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先锋"文学的弄潮者,马原作品中的形式狂欢对于当代文坛的开拓意义不可否认。但是,《拉萨的小男人》这部不甚引人注目的作品集,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马原小说内容意义的平台——独特的"小男人"世界。马原笔下的"拉萨小男人"群像,是一个浓缩了八十年代进藏青年喜怒哀乐、代表着一种特殊生活和精神状态、传达了人生思索的"真实"群体。他们所具有的去英雄化、狂欢化的精神流浪品格,是"马原们"在前卫的先锋探索中,隐含的对自我身份站位的思辨乃至超克。"小男人"世界不仅是重估马原藏地书写的入口,同时也为当代先锋文学的复杂转向/转型和还原八十年代文学的多元面向提供了可贵线索。  相似文献   

2.
在卡夫卡的文学世界里,"真实"被虚构消解,而"虚构"又向真实越界,完全超出经验所能把握的范围。必须像本雅明那样,揭示出卡夫卡寓言模式的基本形态,方能准确解读卡夫卡的神秘性。卡夫卡的寓言式小说在人物、故事、叙述、描写以及题材选择上,既保持与寓言故事的血脉联系,又作出大胆而独到的创新。他以动物题材为主要的艺术旨趣,精心谋划,谨慎推进,专力叙写,形成独特的寓言叙事模式。在表现人类生存姿态和人的生存体验这样的深刻命题的时候,卡夫卡寓言式的小说美学展现出巨大的艺术张力。  相似文献   

3.
作为先锋文学基因研究的分支之一,作家马原的叙事语言具有十分鲜明的独特性。他的招牌式的叙事圈套,迷宫式的情节,拼贴破碎的语言元素等的运用曾经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彻底颠覆了中国传统小说的叙事观念和叙述方法,标志着中国小说叙事革命时代的到来。因此,从叙事语言的角度分析这些形态,既有助于从微观视野理解马原的叙事语言特色,也有助于从文学史的宏观视野把握先锋文学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以马原为开头的先锋小说作家进行了一场叙事革命,他们在实践中完成了中国小说由"创作"向"写作"的转换.格非、苏童等人对马原的叙述策略有所发展,他们在语言实验、叙事策略以及抒情风格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变革,凸显出中国先锋小说的独特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5.
卡夫卡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者,他的长篇小说《城堡》是其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的叙述技巧为后来各个流派借鉴。本文将从文本出发分析《城堡》的叙事特征。  相似文献   

6.
80年代,马原以独特的叙述形式在文坛上异军突起,创造了其特有的"叙述圈套"。建立在主观现实的基础上,内容和形式的双重陌生化,增强了感受难度、延长了体验过程,使阅读体验更加神秘。在阅读过程中,读者被马原所设计的种种"圈套"所"诱惑",从而使阅读和审美的过程被放大,回归到体验本身。同时,文本叙述所产生的张力和留白,也给予了读者更多自我阐释和想象的空间,读者在接受马原的同时,也延展了自己的思绪与经验。  相似文献   

7.
作品信息     
<正>马原出版《逃离:从都市到世外桃源》浙江文艺出版社日前推出马原的非虚构新作《逃离:从都市到世外桃源》,这是马原亲身经历的完整叙述。马原以自身的传奇经历阐释了生命与水、生命与空气这一重大的科学和哲学命题,为现代都市人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生存样本。当马原在被诊断患有严重肺疾后,他并没有像常人那样积极配合治疗,而是选择了逃离医院,远走海南、云南,依靠运动和洁净的环境完成了身体的复苏。在这样一个对身体倍加重视和警惕的社会里,六十岁的马原以一种英雄式的孤独行动,完成了他和死神  相似文献   

8.
先锋小说的非理性特征,很明显受中国传统非理性文化的影响。马原的叙述圈套与其神秘叙述密不可分;残雪完美地融合了楚巫文化与荒诞哲学;格非从中国的谶纬文化汲取营养,融造了一座叙述迷宫。先锋作家们纷纷从前现代的神秘文化中汲取养分,这一方面使后现代主义文本本土化,另一方面,在一个现实问题丛生的现代社会,如此大量的运用前现代的非理性文化,则也具有了逃避现实的嫌疑。  相似文献   

9.
陈才斌  凌娟 《文教资料》2007,(19):90-91
新时期以来,随着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中国文坛出现了数量可观的荒诞小说,但人们在寻求其外来影响时大都把目光盯在存在主义文学、黑色幽默小说,特别是荒诞派戏剧上,而忽略了卡夫卡的荒诞小说。其实卡夫卡的小说与中国新时期荒诞小说有更多的可比性。卡夫卡小说与新时期荒诞小说具有许多相似性,但笔者将重点论述二者差异性并从东西文化的背景层面来展开。  相似文献   

