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9 毫秒
1.
历来人们习惯以儒、道两家来评论阮籍思想,并形成了三种主要认识:其一认为阮籍思想属于道家,其二认为阮籍思想归根到底属于儒家,其三则认为阮籍思想是儒、道两家思想交替演进发展的结果.本文通过对阮籍作品的解读,对其人其事的梳理及对魏晋时期政治时局、士人风气及其他旁支因素的分析,认为不能简单地以儒、道标准机械地评介阮籍的思想.阮籍思想的矛盾及其痛苦是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面对儒、道两家哲学时难以抉择的两难表现.  相似文献   

2.
历来人们习惯以儒、道两家来评论阮籍思想,并形成了三种主要认识:其一认为阮籍思想属于道家,其二认为阮籍思想归根到底属于儒家,其三则认为阮籍思想是儒、道两家思想交替演进发展的结果。本文通过对阮籍作品的解读,对其人其事的梳理及对魏晋时期政治时局、士人风气及其他旁支因素的分析,认为不能简单地以儒、道标准机械地评介阮籍的思想。阮籍思想的矛盾及其痛苦是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面对儒、道两家哲学时难以抉择的两难表现。  相似文献   

3.
阮籍虽然不像嵇康那样嫉恶如仇,轻肆直言,但也不是黑白不分只会委曲求全苟活于世的文人。阮籍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哲学观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阮籍的思想早期以儒为主,中期调和儒道,晚期由儒入道。其主要思想集中反映在早期的《乐论》《通易论》、中期的《通老论》、晚期的《大人先生传》等著作中。  相似文献   

4.
儒道两家从创始之初就建立在同一个文本《易》基础之上,魏晋时期,儒道会通成为思想领域的主要课题。魏晋禅代之际,以嵇康和阮籍为代表的竹林名士"越名任心""任情越礼",表面言行彰显出"崇道反儒"的特性,但内在思想却潜在着儒道会通的本质,尤其是向秀的"儒道为一",则更加丰富了魏晋玄学儒道会通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5.
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儒道合一。有的表现为外儒内道,有的是外道内儒;有的是先儒后道,有的是先道后儒;有的却是穷时则道,达时则儒……很少有真正的儒家或道家。东晋的陶渊明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归隐田园的知识分子,他的思想似乎应该是以道家为主。但是,关于陶渊明是儒是道,历来就有不同看法。朱熹说:“渊明所说者庄、老。”(《朱子语类》)梁启超说:“他虽生长在玄学佛学的氛围中,他一生得力处和用力处,却都在儒学。”(《饮冰室合集》)。陈寅恪却认为:“惟求触合精神于运化中,即与大自然为一体……自不致与周孔入世…  相似文献   

6.
百家争鸣之后 ,汉武帝开始独尊儒术 ,随后又形成儒、释、道并存的局面。文人士子仕途失意 ,往往退而谈玄论道 ,参禅拜佛 ,阮籍、稽康、李白、王维、苏轼都如此。他们较好地继承了佛老思想。清曹雪芹继承佛老思想内涵 ,并把这一思想贯穿于《红楼梦》的创作中。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电视剧《大宅门》主人公白景琦性格分析为线索,剖析景琦一生做人形式用的是儒家文化思想,做事方式是道家文化思想,所追求的人生最高生活目标是禅家文化思想。文章分析白景琦性格时并不是把他的所做所为与儒、道、禅三家文化思想一一对应,而是以儒、道、禅三家思想整合剖析景琦的性格、为人和处事。文章还以景琦为代表剖析了儒、道、禅所构成的中国文化心理的审美性,重新解读中国文化所形成的中国人所特有的审美心理构成。  相似文献   

8.
阮籍《猕猴赋》从内容上看,是以讽刺"礼法之士"为主旨的,而且也有自况自嘲之义。这种讽刺他人与自况自嘲,与《首阳山赋》《咏怀诗》等一系列作品,反映着阮籍在"以道统儒"思想转型中的痛苦和煎熬。思想转型的痛苦,既有时代风云突变的原因,也与阮籍的身份和性格等因素密切相关。同时,《猕猴赋》也是猴类赋中的杰作;处于魏晋之际,其创作方式具有明显的过渡特征。  相似文献   

9.
从魏晋易代的历史背景和玄学思潮的演进中,全面考察阮籍的美学思想。认为:“和”与“逍遥”是阮籍美学思想的内核,阮籍引老入儒,以自然之道作为乐之和谐的终极依据,将乐的审美价值归结于实现个体心灵的和谐,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阮籍以庄学逍遥游放的自由精神铸就其具魏晋风度的人格理想与人格范型,扬弃沦为末流的儒家名教,由道德他律走向道德自律、从“和”到“逍遥”,反映了阮籍美学思想的嬗变。  相似文献   

