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唐虞 《班主任之友》2004,(11):40-40
社会上将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补课赚钱称为“走穴”,因而在“走穴”这一行当里又多了一种职业,一个教师带几个学生,收入是正常工资的几倍或十几倍,很有诱惑力。对于教师走穴,社会上众说纷纭,更多的人持反对和否定态度,这很好理解。演员走穴、医生走穴、官员走穴,社会上都有议论,可是穴照走,钱照赚,税照逃。教师走穴,政府下几条规定,社会上议论一阵,是否能“叫停”还很难说。教师为何走穴?为钱。谁为教师走穴提供市场?有钱而望子成龙的家长,“学而优则仕”这根独木桥。演员走穴、医生走穴、官员下海为的都是钱,教师走穴只不过是跟着“州官点灯”…  相似文献   

2.
政府官员的腐败行为分为代理腐败和寻租腐败两种类型,通过建立博弈模型,可以运用数理模型分析影响两种腐败行为的相关因素.要遏止政府官员的腐败行为,就要提高检查腐败行为的工作质量,加大惩处力度.同时,还应针对不同的腐败行为,实施相应的惩处,使政府机构的腐败行为减少到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3.
贪腐犯罪的主要心理生成机制是腐败官员对不良客观现实的反映,将权力投入不正当交易并获取巨额利润,即是其腐败心理的外化。领导干部贪腐现象的产生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为此探究腐败官员实施腐败行为背后的腐败心理,并觅寻与之相对的化解对策是我们有效预防腐败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领导干部贪腐犯罪心理的特点、产生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究,以期从心理透视与矫治的角度思考对于领导干部贪污腐败犯罪的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4.
权力运行中"公"与"私"的基本矛盾运动是腐败产生的根源。社会转型中的权力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的交织致使腐败弥漫。价值中的主体和利益结构使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人民和人民利益联结在一起。腐败损害人民的利益必然导致核心价值体系人民主体性的缺失。通过意识形态的"具有普遍性形式的思想"中介,人民反腐成为凸显核心价值体系人民主体性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5.
权力无合理的制约 ,必然导致权力的腐败。所以 ,要在重视官员品德和加强思想教育达到依法行政的基础上 ,更强调在现阶段应当对官员行为加以法律监督的外在约束 ,主要是成立隶属于人大的反腐机构 ;加强司法对人大和政府的监督 ;强化新闻监督 ;加强人民对官员的制约力度和建立官员申报财产制度等。  相似文献   

6.
美国《反海外腐败法》对中国治理商业贿赂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反海外腐败法》引入了经济全球化时代治理腐败的全新理念——将贿赂外国官员或国际公共组织官员的行为规定为犯罪,并通过加强公司内部治理尽量避免贿赂行为的发生。经过30年的发展,这种理念逐步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接受,并为我国正在开展的商业贿赂专项治理活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我们应当借鉴《反海外腐败法》的成功经验,完善相关的贿赂条款、加强公司内部的治理责任,借助多样化制裁方法,科学有效地治理商业贿赂。  相似文献   

7.
团体腐败是在经济体制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腐败形式,以往的腐败往往主要表现为官员个人的单独腐败。随着经济交往关系的日益复杂,使得部门、地方、“小团体”、“小集体”的利益关系凸现出来,个人腐败在提防上级检查时还需提防本部门、本单位广大群众的检举揭发,而这  相似文献   

8.
当前,腐败犯罪全球化、国际化趋势明显,腐败官员潜逃境外现象层出不穷,严重危害社会经济、政治与法制,为民众所诟病。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腐败官员外逃问题,大力开展境外追逃工作,通过引渡、非法移民遣返、劝返等措施,取得一定成效。但是,腐败官员境外追逃存在诸多障碍,因此,建议通过建立和完善党员干部家属移居海外报告和备案等制度,建立预防腐败官员外逃的长效机制,同时,灵活运用量刑、不判处死刑等承诺,进一步加强腐败官员境外追逃的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9.
"亚权力"的本质仍是公权力的异化。宗法族制是基于家庭的细胞形式,依靠血缘亲情网络联结而形成的组织形式。它是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之一,其基本原则是互助和亲亲,它在当代社会的余墨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亚权力"腐败的文化根源就在于此。在高校预防"亚权力"腐败,要充分发挥职能机关的作用,以权力制约权力 要畅通渠道发挥广大师生的作用,以权利制约权力 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以道德制约权力。  相似文献   