10.
西藏文学是中国多民族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它以其雪域文化的特质在今天的商业文化、消费文化语境中尤显夺目。以描写西藏的三位重要作家扎西达娃、阿来和马原的艺术追求、创作风格和作品文本为切入点,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探讨了当代西藏文学的文学形态,从文化市场机制的角度分析了消费文化对其作品在生产、传播和读者接受等方面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1.
自文学产生以来,梦便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从远古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到《诗经》、诸子散文、历史散文;从汉赋、唐传奇、唐宋诗词,到杂剧、明传奇、明清小说,“梦”弥漫了中国古代文坛的一切领域.作为反映明代社会生活最著名的短篇小说集——“三言二拍”,也有着大量蕴含丰富文学价值的梦境描写.这些梦境描写叙述的真切自然,是梦者性情的真诚流露,梦的效果真实可信,具有真实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马>的作者布丰善用文学笔调,用形象的描写手法来对自然事物进行说明,笔触满怀情感,既有对"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由衷赞美,又流露出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供人驱使"的马的深刻同情,同时比较完整地展示了马的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这是一篇既有散文的语言,也有说明文信息的小品文.针对这些特点,我把<马>的教学设计成了两个板块:作散文读、作说明文读,即"一文两读",将课文从体裁的角度进行两次阅读整合,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特点以及情感精神有双重把握.  相似文献   

13.
卡夫卡长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一反西方历来的文学传统,大都具有懦弱、顺从、女性特质被男性社会异化等特征,这一文学典型与卡夫卡本人的经历有莫大关联。从存在论心理学角度来看,卡夫卡生命中第一位女性(即母亲)在卡夫卡童年与成年时期,未能给予其完整的母爱,也未能在专制粗暴的父亲面前充当独立的力量保护他。母亲所投射的痛苦经历使得懦弱、顺从的女性形象成为卡夫卡印象中女性形象的典型,并成为其创作的原型。  相似文献   

14.
卡夫卡与中国文化及文学有着内在的渊源,其作品往往具有较为明显的中国文化特色和韵味。文章概述了卡夫卡的中国文化情结的成因,并以《聊斋志异》与“庄周梦蝶”为例,揭示出卡夫卡创作中“人变成甲虫”这一反映人的异化的艺术特色,正是来源于对中国文化的接受与吸纳。  相似文献   

15.
文体和文学体裁应该是两个不同概念。文体应包含文学体裁。表达方式有分类,大中学教材中,只讲述了结果,对分类的标准、原因需要继续思索。因为文体写作的需要,产生了把表达方式分成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的分类方法。而在文学(文学体裁)写作中,甚至包括抒情类文学的诗歌写作中,常常使用的,也是叙述中有描写的表达方式。叙述表达事实,描写表达形象。叙述中怎样做到"实",应该继续思考。  相似文献   

16.
2 0世纪末叶的中国文学呈现出新的特征 ,这就是以个人书写姿态直面社会现实。这种个人书写特质体现在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的绵延与传承之中 ,其表现方式主要为纪实和叙述。简言之 ,表象化书写与书写表象构成了世纪末中国文学的基本内核。  相似文献   

17.
元小说"碎片化"写作:颠覆传统叙述的整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小说"是作家以小说的形式对传统小说艺术进行自我反思的结果,"碎片化"叙述是元叙述解构现实主义写作成规的叙述语言变异之一,它颠覆了传统叙述的整体性并进而消解这一叙述模式背后的意识形态.文章以马原等先锋派作家作品为例,依据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推导出元小说叙述迥异于中国传统文学创作的碎片化叙述语言变异特征.  相似文献   

18.
文学性是文学语篇加工者传递的主要交际意图,叙事性文学语篇的“初始句”是全文的首句,在提供事件的时间、地点和主要人物等言内语境信息的同时要传递作品的叙述风格、情感基调等文学审美欣赏信息,因此“初始句”在语篇形式上就具有不同的语法形式特征。从“初始句”实现的语篇功能视角出发,对“初始句”为突出语篇的故事性、新奇性或情感性等功能和口语化或书面语化等不同的叙事风格而选择的不同语法特征进行描写。  相似文献   

19.
研究文学的空间叙述,必须深入到叙述机制的层面,才能更好地把握其独特性。由于空间具有延展性与众多性的特点,更由于文学文本的书写受到时间的极大束缚和影响,因而文学的空间叙述具有与绘画、雕刻等艺术的空间叙述截然不同的特征。文学空间叙述不直观呈现于读者眼前,而必须通过"想象还原"来构建,这又是"时空互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0.
博尔赫斯以"作家中的作家"而闻名,但笔者认为他独特的世界观才是他文学世界的根,他更应该是"思想家中的作家"。在《永生》中,我们不仅领略了他作为后现代主义文学大师的文学叙述技巧,更折服于他对永生的独特理解和阐述。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他特殊的人生经历、独特的精神诉求以及由此决定的"宇宙主义"的大世界观和其"卡夫卡式幻想"为特征的文学迷宫。博尔赫斯将我们生活的世界"悬置"了,将我们生活的世界陌生化了。他的文学以独特的观照世界的方式,让我们充分体验了思想的快乐,拥有了超越现实的"精神财富",他是独一无二的"这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