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家报社的记者来找我,让我引见和我同在新民晚报工作的卢璐,希望通过这位上海女记者联谊会理事长,寻访两百多名女记者中的出类拔萃者。我欣然应命,带她到体育部。事后,她告诉我,卢璐热情地推荐了五位。我问:“有没有人向你提到过卢璐?”“没有。”“你今天的来访,倒提醒了我一条眼皮底下的采访线索。”“什么线索?”“那就是应该向读者介绍介绍卢璐本人呀!”  相似文献   

2.
有家报社的记者来找我,让我引见和我同在新民晚报工作的卢璐,希望通过这位上海女记者联谊会理事长,寻访两百多名女记者中的出类拔萃者。我欣然应命,带她到体育部。事后,她告诉我,卢璐热情地推荐了五位。我问:“有没有人向你提到过卢璐?”“没有。”“你今天的来访,倒提醒了我一条眼皮底下的采访线索。”“什么线索?”“那就是应该向读者介绍介绍卢璐本人呀!”卢璐性格开朗,在报社的走廊上、饭厅里总能听到她的声音。她身体结实,平时爱穿茄克衫、运动鞋,夏天则爱穿一条中短裤。虽然五  相似文献   

3.
艾丰 《青年记者》2000,(5):23-24
粗略地翻阅了这本书,又简单地了解了作者的经历,我心中油然生出一种赞赏之感。的确,这是一位相当优秀的新闻界年轻同行。也许,我应该先转抄几段作者的自述:“儿时,我就梦想当一名女记者。那时我住在南方一个省城的军营里,那里有住阿姨是记者,很令人瞩目,大人们对她非常敬重,因为她写了很多斥恶扬善的文章,还为许多  相似文献   

4.
新民晚报资深摄影记者夏永烈有一下“杀手锏”,就是“抓拍”。夏永烈当摄影记者可以说是一种“机缘”。他毕业于太仓师范,1953年分配到上海自行车厂。由于他爱好体育、热心群众体育,当上了厂体育协会主席。又由于他是个“工人秀才”,当上了厂报主编。1957年上海举办“报刊训练班”,罗竹风当主任,旨在选拔培训一批人才充实新闻工作单位。夏永烈在翌年进了新民晚报,由于他有“两手”,自然安排他当体育记者。 1958,黄浦工人体育场,夏永烈在球门底线处捧起了一只“蔡司120皮老虎”相机,对准带球攻门  相似文献   

5.
夜访李葵南     
和情人约时间易,和女记者约时间难,和出色的女记者约时间则更难。新民晚报记者李葵南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新闻记者》杂志约我写一篇她的专访,我找了她好几天,总算和她“敲定”了时间。春寒料峭,夜意苍茫。我骑车到淮海中路已故教授赵景深的家。他是李葵南的姑夫。赵教授去世后,她搬到这里。楼下住着她的姑妈,她住三楼。房子很宽大,她和丈夫陈远庆住在一起,儿子读高中,住校。现在她的写作条件较之过去好多了。那时,她住的是武夷路十几平方米的小房间,要和儿子抢桌子。  相似文献   

6.
棋圣聂卫平这样评论:“在我所遇见的人中,阿红是感觉最好的。”阿红何许人也,是新民晚报女记者李京红。或许,正缘于这种“感觉”,她在去年9月的全国桥牌双人锦标赛上,一举夺得混双冠军,在新闻界和桥牌界中引起极大的轰动。下海数年,一举成名轰动原因有三点。其一,体育新闻界这些年下海玩牌甚众,尤其是京沪两地的记者,玩得孜孜不倦,乐此不疲,但玩到正儿八经的冠军份上,仅此一人,其二,于子十年体育记者,走南闯北,远涉重洋,采访过许多重大比赛。这样一位出色的体育记者居然在  相似文献   

7.
题目有些不准确,本应叫做“怎样当经济记者”,但太一般化,太直白,于是改头换面,以求时髦。时下为文,就兴这个,未能免俗也。做经济记者,从没想过。考大学时报的是哲学系,鬼使神差,被抓到新闻系,命定要吃记者饭;毕业后,又被招到财贸报,和经济打上了交道,屈指一算,九年矣!怎样才能当一名称职的经济记者?经济记者的优势究竟是什么?  相似文献   