10.
有唐一代,官员经商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唐代官员经商的形式主要有碾铠业、掠卖奴婢、经营质库与举息放债、开设邸店和客舍以及与周边和境外民族进行商业贸易等。唐代官员经商的原因有:政府经商对官员的诱导、官员的俸禄偏低、商品经济观念对官员的冲击、官员权力缺乏有效的监督以及官场和吏治的腐败。  相似文献   

11.
陈炽在《庸书》中揭露了晚清吏治腐败与官场弊病,要求改革官员选任考核制度,提出了官员养廉与治理官场腐败的若干建议,主张精简政府机构,裁汰冗官,仿设议院,公举乡官,提高行政效率。  相似文献   

12.
"权力寻租"问题浅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政府在调控经济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权力寻租” ,权力寻租现象的存在削弱了政府对经济的积极作用。政府在配置宏观资源时因为权力寻租而无法达到最优化。抑制这一现象产生的途径除了传统道德教育以外 ,进一步扩大市场经济的作用 ,从“经济人”角度合理满足政府官员的精神和物质需求显得更为有效。市场经济比重增加使得寻租者行为空间缩小 ,而一定程度上满足政府官员的精神和物质需求 ,使得寻租者在面临权力寻租行为时有着更大的机会成本。  相似文献   

13.
论政德     
政德居职业道德之首,是为官之魂,从政之本,立国之基。政德作为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处于特殊的地位,起着特殊的能动作用。认识和掌握党政干部职业道德的具体规范,对于加强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加强党员干部修养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晚清私铸与政治腐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私铸的泛滥是与政治腐败相互影响的。私铸现象的严重,这与官钱铸局的腐败,地方政府的腐败有莫大的关联。晚清更是如此,政治上的腐败因素一直对私铸的泛滥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比如"局私"的普遍化、官铜的流失、胥吏的包庇、官查不严等等。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腐败是指国家公务人员借职务之便获取个人利益,进行钱权交易的过程。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新时期社会转型,传统的腐败逐渐演变为非传统腐败,主要表现为权钱合作,温和腐败和跨国腐败等。其高度的隐蔽性和巨大的危害性严重阻滞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稳定。该文通过对非传统腐败特点及其类型的分析,提出了在新时期下应对非传统腐败的治理途径。  相似文献   

16.
在封建社会,官吏利用手中的权力兼营他业,牟取暴利,集官僚,地主和商人于一身,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官营二业”,不仅影响了封建官府的行政效率,而且加速了官僚队伍的腐化,加剧了土地兼并的步伐,严重影响了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对于封建社会这一痼疾的危害,早在汉代有远见的思想家就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明确提出了“禁民二业”,特别是限制“官营二业”的思想和主张,他们还认识到,汉代官吏俸禄过低,是造成“禁官二业”难以实施的重要因素,提出了“寡官重禄”和“厚俸养廉”的主张,力图从制度入手,解决封建社会的官吏腐败和土地兼并问题。  相似文献   

17.
INTRODUCTIONTheprogressofmodernizationindevelopingcountriesisoftenseriouslyimpededbyacommonphenomenon corruptionamonggovernmentoffi cials.Asobservedfactsprove ,ifthegovernmentcannoteliminatecorruptionamongitsofficialsintheprocessofmodernization ,theecon…  相似文献   

18.
只有加强从中央到地方的政务管理才能巩固国家的统一、政局的稳定。为此,作为与政务、军事并列的监察制度日趋完善。而作为监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汉官吏的考课制度对于限制和制裁官吏的腐败行为,进而维护国家行政的权力基础,在一定时期内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政府权力腐败既是一个历史现象又是一个国际现象,发展中国家更是普遍受到腐败现象的严重困扰。在经济人假设基础上的委托—代理机制分析方法对政府权力腐败现象有很强的解释力。在委托—代理机制中,政府官员贪污和寻租是最典型的腐败方式。有效治理政府权力腐败,必须加强惩罚机制、完善激励机制、健全法制监督机制和优化行政权力结构配置。  相似文献   

20.
地立官员与房地产开发商之间的权力寻租所产生的腐败问题日趋显现。以安徽省阜阳副区长曹颍章强拆民房为例,展肝论述权力寻租产生的原因、危害性。整治权力寻租一要树立正确的绩效观;二要实行“拆管分离”;三要健全法律制度和完善权力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