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袁良骏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3,19(3):7-11
民国武侠小说的高产,纯粹是一股文学逆流,是对“五四”新文学运动的赤裸裸地反动.也是对古代以行侠仗义、除暴安良为宗旨的侠义小说的异化。这表现在以江湖世界取代现实人生,侠义精神异化为江湖义气,粗制滥造、千篇一律等六个方面。它不仅大大降低了中国文学的品位,也具有极大的消极麻痹、甚至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2.
3.
王家平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86-94
对鲁迅而言,民国历史是他记忆版图上最鲜活的区域。鲁迅对民前奴隶处境的记忆,对民初成为自由人之欢欣的回味,对民国成立后民众耽缅于欢庆之危险的警醒,构成了他民国书写的具体内涵。通过对示众看客、变戏法般的历史、烈士荒坟等意象和场景的描写,通过对孙中山、章太炎等民国史著名人物的品评,鲁迅对某些历史伦理作了深刻质疑,并创设了自己的民国史书写方式。这一切都无不显示了思想家鲁迅的独特历史哲学。 相似文献
4.
民国旧派武侠小说简论——《民国武侠小说经典》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庆东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30(2):6-10
我的哈尔滨老乡于学松,为人为学,低调质朴。穷数千日之功,潜心裒辑民国时期的武侠小说,点校正义,终成硕果。今有煌煌《民国武侠小说经典》系列出版,嘱我作序,实感愦愦。我于武侠小说研究界彳亍多年,浪得虚名,其实很多秘籍珍版,未尝读过,此番也正是补课之大好良机。至于说三道四,颇感资格不够,遂将旧稿,改头换面充数,名为序言,实乃虚言耳。 相似文献
5.
王度庐,1909年生于北京下层旗人家庭,原名葆祥,字霄羽。1926年开始在《小小日报》发表侦探、社会、言情等类型小说,1927年开始发表武侠小说。1930年在《小小日报》开辟个人专栏“谈天”纵论天下,并于次年进入报馆担任编辑。1934年移居西安,1936年回北平,1937年赴青岛,次年始以“度庐”为笔名发表作品。1938年开始在《青岛新民报》连载《宝剑金钗记》,到1944年《铁骑银瓶传》连载完毕,王度庐成为中国现代武侠小说“悲剧侠情”风格的杰出代表。抗战胜利后,王度庐在青岛继续从事写作。1949年迁往辽宁,先后在大连、沈阳从事教育工作。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1971年迁入铁岭随幼子生活,直到1977年病逝,终年69岁。 相似文献
6.
民国前期,妇女解放运动高涨,发展女子教育、提高广大女性的文化素质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而北洋军阀政府忙于战事无暇顾及教育,一些民间社团担当起这一历史使命,他们建立各种类型的女子学校,积极参与女学制度改革,并以妇女报刊为阵地探讨女子教育问题,为改革和推行女子教育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7.
8.
范伯群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37-40
平江不肖生向恺然是现代武侠小说第一代的领军人物。他的《近代侠义英雄传》以霍元甲为贯串人物,以爱国的诚挚深情和民族的凛然正气为全书的魂魄,塑造了一代气贯长虹、铁骨铮铮的侠客义士、英雄豪杰群像。此作反帝而不排外,肯定西方文明而不媚外,形象地表现了中西文化的可互补性。作者不满足于"武艺"的表层描述,而是从"道"与"艺"、"德"与"武"的辩证关系入手,深入揭示了作为"武艺"内核的深层文化内涵,把"武艺"提升到"文化"层次进而提升到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融合的高度,堪称现代武侠小说的奠基之作与里程碑。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镇萧公庙度其神祗为研究个案,从分析乡绅官员的文字记载、萧侯故事建构、庙的流传分布、现实状况等方面入手,揭示民间信仰是乡绅民众与国家利益的结合点之一;历史传说,虽不可以作为可靠的史料,但它也是历史的一种“反映”;作为乡村社会历史记忆的灵验故事本身,是乡民的一种建构,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对已有“故事”进行“创作”和“再创作”的结果。总之,民间信仰的存在是一种既复杂又简单的社会现象,“复杂”在它的神话性,“简单”在它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0.