8.
采访随笔     
老练春雨蒙蒙,湖山笼罩在烟云雾气中.那是在波兰政府代表团访问我国停留在北京的时候.这—天,波兰部长会议主席西伦凯维兹和他的夫人,还有别的几位波兰贵宾们,由贺龙副总理陪同,冒着雨来到颐和园,他们的游兴很高.一路上,谈笑风生,可把记者们忙煞了.记者在人群中穿来穿去的,四处打听,边走边记,生怕漏掉了什么.有一个年轻的女记者,别人叫她小陆,钻劲很大,不时在向左近的人探听情况.贵宾们走到长廊里,她又向翻译问起什么事来.贺龙副总理回头看  相似文献   

9.
记者前面加个“女”,就给这个职业增添了几分靓丽,几分温柔。当美国大兵压境,伊拉克战火即将燃起,各国记者纷纷撤离之时,一位中国女记者如同一只洁白的和平鸽,飞进了硝烟中的巴格达,要把最真实的新闻画面传达给世界。中国为之震撼,世界为之震撼!人们常说,战争让女人走开。可在前南斯拉夫烽火中、在阿富汗战场上,女记者天使般的身影使蓝天变得美丽。战地记者,不再是男人的专利。为追求正义,为追求新闻,女记者无处不在,无所不能,无往不胜。女记者带给这个职业的又何止是靓丽、何止是温柔。她们让同行们:惊讶——震撼——敬佩!当她们用柔弱的臂膀撑起新闻事业一片蓝天的时候,内心又是怎样的感受呢?让我们听听这四位女记者的独白吧!  相似文献   

10.
记者前面加个“女”,就给这个职业增添了几分靓丽,几分温柔。 当美国大兵压境,伊拉克战火即将燃起,各国记者纷纷撤离之时,一位中国女记者如同一只洁白的和平鸽,飞进了硝烟中的巴格达,要把最真实的新闻画面传达给世界。中国为之震撼,世界为之震撼!人们常说,战争让女人走开。可在前南斯拉夫烽火中、在阿富汗战场上,女记者天使般的身影使蓝天变得美丽。战地记者,不再是男人的专利。 为追求正义,为追求新闻,女记者无处不在,无所不能,无往不胜。 女记者带给这个职业的又何止是靓丽、何止是温柔。她们让同行们:惊讶——震撼——敬佩! 当她们用柔弱的臂膀撑起新闻事业一片蓝天的时候,内心又是怎样的感受呢? 让我们听听这四位女记者的独白吧![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刚一见面,微微一笑,握手寒暄:“咱们同行”。猛的一怔,一问方知,眼前这位娇嫩中透出勃勃英姿的女记者果真与“军”有缘:生在军营,长在军营,大学毕业后,当记者又负责军事新闻。4年的寒窗苦读,满脑的“唯物辩证”。1994年,她从河南师范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凭着一口普通话和扎实的理论写作根底,顺理成章地走进了新乡人民广播电台的播音室。不久,电台为配合国防教育,展示军队风貌,开播了“军营生活”。节目,她一听说,急忙找到台领导,死磨硬泡,认准了要当“军营生活”的主持人兼记者。台长说:军事报道要懂军事,知军人,…  相似文献   

12.
2003年,前体操世界冠军莫慧兰,在北京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荣获学士学位,结束了过宿舍、食堂和教室三点一线的枯燥校园生活。这年她刚满22周岁。不久,莫慧兰将正式加盟香港凤凰卫视推出的旨在展示中国奥运风采的大型特别节目“走近2008———三星中国奥运行”。在新闻发布会上,一脸笑容的莫慧兰对到场的记者说:“虽然我已经是退役多年的老运动员了,但我一直想为中国的体育事业再做点什么。今天,凤凰卫视给了我这个机会,相信我一定会成为一名称职的主持人!”当有记者问她为什么选择香港凤凰卫视的时候,莫慧兰依然笑答:“因为机会好呀!凤凰卫视里…  相似文献   

