、“……的凭借”、“……的根据”等等,在文言文中应视具体语言环境灵活译出。此外,“所以”用作连词,同“是以”、“…  相似文献   

2.
谈“所以”在因果句式中的流变吴丽君在现代汉语中,“所以”一词的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因果复句表结果的分句前面,作连词;一种是用在“之所以……,是因为……”这种固定搭配中,这是人所共知的。至于这两种用法是怎么形成的,它与古代汉语中的“所以”有怎样的区...  相似文献   

3.
文言文中“于”字使用频繁,用法、意义复杂,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它进行分析、归类。现以介词“于”为例分析说明。[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介词“以”在它所构成的介词结构中,其基本的核心用法是表示凭借的事物。以此为中心,为纲。可以把多种语法作用贯穿联系起来。联系的线索即引申的途径往往是从具体到抽象。现将“以”字结构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事物从具体到抽象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结构助词“所”跟介词“以”紧密结合,组成一个固定结构,在古今汉语句法结构上起着很大的作用。其意义和用法多而复杂,有些问题在汉语界仍有争议。就因果句中“所以”的语法功能而论,人们一般认为:文言文因果句中的“所以”只是一个名词性词组(结构),而不是因果连词,只表示原因而不表示结果;只有现代汉语中的“所以”才成为表示结果的因果连词。我认为这种看法不完全符合古汉语的实际,否认了现代汉语因果连词“所以”的源和流。事实上先秦汉语因果句中除大量用“所以”为名词性词组表示原因的用法外,也出现  相似文献   

6.
补语“上”的意义和用法关键补语“上”的意义和用法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原因是我们对它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它的意义和用法还没有摸得十分清楚。本文拟采用形式与意义相结合的方法对补语“上”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归纳,希望能够摸清它的意义,找出...  相似文献   

7.
在汉语的发展过程中,现在的虚词大都是由以前的实词虚化演变而来的。“于”字早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到两周金文时,它的用法和意义又有了新的发展变化。由于它在甲金文中是一个高频词汇,所以弄清“于”字的来源及其语法化过程中的一些变化对我们正确的释读卜辞和铭文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我”和“自己”都是人称代词。从意义上说,“我”是说话人称自己,“自己”有时也指说话人本身,所以,容易把“自己”和“我”混同起来。实际上,“自己”和“我”的用法及意义是有不同的。“自己”的主要用法是复指主语。换句话说,“自己”经常出现在主语的后面,代替主语。如果主语是“我”、“自己”就是指的“我”。如:“……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海上日出》)如果主语是“你”,后面出现的“自己”就是指的  相似文献   

9.
古汉语的特殊动宾关系,在语译的时候,往往要通过某种媒介的帮助,才能显示其特殊性,由“使”充当语译媒介的功宾关系,其动词的用法叫使动用法,它表示动词对宾语有使令意义,由“认为”充当语译媒介的动宾关系,其动词的用法叫意动用法,它表示动词对宾语有意谓意义.而由介词“把”充当语译媒介的动宾关系,其动词的用法,当可比照使动、意动的称谓,称为把动用法.它表示动词对宾语含有“把宾语怎么样”的处置意义。在中学文言教材里,这种把  相似文献   

10.
“而”字是文言文中较常见的一个虚词,它的意义较多,用法多样,教材中又没有进行系统的讲解,所以同学们学习起来较为困难,现将它在教材中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归纳整理如下。“而”字在词句中主要充当连词,起到连接作用,表示前后词句的修饰、承接、递进、并列、转折、因果、假设等七种关系。一、表示修饰关系这是指用“而”宇连接的两部分有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而”有时可译为“地”,有时不译。“而”的后边往往是动词,其前边往往是时间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或介词短语等等,如:1、默而识之2、一丝而累3、旦旦而学之4、面山而居5、…  相似文献   

