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诉讼法的关联问题,是司法理论界探讨的世界性课题,本文就法学理论探讨和司法实践应用对行政诉讼和民事诉讼的关联性给予了肯定,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性意见  相似文献   

2.
民事虚假诉讼不仅侵犯正当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损害了我国司法的权威,是目前民事诉讼程序中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然而,当前学界对于民事虚假诉讼的界定众说纷纭,民诉法也仅规定了恶意串通一种类型。且在立法、司法、执法层面上对民事虚假诉讼的规定均存在不足之处,使得实务中当事人利用民事诉讼程序达到自身不法目的的现象愈演愈烈。因此,本文从民事虚假诉讼的概念界定出发,针对当前立法、司法、执法层面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几点完善建议,以期进一步通过法律规制等手段遏制虚假诉讼,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3.
自由心证制度作为一种事实认定的原则,在现代大多数国家都已经得到确立并被运用在民事诉讼审判实践中。所谓的“自由”并不意味着法官可以随心所欲地加以判断,这种判断必须受到一定的客观化规制。  相似文献   

4.
民事诉讼认证制度的目的就在于保障法官公平、公正地运用证据发现案件事实,防止法官在认证上的恣意与专横.我国民事诉讼认证制度应借鉴国外认证制度的有益做法,运用民事诉讼基本理论,选择自由心证与法定证据相结合的认证模式,建立完备的认证规则体系及明确界定认证的主体和范围.  相似文献   

5.
与中国具有相似法制、文化传统的日本在规定举证期限的同时对延迟进行了规制,这种规制应当在促进当事人适时举证这一整体背景下分为预防和制裁两种情形。我国对延迟举证的规制在《证据规定》时期主要采用的是失权,2012年诉讼法修改时将单一的失权修改为三种制裁方式,但是这种规制整体上是侧重于制裁的,这种制裁在当前遇到了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困境。因此,在民诉法未来的修改中,有必要对延迟举证的规制转向事前预防。  相似文献   

6.
民间借贷的蓬勃发展,不仅使得某些中小企业打破了现有金融体制的束缚获得发展所必需的资金,还为民间的闲散资金找到了更为有利的出路,但也为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提供了兴风作浪的土壤,虚假诉讼在民间借贷领域中高频发生给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恶劣的影响,为了更加有效地促进民间借贷的健康发展,需要对民间借贷中存在的虚假诉讼加强法律规制。  相似文献   

7.
必须承认,当下中国有着自己独特的国情和制度运转范式.任何一项先进制度要移植到这片土壤且不产生排并反应,进行舍宜的中国化修饰就成为前提性要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也不能例外,在中国语境下,一者不可过度解释自由裁量权,否则权大元界难以驾驭,势必导致司法侵害立法权并可能侵犯公众权利;二者不必过分弱化自由裁量权,不然极易遏制司法机关的能动性,造成司法教条僵化.因此,着眼于既定的时空及资源的供给,对法官自由裁量权施加合理的规制就显得必要及可能.  相似文献   

8.
民事陷阱取证是诉讼法学的前沿问题,其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但是,为防止该取证方式被滥用,应以合法性、必要性为原则,限定民事陷阱取证的适用条件,强化民事陷阱取证的程序保障机制。与此同时,为保障诉讼双方当事人平等的诉讼地位,应赋予被取证人一定的救济手段。  相似文献   

9.
格式条款背离了契约公平原则、契约自由原则和契约正义原则。我国格式条款规制的现状.无论是立法规制现状、司法规制现状,还是行政规制现状,都存在诸多缺陷。完善对格式条款的规制.应从四方面入手:制定格式条款专门法;引入团体诉讼;完善行政规制;建立社会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10.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一个具有争议的概念。在民事诉讼中,关于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界定,存在各种理论学说。文章以诉讼权利、诉讼义务为指针,解析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研究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原本是民事纠纷,却因行政权的介入而使问题变得复杂化。当争讼的一方以行政行为作为抗辩的理由时,现有救济手段的局限显现了出来。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民事纠纷,保障当事人的权益,必须创设新的制度即民事附带行政诉讼。  相似文献   

12.
行政附带民事诉讼作为一项实践催生、立法重视的新兴程序制度,学界对其争论比较激烈,甚至不乏相互对立的观点。近年来,随着公民诉权意识的觉醒,行政诉讼数量的不断增多,研究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在当今中国社会状况下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电子送达在信息化时代有着极其广阔发展空间。通过普及电子送达的正确认识、完善电子送达程序规制、加强电子送达技术及相关设备保障,进而推行电子送达在全国法院系统有效落实和开展,这将有助于民事诉讼效率价值实现,保证当事人诉讼权利,同时也适应了信息化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4.
在任何一个诉讼程序中,双方当事人都是必不可少的,司法过程的根本规则、它的推动力量以及效力保障,都是基于"对审原则".对审原则表达的基本思想是确保当事人对诉讼程序的参与,应当体现在整个诉讼过程当中,主要适用于法官和双方当事人之间.此外,对审原则的贯彻有赖于一系列的制度性保障.  相似文献   

15.
在任何一个诉讼程序中,双方当事人都是必不可少的,司法过程的根本规则、它的推动力量以及效力保障,都是基于“对审原则”。对审原则表达的基本思想是确保当事人对诉讼程序的参与,应当体现在整个诉讼过程当中,主要适用于法官和双方当事人之间。此外,对审原则的贯彻有赖于一系列的制度性保障。  相似文献   

16.
处于社会急速变革中的我国,在社会经济结构、国家政治体制、人们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背景下,新类型民事案件日益涌现,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现行民事实体法与程序法突现出严重滞后性。当事人因“新类型权利”或“形成中的权利”在民事诉讼中体现出的诉权称之为“形成中的民事诉权”。本文主要研究形成中的民事诉权概念、特征、在司法实践中的现状,还探讨了形成中的民事诉权的提出、表现及保障。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期望能为人民法院在实践中如何更好地面对不断新涌现的民事纠纷提供理论依据,并且希望对未来民事诉讼法在诉权方面的立法修改提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7.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以及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起诉主体的缺失,检察机关以原告身份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似乎有其天然的优势,学者们对其原告身份的正当性基本达成共识,并且在实践中已有成功经验。其参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方式多样,但仍存在障碍,应完善其参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制度。  相似文献   

18.
现代民法要求将公民的环境权、国有资产所有权和监督保护权、消费者安全权等作为独立的新型的民事权利加以保护。民事公益诉讼制度适应了现代民法权利保障的要求,是新型民事权利的最重要的诉讼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9.
民事诉讼审前程序作为一个独立的程序,具有英美法系的司法背景,我国历来重视不够充分,使其功能一直难以充分发挥,造成了诉讼拖延以及诉讼成本的浪费等诸多问题。因此,我国有必要设立并规范审前程序。本文通过介绍审前程序的制度价值,分析了我国民事审前程序的现状及其缺陷,并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意在使我国的整个民事诉讼法体系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20.
民事诉讼承担是一项学理上承认且理论成熟,司法实践中被普遍运用的重要民事诉讼制度,我国民事诉讼法却没有正面对其作出明确规定,诉讼承担的适用范围过于狭窄,且程序性规则完全缺失,导致司法适用鱼龙混杂,于法无据。而与我国立法渊源十分相似的日本,在其《新民事诉讼法》中对诉讼承担制度作了详细的规定,制度科学,实操性强,有很多值得我国借鉴的地方。我国应该吸收日本的宝贵立法经验,从诉讼承担的适用范围厘定及程序规则构建两大方面去完善我国的诉讼承担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