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鲁 《出版科学》2006,(4):15-17
我第一次见到严文井先生,是在十年前,1996年秋天.1996年前后,我正在协助徐迟先生编选<徐迟文集>,并帮助他查找一些写回忆录的资料.徐迟先生在回忆录里写到了两件与严文井先生有关的事,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也引起了我的好奇.一是严老的第一本童话集<南南同胡子伯伯>,是在1941年被人从延安带到重庆,由设在重庆的"美学出版社"印行的,当时徐迟先生也参与了美学出版社的编辑事务.二是在20世纪30年代,已经初露头角的青年诗人徐迟,在燕京大学英文系借读期间,悄悄地、却也是十分狂热地爱上了同系的一位美丽的女生--一位当时也已经有诗作发表的女诗人,她英文名字叫"玛格丽特",本名严文庄,是严文井先生的堂妹.  相似文献   

2.
离开清华园已经五十多年了,但是我经常想到她.我无论如何也忘不掉清华的四年学习生活.如果没有清华母亲的哺育,我大概会是一事无成的.  相似文献   

3.
邵廷采.(1648-1710),浙江余姚人,是浙东史学史上一名重要的历史学家。他的《思复堂集》得到了章学诚、谢国桢等名学的推崇。此书不仅在史传纂写等方面对浙东史学有着重要贡献.更重要的是在献保存上作用很大。它保存了大量明代和明清之际的历史事件及人物记录,同时也详细勾画了浙东学术史的脉络,对我们研究浙东学术史帮助很大.  相似文献   

4.
过去我没有收集过藏书票,更不懂得它的艺术价值。去年拜读了两篇导读性的文章,一是北京大学出版社编审江溶先生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新时期大型纪念藏书票巡礼”,一是中国藏书票研究会会长梁栋先生的“藏书票艺术”。之后,我才初步懂得了藏书票的珍贵艺术价值和启迪激励人们上进的  相似文献   

5.
《方汉奇文集》和《宁树藩文集》在长江新闻学院和李嘉诚基金会的资助下 ,近日由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长江新闻传播系列丛书 (史论篇 )中最先推出的两本巨著。其中 ,《方汉奇文集》原拟书名为《发现与探索》(以“方汉奇新闻史文集”作为副题。现改称《方汉奇文集》)。和作者前此出版的《中国古代的报纸》、《报刊史话》、《中国近代报刊史》、《报史与报人》《新闻史上的奇情壮采》、《中国新闻事业简史》、《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三卷 )、《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三卷 )、《中国新闻传播史》、《大公报一百年史》等书一样 ,这部文集闪现…  相似文献   

6.
2009年12月,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十卷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五卷本《列宁专题文集》经过五年多的精心打磨终于正式出版,这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7.
8.
当年佛祖规定,浮屠不三宿桑下,害怕和尚在一棵桑树下连住三宿,就会产生留恋之情.修行之人尚且如此难绝尘缘,更不用说在德国羁旅十年、并视哥廷根为第二故乡的季羡林了.可是当真正的故乡向他招手时,季羡林还是毅然决然地回归了.<德国印象>一书不仅是季羡林先生对这段留学生活无限怀念的忠实记录,更是季先生爱国爱家深挚情怀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9.
《季羡林传》撰写感言蔡德贵我读季先生的散文《赋得永久的悔》时,心弦一下子被拨动了,几乎为之落泪。记得在那篇文章里,季先生仿佛说,假如有来生,他愿意守在母亲身边,哪儿也不去。因为他的母亲生前对人讲:早知道一去了就不回来,当初说什么也不会放他走。慈母的殷...  相似文献   

10.
伟大的抗日战争在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也产生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新闻作品,描绘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人们。我们特请两位老记者回忆那令人难忘的新闻作品是如何产生的,以温故而知新,从中再受启迪。  相似文献   

11.
这是吳玉章同志为了纪念《新华日报》被国民党反动派封閉十六周年写的一篇回忆录,发表在一九六三年二月二十八日的重庆日报上。現征得作者的同意,轉载在这里。  相似文献   

