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途径。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努力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的公平公正,使教育事业惠及更广大的人民群众,既是教育的奋斗方向也是教育工作的实践。教育督导有责任在这方面有所作为,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保驾护航。一、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建立和谐社会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九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享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平等的受教育是《教育法》赋予公民的权力。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  相似文献   

2.
各级国家教育考试机构工作人员在管理、组织和实施考试过程中时常发生违法违纪现象,严重影响国家教育考试的公平公正与和谐稳定。究其根源主要是教育考试机构对依法治考不够重视、缺乏专业的法律人才,以及考试工作人员普遍欠缺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等。随着考生的维权意识越来越强,这些问题更加凸显。因此,建设一支专业化、法治化的教育考试管理队伍将是各级教育考试机构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等教育法律、法规是实现依法治校的法律根据,国务院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促进依法治校的政策,是指导高等学校贯彻依法治校的指导方针,学校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是实现依法治校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4.
和谐社会已成为我们新时期的奋斗目标,高职院校的招生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占全国高校逾半数的高职院校,实现和谐招生应坚持"依法治招",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相似文献   

5.
在高等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中,由于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受教育者和被管理者,因此始终处于弱势地位。他们的权利往往被忽略,甚至被侵害,这已成为由来已久的问题。高校学生权利不能得到充分保障主要有立法、观念、执法方面的原因。加强高校学生权利保障的对策是:承担教师教育的院校要把"教育法规课"作为必修课开设;树立民主的师生观;培养学生的权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其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坚持依法治校,依法管理,实现学校管理法制化。  相似文献   

6.
依法治教是依法治国、科教兴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在教育领域的具体要求,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保证。多年来,新会区教育系统坚持以建设法制化、规范化为特征的现代化教育为目标,强化依法治教.确保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7.
和谐教育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构建和谐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教育公平、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由之路,依法治教、公平公正、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育人环境和谐相处是和谐  相似文献   

8.
社会公正以现实的生活和具体制度为依托,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也是一种价值共识.在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的关键历史时期,深刻理解新形势下社会公正的内涵,依法逐步建立以实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目标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公平问题已日益成为社会生活和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如何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制定和完善相关的制度和政策,确保教育公平的实现,已成为教育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的紧迫任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公平正义(含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内在的基本内容,也是和谐社会追求的价值取向。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教育法规定,受教育…  相似文献   

10.
依法规范公共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前提和保障,是规范办学行为的应有之义。如果把基础教育变成升学教育,那就抛弃了基础教育最核心的价值和根本任务,是对国家、对民族不负责,对每一个受教育者不负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