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后革命时代,张广天的"民谣清唱史诗剧"《鲁迅先生》并未彻底告别革命,而是在"人民戏剧"、"人民美学"的指引下,以"民谣清唱"的形式和接续文革样板戏的人物塑造方式重构出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集体性鲁迅形象。这样的鲁迅形象重构方式在后革命文化语境中独树一帜,一方面张广天力图恢复一个"公共领域"里的鲁迅形象,另一方面他也希望借鲁迅形象传递其剧作的民众思想以及其对当下解构鲁迅、怀疑鲁迅的不满。  相似文献   

2.
先请看《读者》上刊登的一首“当代民谣”:因为时尚,布料少了;因为空调,汗水少了;因为应酬,亲情少了;因为宴会,食欲少了;因为竞争,悠闲少了。这首“当代民谣”中相同的词语是“因为……,……少了”,  相似文献   

3.
梁海 《考试周刊》2012,(52):109-109
"体教结合"是体育与教学两个部门的联合体,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是一种可以体现"双赢"思想的制度设计。将这两个部门的核心竞争力结合起来,能够产生良好的放大效应,从而真正实现体育的体教结合。作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针对高中体育"体教结合"模型问题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4.
乡土教材因为其教育材料真实可信,教育资源垂手可得,体验情境易于创设,而成为民族精神教育取之不尽的源泉。乡土教材中的名人轶事、风光景物、传说民谣无不闪烁着民族精神的光华,因而组织队员从家乡的人文景观中选择感兴趣的研究主题,开展少先队体  相似文献   

5.
《宜宾学院学报》2017,(10):99-105
城市主题民谣是新民谣的一大类,这类新民谣是运用一定的符号编码机制对组合轴和聚合轴进行双轴操作进而形成的符号文本。新民谣里的城市符号是符号文本发送者以漂泊之名对城市有意的编码,接受者经过主观化的解码后引起很大程度的共鸣,其背后蕴藏着现代都市青年自我缺失下逃避自由的符号消费心理。在音乐中展开自我的寻求之路,是新民谣里城市符号所拥有的魅力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民谣是民众的歌谣体口头创作,它讽刺辛辣、幽默俏皮,往往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众的某种情绪,民谣对某些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的曝光和鞭挞,是民心的体现。但是,民谣也有以点带面或玩世不恭的偏颇。因此,不能跟着它的感觉走。  相似文献   

7.
王红妍 《考试周刊》2011,(24):127-127
作者运用问卷调查法,结合沈阳体育学院竞技体校运动员实际情况,分析"体教结合"之道路在高校的发展现状,对于运动员在英语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研究,为积极探索出一条成功的"体教结合"之路提出合理化建议,培养出智能与技能全方面发展的双优型人才。  相似文献   

8.
中国自古盛产民谣、歌谣(也称顺口溜),这些民谣反映出民间百姓对当时的政治、民俗和风气变化的评价与态度。虽然民谣来自偏僻乡野,有点不登大雅之堂,而且口头表达显得粗糙肤浅,甚至有点下里巴人、俗不可耐的味道,但这种草根文学的诗性话语却十分鲜活,而且富于生命活力。民谣所继承的古典文学中的诗学韵味,既简洁精炼,又合辙押韵;既幽默风趣,又通俗易懂,值得人文学者关注和研究。首先从歌谣的历史渊源和口耳相传、美刺批判的特点入手,进而借鉴西方"口头诗学"的角度来阐释歌谣的口头传承、采集加工以及形成的语言修辞文本的特点,结合中国古代歌谣"观风知政"、美化风俗以及干预现实的特征来展开论证,从而挖掘歌谣中的"诗言志"和"文以载道"的现实批判精神,进而阐明口头歌谣文学表达的修辞风格与口头诗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流行民谣是融合了民谣与流行歌曲的某些特征而产生的一种新民谣音乐,这种"融合"在编曲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赵雷的《成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一首流行民谣,也是广大听众所熟知的一首歌曲。本文以《成都》为例,探讨流行民谣独特的编曲特点。  相似文献   

10.
我不是一个懂音乐的人,所以在这里对音乐夸夸其谈,好像是一件蛮可笑的事,但因为我喜欢校园民谣,我想对那些即将离我们远去的校园民谣写下我的感受。  相似文献   

11.
"咆哮体"是时下一种流行的网络文体,其独有的咆哮、怒吼的风格深受网民的关注,其修辞手法的运用也使得网络语言熠熠生辉。"咆哮体"包含的修辞艺术使其在语用表达上具有自己的特色。以"咆哮体"为例进行分析,考究"咆哮体"的修辞语言艺术,阐释"咆哮体"中常用辞格的种类和特点,有利于更好地研究网络语言。  相似文献   

12.
彭颖 《广西教育》2012,(19):170-171
分析"企业进班级"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特点,指出"企业进班级"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和具体展开过程。  相似文献   

13.
李萍 《中学教学参考》2011,(31):108-109
在英语课堂中,抓住课堂的前几分钟往往非常重要。因为,如果学生的注意力没有在课堂的起始阶段被吸引的话,后面的授课内容即使再精彩也容易被学生在"不经意"间错过,很难达到理想的课堂学习效果。本文旨在就如何结合学生以及所教授教材内容(外研版新标准初中英语教材)的特点,尝试多种课堂教学导入方式的问题展开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4.
蔡春 《学语文》2013,(2):33-34
阅读教学不仅是一种"告诉",而应当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以及作者之间进行反复、深层次"对话"的过程。"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对文本知识的加工、活化至关重要,因为文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情境存在一定距离,学生难以走进文本、展开对话。  相似文献   

15.
浅论民谣在当代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民谣历史悠久,发展到当代,有了它新的内容与特色。本文试从时政谣、校园谣、手机谣三大方面对当代民谣的内容加以分类,分析其各自的特点,并从成因、传播、民谣自身的魅力三方面探索当代民谣的繁荣原因。  相似文献   

16.
校园民谣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曾经在中国的大学校园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如今却离校园远去。这是社会的原因还是音乐受众的原因?谈文作者从校园民谣及其受众的特点时校园民谣的流行和失落进行了理论的阐述。  相似文献   

17.
罗刚淮 《师道》2011,(6):23-24
经常被一些学校邀请参与教师的座谈会,座谈话题也常围绕教师的专业成长展开。他们常让我谈谈专业成长的经验,因为在不少老师看来,我几乎成了看得见的"神马"——一年公开发表几十篇教育教学论文。"你是怎么做到的?"  相似文献   

18.
《伤心咖啡馆之歌》以其独特的民谣风格在美国南方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它浓郁的孤独感和沉闷感是其文本的一大特色,而以往的评论大多集中在其“精神隔绝“方面,很少关注到文本本身的民谣风格和沉闷的话语叙述。本文作者对“精神隔绝“提出质疑,并对文本的民谣体结构及其文化意义提出粗浅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民谣,反映一个时代的民声,同时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的某些特点,我们不妨从当今社会流行的民谣中,体味一下老百姓对腐败现象的深恶痛绝。  相似文献   

20.
正彻认为幽玄作为一种歌体,不同于"余请体",也不是表现崇高美的"物强体",而是类似于"物哀体"。其"幽玄"论的美学属性,以"物哀"为根基,但它所展现的不是歌人对人生无常的即景式感慨,而大多融入了"本歌取"式的创作技巧,显示出女性的、梦幻的特点。未脱离人世的妖艳梦幻般现实,不仅构成正彻幽玄论的充分条件,而且是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