13.
协会何其多     
现在,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协会很多,而新闻界的协会也日益多起来了,什么晚报工作者协会、女记者协会(联谊会)、青年记者协会、政法记者协会、体育记者协会、卫生记者协会,专业报记者协会,等等,令人目不暇接。说实在的,新闻界是不是要成立如此多的协会,我很有些疑义。按照目前这种建立协会的方法,恐怕还有很多协会有待成立。比如,既然有晚报工作者协会,是不是还应该有日报工作者协会呢?有青年记者协会,为什么就不能有中年、老年记者协会呢?有卫生记者协会,成立一个教育记者协会,不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吗?此外,还可以有文艺记者协会、农村记者协会、副刊编辑协会……  相似文献   

14.
经常阅读《光明日报》的读者,多数会注意到这个名字:樊云芳。这位四十一岁的女记者,近年来发表过不少有影响的报道。从1981年到1984年,她每年都有新闻作品入选全国好新闻,有的新闻作品还被作为范文,选进大学新闻系的新闻写作课教材。今年,她在《光明日报》发表的几个头条,又有了新的高度,引起了读者很大的兴趣。在上海、在北京、在武汉、福建……我都听到过一些新闻界同行们谈论樊云芳的报道,广州的一位同志给我写信说:“樊云芳的报道,已形成了她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并讲有些年轻的新闻工作者很想了解她是怎样学习和写作的。这里,我把这位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的女记者介绍给大家。  相似文献   

15.
前国家女排队长孙晋芳,对兴冲冲前来采访的记者说:“我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和你们谈,对任何记者我都是这个态度。”当记者转而请她谈谈“为何怕记者”时,她却滔滔不绝地谈了起来。这篇文章登在3月26日的山东体育报上,很值得新闻工作者、特别是体育记者一读。  相似文献   

16.
记者部落     
从一名举重运动员到如今的体育名记,齐鲁晚报记者马安泉走过了41年的艰苦奋斗路程,他始终不渝地热爱着体育新闻事业,成为一名好记者的理想时刻在鼓舞着他。请看本期传媒骄子《马安泉:当一名好记者是终生的追求》。  相似文献   

17.
艰难之旅的记忆──我的记者生活片断陈金松记者的职业充满风险,记者的工作充满艰辛.当一名记者,尤其是当一名称职的军事记者,应该有一种特殊的职业素养──不畏强暴,不怕艰辛,踩着困难和艰险前进。在许多人眼里,记者是个神圣的职业,其实是一项很艰苦的工作。有人...  相似文献   

18.
这几天,一位女记者打动了众多网友,她就是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23岁的女记者曹爱文。在一次采访落水少女的现场,曹爱文放弃采访,挺身而出为女孩做了8分钟心肺复苏术。女孩最终没能醒来,曹爱文哭了。她流泪的照片引发网上热议,众多网友认为曹爱文是当今中国最美丽的记者。(《河南商报》7月15日)对此,有人认为,从职业角度讲,采访是记者的第一要务,当初曹爱文不应该选择救人,而应该拿起摄影机来采访或拍摄落水少女无人施救,或者等待他  相似文献   

19.
起点高一点     
上海杨浦大桥建成通车,曾成为各种传媒报道的热点,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都发表长篇通讯或连续报道,但在中国新闻奖的获奖名单上,只有新民晚报记者采写的一篇通讯,题目叫《中国质量的一座丰碑》。评委们誉之“独具慧眼、独特角度”,被评为一等奖。 在中国记协举办的“百佳”研修班上,我见到这篇通讯作者之一杨俊。她是个年轻女记者,写这篇作品时只有24岁,刚大学毕业分到报社不长时间。 我向她讨教成功的秘诀。 杨俊谈到,开始,她不敢接受这样的重活,怕写砸了,后来想,既然当记者,起点就应该高一点,闯一回,看看自己实…  相似文献   

20.
屈指数来,我从学校毕业到<湖南日报>长沙记者站当驻站记者,已整整23年.当记者苦,当省会驻站记者更苦,尤其是作为一个女记者,可谓苦上加苦.23年,如何在省会长沙这块新闻竞争硝烟弥漫的热土上,保持竞争优势!又何以在星移斗转、岁月交替中,坚持在新闻一线的锐气不减,果实频仍,我认为离不开抢、挖、跑"三字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