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以"和"因而"是很常见的因果连词,本文首先通过汉语语料库和汉语中介语语料库考察外国学生对二者的使用频率,将汉语二语习得者同汉语母语者使用情况进行对比,发现无论是汉语母语者还是留学生使用连词"因而"的频率都远远低于使用"所以"的频率,而且,留学生使用连词"因而"的频率相较而言低得多。然后从连词本体、学生和教材方面分析其原因,希望可以帮助外国学生更加系统、规律地理解和掌握同义因果连词的用法,给对外汉语中的同义因果连词教学、教材编写提供一定的意见。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详细考察有关语料的基础上,对因果连词“因此”的产生时代和产生原因有所结论。它产生的时代是南北朝,产生的原因与其所在的句法结构、语义、句法功能等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在前人共时和历时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了义素分析法对连词“所以”的语法化过程及其条件作了深入的探讨,最后得出结论:连词“所以”是由表工具的所字结构“所以”经历了从先秦到唐代前期这样一个漫长的语法化过程后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语法因素和认知因素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详细调查有关语料的基础上,通过对因果连词“因此”产生的源流作深入的考察和分析,发现它的产生与其所在的句法结构、语义、句法功能等有密切关系。其演变进程为:因1(名词)→因2(动词)→因3(介词)→因3 宾语→因3 此→因此(连词)。  相似文献   

5.
“即使”类连词的发展趋势呈枣核形,其核心语素的虚化途径有两条:(一)由实词直接虚化而来;(二)由副词进一步语法化而来。宏观地看,该类连词的单音节形式多为同源词,复音节形式的内部复合关系较单纯,它们与假设、转折连词存在兼类关系。这类连词可统称为纵予连词。  相似文献   

6.
谈“所以”在因果句式中的流变吴丽君在现代汉语中,“所以”一词的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因果复句表结果的分句前面,作连词;一种是用在“之所以……,是因为……”这种固定搭配中,这是人所共知的。至于这两种用法是怎么形成的,它与古代汉语中的“所以”有怎样的区...  相似文献   

7.
关于文言文中"所以"作为连词的起始年代,历来就有许多争论,这主要是由于对"所以"作连词所持的判断标准的不同造成的.现在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王力先生提出的,另一种是朱城先生提出的.文章通过对这两种观点的考察,论证了朱城先生观点的合理性.又根据朱城先生的观点考察了<十三经>中的十本书,得出了先秦时期就有"所以"作为连词的用法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中学数学中的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知识分布在哪些阶段,这是它的“源”;在以后有哪些应用,这是它的“流”,本文拟对此作一些阐述。 一、一元二次方程的“源” 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最早见于初二年级,其内容有: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根的判别式,求根公式,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以及可以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些方程,二元二次方程组,并运用这些知识求某些代数式的值,作出符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详细考察有关语料的基础上,从连接能力、在句中的位置以及惯常搭配这三个角度分析了因果连词"因此"的用法,并对留学生使用因果连词"因此"产生的常见偏误进行了分析,指出留学生经常出现误代、误加和遗漏三种偏误,最后提出了教学对策,我们应该让留学生以多种形式多加练习,在与其他因果连词的对比中掌握"因此"的用法。  相似文献   

10.
目前连词研究是一个薄弱环节,但“和”的研究则令人瞩目。早期“和”的研究,侧重于应用和规范化,体现在“和”的连、介分工,“和”与“或”的意义区别上。随后转向对“和”的连接成分的探索。各派分歧主要集中在“和”连接动词(词组)与形容词(词组)时要有什么样的限制条件上。此时期的研究方法偏重于一般形式上的描写,对连接成分的意义类型注意不够。八十年代,则从语义、结构关系等角度深入研究了“和”的连接功能。此外,对多叠并列成分最后两项用“和”的来源及多叠并列成分连用两个“和”的发展前景等问题,各家亦有不少异议,究其原因还是在于缺乏大量的语言材料作依据。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一、对连词“和”的来源及与他类词区别的研究;二、对连词“和”连接成分的研究;三、对连词“和”在多叠并列成分中的运用的研究;就连词“和”研究的状况进行了考察。在文章第四部分提出今后研究中需注意的若干问题,目的在于引起学术界对汉语连词研究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介词“因”由动词“因”直接演变而来.其基本的核心的语法作用是表示依凭、根据。如“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因陋就简”。稍加引申,有趁着、通过的意思。如:  相似文献   

12.
陈珺 《天中学刊》2007,22(4):97-99
"所以"在上古时期是两个词:"以"是表示工具的介词,"所"是助词。"所以"发展到可以表示原因的时候,"以"的介词功能日渐弱化,与后面成分的联系变得松弛,而与"所"意义日渐凝固为表"原因"的意思。当"所以"出现在后续句而主语省略时,"所以"的作用就更加虚化了。等到"所以"可以出现在主语之前,它就正式成为连词了。  相似文献   

13.
介词“以”在它所构成的介词结构中,其基本的核心用法是表示凭借的事物。以此为中心,为纲。可以把多种语法作用贯穿联系起来。联系的线索即引申的途径往往是从具体到抽象。现将“以”字结构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事物从具体到抽象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近日在给学生讲文言文阅读时,遇到这样一个题目:与“以力弗敌”中的“以”的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C.而吾以捕蛇独存D.扶苏以数谏故(见任志鸿主编《优化设计》高二同步测控第二课延伸阅读)很多同学以为此题不妥,因为题干以及几个选项中的“以”都表示原因,均可译成“因为,由于”,其实不然。要想解答此题,就必须先了解“以”的用法。虚词“以”在中学课本中最基本的用法有两种:(一)作介词,(二)作连词,而在作介词或连词时有一个相同的用法,都表示原因。人教社1995年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中“常…  相似文献   

15.
近日在给学生讲文言文阅读时.遇到这样一个题目:  相似文献   

16.
一 解题 这也是怪事:如今,实践中,使用“之所以”起句段的屡见不鲜;而理论界,指责其“错误”的也不绝于耳。 论者说:“这是由于尚不了解‘之所以’句式的来源和结构而造成的传讹。”可是,汉语历史告诉我们:“之所以”并非新生词语,由来久远;亦非固定词组,既可用于句中,也可用于句首;“之”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用来连接词、短语、从句或句子的词叫连词。常见的连词有and,but,when,because,if,though,as等。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另类”的连词,即一些可以充当连词的名词短语,副词、介词短语及非谓语动词。现简单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8.
语言和思维的训练,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汉语语法中称之为“因果”关系的复句,常常用来表达演绎推理。说“因果”复句用来推理,大概我们中学语文教师之间谁也没有异义。问题在于教学中如何  相似文献   

19.
<正> 五下面我们在谈谈“滚调”形成以后的发展变化。传芸子在《释滚调》中曾举《时调青昆》及《摘锦奇音》二选本中的《琵琶记》“中秋赏月”两段曲词为例,说明“滚调”到了万历后期,又有了极大发展。将《琵琶记》的高本与岳西抄本进行比较,就会发现,即使是同一曲牌,也变得面目全非了。为了说明问题,录之如下:  相似文献   

20.
NMET2002“短改错”第85题考查的是连词的用法。这道题是:I was so tired that I fell as leep at the moment my head touched the pillow.正确的改法是去掉句中的介词at,由the moment引导时间状语从句。很多考生做这道题时不知道去掉at,认为在句中用at the moment是正确的。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种由其它词类转化而成的“特殊”连词,下面对它们作一简要归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