11.
李秀林 《集宁师专学报》2006,28(3):16-16,37
“狗”一词在普通话中是一个名词,有其实际的意义和用法,而在陕北、内蒙古中西部、晋北一带的部分方言中,除了具有普通话中的意义用法之外,还有其特殊的意义用法。本文就从“狗”一词的共同语用法谈起,进而谈到部分方言区的特殊用法,以见方言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2.
“一连”和“连连”是一组意义相近的频率副词,二者的基本语义和功能相近,但又存在不少差异。在修饰对象的特点方面,二者的区别明显。所以在意义用法上面,二者也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3.
曹丽娟 《甘肃教育》2020,(5):191-191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分不清“得、地、的”的用法。在“得、地、的”中,“得”的用法最为复杂,必须认真研究才能准确把握。一、如何从语义语法上区分“得”的用法“得”(dé)是会意字。右边是“贝”(财货)加“手”。由此可知,“得”的本义是“得到”、“获得”,词性是动词。这个意义自古沿用至今,它的用法大体上可以固定为以下六种:1.作动词。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汉语中,“是”是个使用频率较高的词。它一般用在判断句中,但也常用在陈述句、描写句中;它一般是动词中的判断词(或称联系动词),但也有些不宜看做动词。所以“是”的用法颇为复杂。本文试就句首的“是”作些探讨。句首“是”的用法,大致有如下四种格式: 一、“是+(主语+谓语)”式:这个“是”用于句首,是为了强调句子所陈述的  相似文献   

15.
缙云话的“儿”字,在读音、意义、用法三个方面,跟普通话相比都有许多不同。在缙云话里,“儿”这个字有两种读音。随着读音的差别,它的意义和用法也就分为两类。当“儿”字读作“ni”时,它能单用,独立成词。读这个音的,一个主要意义是“子”或“男孩子”。在普通话里,“儿”自然不读“ni”,也不独立成词。除了“儿女”、“儿孙”、“一儿一女”等的对举格式之外,单用时就得写成“儿子”。由这个意义组成的词语,在缙云话的词汇中有不少。比如:  相似文献   

16.
“是”字使用频率很高,用法也很复杂。它最基本、最主要的用法是表示判断,即对被判断的词语进行解释和说明,所以人们把“是”字称做判断词。“是”主要有下列十种用法: A.表示领属。如“那时候,国民党是飞机大炮,我们是小米加步枪。”B.表示“凡是”的意思。如“是党员的,都站到前面来。”“是山,都要打扮;是水,都要灌田。”  相似文献   

17.
"非常"一词的汉日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常”一词在汉语、日语中都是一个常用的高频词。在不同语言中,它的意义、用法及使用规则并非完全吻合,而是既有相同又有差别。本文从历时的角度着重分析了汉语“非常”的发展历程,同时对比分析了日语“非常”的各种意义,梳理清楚了二者意义上的异同。然后阐述“非常”的用法,重点辨析了日语中表示“非常”意义的一组近义词。最后,通过偏误分析得出了“非常”一词在汉语中使用时的几条规则,以便学习者从汉日两个角度全面掌握“非常”一词。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汉语中“再”是一个使用频率相当高的副词。因为“再”在汉语句子中有多种用法,所以在翻译成日语时,不能简单地使用日语副词“また”或“もう”来进行翻译。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汉语副词“再”的意义和用法,来探讨其在日语中对应的表达方式,希望对日语学习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其”字是一个古文虚词,同学们对它的意义 和用法比较头痛,但高考中它又是必考的知识点。 为了帮助大家了解和掌握它的使用规律,笔者从 古人笔记中选辑了以下一段寓言故事,它将“其” 的各种意义和用法包罗无遗,请大家将它们作一 细致分类。(提示:按代词、连词、语气副词三大类 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先民赋予了“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一”可以组成很多成语,从成语中可以看出“一”字的丰富含义和用法,同时“一”的意义有所不同,读音也不完全一样,而“一”到了现代,又有了新用法.因为“一”的词义丰富多变,用法灵活,我们只有全面掌握它,才能准确理解“一”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才能把握“一”字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