10.
阮籍(210-263),字嗣宗。曾为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三国时魏国思想家,是魏晋玄学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代表人物。作为“竹林七贤”之一,也是这个时期重要的文学家(玄言诗的代表作家)。有《阮籍集》(或称《阮步兵集》、《阮嗣宗集》)行世。阮籍的思想前后有所变化。早期著作《乐论》以道家的“无欲”释儒家之“和”,表现了对儒家思想的一定保留。在后来的《通易论》、《通老论》、《达庄论》、《清思赋》、《大人先生传*等著作中,他的思想则完全转到了道家的“自然无欲”方面,而对儒家的名教声色之美作了尖锐的鞭挞。  相似文献   

11.
和与逍遥——论阮籍的美学思想及其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魏晋易代的历史背景和玄学思潮的演进中,全面考察阮籍的美学思想。认为:“和”与“逍遥”是阮籍美学思想的内核,阮籍引老入儒,以自然之道作为乐之和谐的终极依据,将乐的审美价值归结于实现个体心灵的和谐,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阮籍以庄学逍遥游放的自由精神铸就其具魏晋风度的人格理想与人格范型,扬弈论为末流的儒家名教,由道德他律走向道德自律。从“和”到“逍遥”,反映了沅籍美学思想的嬗变。  相似文献   

12.
儒、道、佛三教思想的融合,是《水浒传》宗教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水浒传》小说中具有浓郁的儒、道、佛三教的观念和思想,体现了我国民族宗教的儒、道、佛相融相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儒道合一。有的表现为外儒内道,有的是外道内儒;有的是先儒后道,有的是先道后儒:有的却是穷时则道,达时则儒……很少有真正的儒家或道家。东晋的陶渊明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归隐田园的知识分子,他的思想似乎应该是以道家为主。但是,关于陶渊明是儒是道,历来就有不同看法。朱熹说:“渊明所说者庄、老。”(《朱子语类》)梁启超说:“他虽生长在玄学佛学的氛围中,他一生得力处和用力处,却都在儒学。”  相似文献   

14.
陈玲 《考试周刊》2012,(51):24-24
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第五首中评价了阮籍其人及其诗歌风格,认为阮籍的诗歌蕴含高情,并打破世人对阮籍狂的看法,指出阮籍不狂,同时期望他能拥有"出门一笑大江流"的豁达胸怀。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很注重导源于儒、道的理想人格的设计。当这种设计受挫时,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儒、道的侧重则又有所不同。如身处战乱时期的阮籍、嵇康,他们更多的从道思想出发,试图由否定现实而寻求超越,从而建构起一种超脱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6.
李贽(公元1527—1602),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原名载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回族,本姓林。曾任云南姚安知府等职。他从四十岁开始受到王阳明思想的影响,曾师于王艮之子王襞。五十岁之后开始学习佛经,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五十四岁后辞官不任,晚年专事著书讲学。由于对封建教条和假道学多有揭露,七十六岁时(万丙三十年)被明神宗朱翊下令以“敢倡乱道,感世诬民”的罪名逮捕,同年在狱中自杀身死,著有《藏书》六十八卷,《续藏书》二十七卷,《焚书》六卷,《续焚书》五卷,《李氏文集》十八卷等约三十余种。  相似文献   

17.
老子以“道”为核心创立了他的哲学体系的核心。庄子的《逍遥游》体现的那种自在无待的“道家”风范为历代文人、学者喜爱和推崇,成为中国艺术精神的一大特色。儒家和道家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文化思想,儒学的思想是功利的、入世的,“道”的思想是超然的,出世的。儒、道、两家的美学理念和思想,深刻而持久地影响着中国文化及美学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蒲松龄大部分生涯在书馆中度过。他一生从事的是教师职业,除了在王村和丰泉乡等处各教了几年书,康熙十年(公元1679年),他又设帐子淄川西铺村华际有家,直到康熙四十年才回家养老,其时年已七十。他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主要是他三十至四十岁之间在教书之余写成的。以说狐道鬼而著称的《聊斋志异》,采用幻想手法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除了表现作家的政治、伦理、哲学、宗教、民族思想以及对科举制度与妇女、爱情、婚姻的看法,还有他的教育思想,也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通过作家对所熟悉的教育生活的描述,我们不难…  相似文献   

19.
刘劭作为名理学家的代表,他专注于建设控名责实的人材学体系,不过以《人物志》为代表,其综合名实的思考援道人儒,体现了儒道融合的时代思想潮流。这集中表现于其以中庸为至德的圣人观念,以道释儒,政治理论体系隐约折射了本末有无之辨。从学术思想的发展史而言,刘劭将汉末人物清议引向了抽象原则的讨论,会通儒道,是为魏晋玄学诞生承前启后的一个关键过渡。  相似文献   

20.
阮籍在魏晋时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人物,无论在文学上还是哲学上都占有一席之地.他那鲜明的魏晋风流品格和特立独行的品行,给人们留下了别样的风采.阮籍的美学思想也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一般着眼于他的 《乐论》、《大人先生传》、《清思赋》等作品所反映的音乐美学思想,却鲜有人谈到他的生命美学.在此,根据阮籍"哭邻家女"这一本事,从生命美学的视角,以窥阮籍特有的生命美学之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