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社词在中国词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中国传统词学的“最后辉煌”。南社处于新旧文学观念激烈碰撞的时代,其词学创作不仅有重传统的一面,也有革新一面。对词境的开拓即为其“新变”之一。南社诸子承担起了“词界革命”的重任,他们对词境的拓展主要表现在新思想的抒写与新题材的表达两个方面。这是最值得我们深入探究者。  相似文献   

2.
宗白华先生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提到唐代,会使人想起盛唐气象;说到魏晋这个艺术的时代,不能不提及的是特色鲜明的魏晋风流。魏晋风流,或者又可以称为魏晋风度,是对魏晋士人的精神特质和言行风范的概括。《世说新语》以记载魏晋士人的言行逸事为主,最集中、最充分、最生动地表现了魏晋风流。《世说新语》分类记事,篇幅短小,由南朝刘义庆编撰,是志人小说中成就最高和影响最大的一部。虽然叙事简单,…  相似文献   

3.
如今,有这么一种现象——姑且叫做“扣人心弦”。老师在教学时,其中不时有个环节: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最令你感动或扣人心弦的地方,谈谈你的感受;作文时,也经常出现请你写一写最让你感动的人或事;评课时,一些老师也爱把“心弦”两宁挂在嘴边……是不是被冠以“心弦”就果真能“扣人心弦”呢?  相似文献   

4.
南社成立于一九○九年十一月。它是辛亥革命前夕被认为“应和同盟会而起的文字研究机关”,甚至竟有称之为同盟会的“宣传部”者。参加南社的成员多是倾向革命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许多是同盟会会员,他们既是诗人、作家,也是革命家。南社的宗旨是利用文学鼓吹革命,使文学直接为革命服务,它的革命目的是驱除鞑虏,推翻清朝统治者,恢复“汉官威仪”,提倡民族气节,所谓“振唐音而不忘本”,这是一种民族革命性质的主张。南社的首领之一柳亚子在该社成立的第一次雅集时,就无限慨叹地说:“盖自社事零替以来,三百年无此盛事矣!”指的是自从明末复社亡散以后,再经清  相似文献   

5.
晚清民初,南社成员对国学有深刻的兴趣,也发展出很多论述。南社人关于国学的争论意见,分歧中有交叉,共同中有差异,也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情况。在不同的南社人那里,“国学”成为文化认知与实践行动的不同寄托,显示出多样的文化政治的意义。今天重新讨论这些论述,是要在新的历史视野中去激活一代人所面对的普遍与特殊的“问题性”,尤其是重释他们的文化自觉背后的政治眭。  相似文献   

6.
崇文区前门小学的刘杏辰老师说过一句让人记忆深刻的话:“我是共产党员,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我知道自己的责任有多重。我面对的不仅是40个孩子、几十位家长,也是学校的声誉、教师的形象,更是对中华民族下一代的责任,我不敢有半点疏忽。”  相似文献   

7.
名师,应是非同凡响、久负盛名的教师。小学五年的学习中,曾有两个老师让我记忆深刻,一个是被当时的学校和家长们公认的“名师”,一个是在我的记忆中常常追忆的“名”师。  相似文献   

8.
读了这篇习作,我们真羡慕小作者,有这么好的一位老师!午间吃饭的时候他会逗乐子,让同学们食欲大增;下午上课昏昏欲睡、精神不好的时候,他会说笑话给同学们提精神;而同学们犯错误的时候.他也会“河东狮吼”,对同学们严格要求。小作者选取了几则典型事例.用幽默活泼的语言,生动表现了老师的“百变”形象.  相似文献   

9.
在一节“有余数的除法”新授课上,教师提倡自主学习,强调“要有自己的发现”。结果,不仅出现“我发现余数比除数小”。还有学生提出“我还发现余数也比被除数小”,引得几人赞同。还有学生顺势发展,“我还发现余数也比商数小”,  相似文献   

10.
对南社诗人群体与“诗界革命”派之间的关系,学界多强调两者之间的相异处,但却忽略了两者之间的内在承传关系。实际上,如果我们不过分拘泥于因时移世异而表现出的两派诗人在政治倾向上的分野,而只从诗学精神的追求来看,则不难发现,无论是对诗歌功能的体认还是对诗歌形式的变革,南社诗人的诗歌创作与“诗界革命”的精神都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南社诗歌是“诗界革命”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白鹿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历史,并以全新的话语诠释了历史。从小说主题到思想内容,从叙事方式到人物格调以及语言表征,《白鹿原》无不表现出鲜明的新历史精神。  相似文献   

12.
在近代进步女性中南社女性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群体,她们能够走出闺门,走出国门,放足、兴学、办报、实业、参政,一路走来,昭示女性之于这个时代的价值,文章以徐自华、徐蕴华姊妹为例解读南社女性文人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3.
"神思"是中国美学理论的重要概念和重要范畴,它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这一概念的提出有其长期的历史积淀.对《文心雕龙》"神思"的认识,学术界历来存在分歧.文章从比较美学的视角切入,从"神思"、"灵感"概念及其异同方面,探讨两者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4.
工匠精神由来已久,纵观我国几千年历史,中华民族从不缺乏工匠精神,但从全世界来看,我们就会发现近年来,我国与西方的一些制造强国相比,匠人文化正在逐步遗失。我国制造业要真正走向“高”“精”“尖”,就必须重拾工匠精神。高职院校作为各种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必须在人才培养中加强“工匠精神”的培养,文章结合中国制造2025的具体要求,结合汽车检测和维修专业的教学实际,对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现在文学思想史上,鲁迅先生以其独立、反思、否定的精神成为现代知识分子的代表,但先生提出的“遵命文学”却成了特殊时期被利用的对象,不少评论以此断定先生失掉了知识分子的“独立性”。本文结合概念提出的初衷与背景,分析了“前驱者”、“主将”、“将令”、“猛士”、“战士”等词语,试图重新思考“遵命文学”以及与鲁迅整体追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不是对历史过程的经验描述,而是反映现实的真实社会状况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史,“历史精神”体现为一种历史发生学的科学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唯物”不是对唯心主义的简单否定,而是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解析了人类自由的获得路径问题。不同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马克思发现了真正探及社会生活本质同时也是文化的本质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从而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哲学道路矗立于现代哲学之林,这就是作为整体哲学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7.
南社学术向称杰出,然对此进行研究者甚少,至于对南社文章学进行研究者就更少。本文先考述其文章学论著及其文章写作之新变,以彰显南社在现代文章学史上的特殊地位,进而揭示南社诸子在二十世纪学术史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龚自珍和梁启超都是近代以来思想界和文学界引领潮流的人物, 南社诗歌就曾经深受龚、梁二人的熏陶。大致上说, 龚自珍对南社诗歌的内容风格影响较大, 而梁启超对南社文学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南社社友对“新民”思想以及“诗界革命”运动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