12.
13.
《中国典籍与文化》2020,(1):F0002-F0002,F0003
  相似文献   

14.
2003年12月12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举行 《宁树藩文集》出版座谈 会,祝贺宁树藩教授从事新闻教育近半个世纪来取得的学术成果、理论思考所获得的显著成就。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党委副书记燕爽以及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专家教授丁淦林等出席了座谈会。宁树藩,安徽青阳县人,1941年就读浙江大学龙泉分校,1946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外文系。1949年起任教复旦大学,教授中国现代革命史。1955年调任复旦大学新闻系教师,从事中国新闻史的教学工作。近年来,从带硕士生到博士生数十人,为我国新闻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大家认为,宁树藩教授自1955年…  相似文献   

15.
《俞颂华文集》近来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我国新闻界的一部重要文献。下面对《文集》作概略介绍。俞颂华(1893~1947)是知名的新闻工作者,毕生从事新闻工作。他主编过许多报刊,如《时事新报》的副刊《学灯》、《解放与改造》半月刊、《申报周刊》、《申报周刊》以及《星州日报》、《光明报》、《广西日报》、《大刚报》、《国讯》等。他又是新闻教育家,担任过中央政治学校大学部新闻系教授、社会教育学院新闻系主任等。他还写过大量国际和国内的新闻通讯。1920年他  相似文献   

16.
能够将我近五十年来的拙作汇集成册,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作为《图书馆学家文库》的一集,至感荣幸.这些作品的涵盖面虽然广,品质也参差不齐,但也真实地反映了我近半世纪来在学习及工作中的心得和体验.希望能籍此机会向读者们请教,并发生抛砖引玉的作用.我的祖籍是福建省福州市,1931年1月25日生于广州,当时父亲李干军是广东省四会县的县长.两年后,因为父亲工作的调动,全家迁往南京.抗日战争前半段在广西桂林度过,这期间还随母亲去越南住了一年,等到小妹出生以后再迁回桂林.抗日战争后期在重庆度过.当时我以流亡学生身份进入国立第二华侨中学,读初一和初二.胜利后复员,父亲因为是李宗仁将军的参军,全家迁往北京住进中南海.我则由政府分发到南京市立一中读初三.1947年,因内战关系,全家又迁到桂林,我则进入国立汉民中学,读高一和高二.1949年,国民党迁台,全家迁往台湾台中,父亲应聘任教于当时的省立台中农学院,我则进入省立台中一中,读高三.毕业后,考进当时的省立台湾师范学院教育系,1954年毕业.受完一年预备军官训练之后,分配到台北师专附小担任训导主任.一年后由已升格的省立台湾师范大学聘为助教,派到训导处课外活动组,指导学生社团活动.我之所以能得到这份工作,一方面是得到我的恩师,师院刘真院长的提拔,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做学生时,喜欢参与课外活动,学习到很多做人处事的道理,被认为是学生领袖之一.  相似文献   

17.
18.
今年,黄裳辑五十多年以来所作,出了六大卷《黄裳文集》,都三百余万言,真堪称成果丰硕了。多年来,我爱读黄裳的文字,私心认为,他是当今散文的第一大家;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的现代散文艺术领域中,能达到如此成就的也屈指可数。文学作品的质量虽难以掂斤簸两地衡估,但诚如苏东坡所说:“文章如精金美玉,自有定价”,总体上可以赏辨出含金量的高低来。黄裳在文集《自序》中自承,他钦佩会稽周氏兄弟特别是鲁迅的作品,  相似文献   

19.
20.
梁晓声,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写作和发表作品。80年代初期,他的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和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连续获得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梁晓声这个名字便为海内外众多读者所知晓。他作为当时的知识青年,曾在黑龙江北大荒这片荒芜而肥沃的土地上长期磨练,经历苦辣酸甜的多舛命运,有着风霜雨雪的丰富见闻,从而铸就了梁晓声及梁晓声们坚韧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