李军辉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123-126
中国古典武侠小说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衍变,说明了该类作品有着巨大的生存空间和受众群体。中国古典武侠小说在其流变中,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积的一面。对古典武侠小说做出恰当中肯的评价,既是史学家和文学界的责任,又是他们责无旁贷的义务,要坚持“好处说好、坏处说坏”的方针,科学地、辩证地、历史地对其做出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武功描写是武侠小说的标识,对提升武侠小说的品质,深化武侠小说的内涵有着重要的意义。金庸小说的武功描写十分好看、耐看,具有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和娱乐性,融合了传统文化和现实理想,又能探求人生的哲理以及历史、社会的底蕴,同时还能衬托人物的性格特征,彰显作品的主题意蕴,推动小说的情节发展。 相似文献
12.
胡建国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3-15
金庸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武侠小说的创作,使作品弥漫着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他通过营造一个虚幻奇丽的江湖世界,淋漓尽致地演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和人生哲理。也正是基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影响,其小说在侠义江湖、男女情爱、武功境界、权势角逐等几个方面,都带有明显的男权思想。 相似文献
13.
杨绍华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32(2):89-92
宋代是我国古代民间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主要表现在农村武术的空前普及和城市市民武术的迅猛发展.在乡村,私人习武和教授武艺者渐成风俗.在城市,市民习武和娱乐表演相结合,对抗性的角抵、手搏、相扑有了较大的发展.在全民习武的基础上,武术体系基本形成.宋朝内忧外患的政治格局以及骑兵的缺乏,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市民阶层的形成是武术兴起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张霞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8(3):46-48
由于历史的原因,出于统一的需要,秦在统一以前尚武之风强盛。统一后,为了巩固江山,统治者采取了在军队中倡武,在民间禁武的政策。秦军中的倡武促进了武术的发展,但民间禁武的结果却是复杂的,一方面阻碍了武术的发展,另一方面却是禁而不止的。角抵的出现、流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相似文献
15.
金庸的武侠小说中有许多故事片段涉及了行为矫正原理的应用,研究者分别从条件反射、正强化、区别强化、塑造、渐隐、链锁、隔离、体罚等八个有关行为矫正的概念或技术方法入手,分析了故事中体现的行为矫正原理。 相似文献
16.
金庸的武侠小说,不仅仅是大众意识层面的通俗文学,实际上还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教科书"。金庸笔下的武侠世界,以"清静无为"、"以柔克刚"的道家思想为依托,实现了传统道家文化的全面升华及其与儒家的完美融合。金庸武侠小说呈现的"道家意境",是其理想的人生模式,也为我们提供了对待人生和为人处事的范例。 相似文献
17.
朱毅然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26-29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乡土社会解构背景下民间武术的传承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乡土社会解构后:人口低流动性到高流动性致使民间武术的传承对象急剧减少;休闲体育内容多元化对民间武术传承的巨大冲击;法律地位的确立消弱了民间武术的生存空间;民间武术的文化生态环境逐渐消失。提出后乡土社会民间武术传承的措施:转变观念加强技艺创新,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学习民间武术;民间武术传承应与现代教育系统相结合;努力构建新时期传承民间武术的文化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8.
文章提出将武侠小说中的诗歌与英美诗歌相比较,通过寻找共同点,阐述了武侠小说中的诗歌可被借鉴于英美诗歌教学中的地方,论证二者的相互作用,得出在诗歌发言人和写作手法两大方面问题上,武侠小说中的诗歌可为英美诗歌教学过程所用的结论,化简了英美诗歌教学中的繁琐过程,亦可激发学习者的兴趣。 相似文献
19.
武侠小说及言情小说阅读现象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建磊 《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1,14(1):26-30
武侠小说、言情小说进入校园 ,是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的重要现象 ,且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本文对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予以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笔者认为 ,此类小说节奏快 ,文字通俗 ,情节生动 ,适合中学生的阅读趣味 ;人物情节的处理方式 ,迎合青春期学生的阅读心理期待 ;传统语文教学体制的局限 ,也是导致中学生阅读该类书籍的原因之一。对于这一现象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疏导 ,应强化教师指导分析阅读的作用。进而结合部颁新语文教学大纲 ,引导学生阅读文学经典名著 相似文献
20.
刘中望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36-40
针对1930年代中周武侠小说的激烈批评,其实质是新文学阵营对通俗文学的“政治压倒审美”式批判,动因是新文学对通俗文学读者群的争夺,引出了新文学必须善用现代传媒、实现文学大众化的重要课题。在政治功利与审美追求、“社会影响”与“品格操守”的二律背反中,瞿秋白结合苏俄普罗文学经验,提出了政治化与大众化并举的新思路,旨在建设无产阶级文学。中国武侠小说在“反武侠”动力机制的作用下,积极调整,不断前进,批评是永葆其活力的悖论式法宝。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