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2.
我喜欢阅读名人的传记文字,但必须是从生活与生存的角度入手成文的,而&;lt;孤独之旅&;gt;正好就是这样一本书.作者努力写活的是一个人,一个努力生活在别处的人.这个人是植物学家、人类学家约瑟夫&;#183;洛克.……  相似文献   

3.
<正>在《学问与生命》一书中,史飞翔基于自己对于文化的理解,以传统人文精神为主线,重新对于人类的生存环境进行解构、分析。长时间的阅读和深入思考,让他以研究者的学术眼光在文字中贯穿文化意识,并不时地融合思想史、学术史、西方经典、教育学等学科在其中以支撑,已逐渐走上了文化散文写作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4.
正2006年11月,在美国上映了一部由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投资拍摄的轻喜剧电影《美好的一年》。影片故事情节源于导演雷德利·斯科特向英国著名作家彼得·梅尔定制的小说《美好的一年》。2003年,彼得·梅尔在雷德利·斯科特的鼓励下,历时9个月完成了该部小说。雷德利·斯科特之所以向彼得·梅尔定制这样的小说,据斯科特讲,他第一次去法国的普罗旺斯,就被那里的迷人风光所吸引。漫山遍野的薰  相似文献   

5.
郭预衡先生的《中国散史》,仅就体例而言,以时代为经,以作家为纬,似乎与传统的学史并无二致。但细味其形式与底蕴,其体例神似司马迁《史记》,其笔法深得鲁迅韵致。通观全书,尤能见出先生的学养、识见和功力。兹以先生所叙清初学变迁而论列之。  相似文献   

6.
苏金鸿 《大理文化》2013,(6):109-111
对于山地,我甚至有些陌生,至少不会比好友刘绍良对山地有更切身的体会,他新出版的散文集《山地的事》就我的创作领域而言是无法与他相比的.他对山地独特的视角和感受,诚挚和真爱,是个性化的.他用他的那支笔写下的华章佳句所传达给我的"山地的事",在我的心灵世界里打开了一扇独特而新奇的窗,让我看到和读到了刘绍良内心世界里令他朝思暮想、相偎相依和无怨无悔的那块山地里的许多人和事.尽管这些人和事有时不值一提或微不足道,但细细一想必定有着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槐山 《华夏文化》2009,(4):61-62
也许,不少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在人文诸学科之中,怕是没有比哲学更具另类面孔了:抽象,晦涩,玄奥,枯燥,诡谲,机巧……好像它无所不能,又好像百无一用;好像它什么都是,又好像异于万类。因此,就哲学本身而言,它不仅要常常面对来自外部的诘问,而且还得时常承受从内部宣告其“死亡”或“终结”的尴尬。也许,  相似文献   

8.
正19世纪初叶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首诗叫《轻柔的湛蓝》:"如果生活是全然的劳累,那么人将仰望而问,我们仍然愿意存在吗?是的,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在此大地上。"德国的哲学家海德格尔把这首诗加以提炼成一个存在主义命题,在道德贫乏、诗意缺乏、人被异化的时代环境中,对人性进行深层的赞美与思索,"诗意地栖居"来反抗现代性技术的威胁,来找到诗意的存在与实现自我的存在,在诗意  相似文献   

9.
正近日,青年作家北雁的长篇纪实散文《环湖一周》先后在《大理文化》2018年第10期、2019年第5期"开篇作品"栏目重磅推出,同时有部分章节先后在《核桃源》《祥云文化》《洱源文化》等州内报刊刊发,《大理时讯》更是从今年3月份起对全文进行了连  相似文献   

10.
<走进视野>(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是大理白族作家张乃光的散文新著.使我产生阅读兴趣的就是这本书的书名,它叫我想起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想张乃光一定是想让更多的生活素材走进他的创作视野,在比较、体验、感悟中,创作出有真实内容的散文作品.待我一篇篇读下去,便印证了我的这种猜想.  相似文献   

11.
盛夏8月,一个由化部外联局主办,国家图书馆承办的以《汉字——从甲骨到计算机》为名的巡回预展在北京的中国现代学馆开展。化部孟晓驷副部长;外联局丁伟局长、李新副局长等参观了预展。该展将于今年10月赴埃及“中国化中心”,作为该“中心”落成开幕式的内容之一,进行展示。之后将陆续在法国、马耳他和韩国等“中国化中心”巡回展出。  相似文献   

12.
鸽子 《大理文化》2010,(7):59-61
到滇西大理永平出差,很高兴认识当地作家叶华荫,自此后,我又多了个文朋诗友。华荫命运多舛、经历坎坷:3岁失母,已是可怜。此后竟成弃儿,幸被一户朴实好心人收留。16岁辍学,17岁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字起源非常悠久,是全世界文字中最古老最富有特色、也是生命力最为强盛的文字。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圣人或神人造字的传说曾是中国古代人们对文字起源的唯一看法。圣人或神人造字说在世界范围内也广泛存在,世界上有文字的民族大多有圣人或神人造字的传说。中国有仓颉造字和  相似文献   

14.
李零 《中国文化》2006,1(2):28-31
(一)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知己者,過則勿憚改。”(《學而》第8章)“重”是老成持重的重,北京話說,端着點。人不端着點,就“不威”,看上去,沒有威風凜凜的那麼股勁兒。這和學習有啥關係?我想,孔子說的“學”,不光是讀書,更重要的,還是修行習禮學道德。修行習禮學道德,目標之一,就是有君子風度,如果沒有君子風度,莊重不足,輕浮有餘,當然說明,他沒學到家,“學”自然“不固”。  相似文献   

15.
我和张承源都是扎根于云南的外来作家,且都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因时代的原因而远来云南的.人生一个花甲,我们的青春和大半生都是在云南度过的.  相似文献   

16.
友谊地久天长——读《夏洛的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越来越愿意阅读简单淳朴却直达人心的故事。夏洛“这只普普通通的灰色蜘蛛”帮助“落脚猪”威尔伯摆脱噩运的故事《嗄洛的网》【美】E·B·怀特著),问世50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充分感受到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叙事艺术的魅力。  相似文献   

17.
凌越 《世界文化》2015,(2):48-50
<正>埃利·威塞尔(Elie Wiesel),20世纪下半叶德国重要的思想家与和平活动家,1986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1928年出生在克尔巴阡山区的一个名叫锡格盖特(Sighet)的犹太人聚集区。他的写作主题是关于大屠杀的记忆。威塞尔因为通过写作"把个人的关注化为对一切暴力、仇恨和压迫的普遍谴责"而荣获和平奖。在阴沉沉的冬天看威塞尔有关集中营的回忆录《夜》再合适不过,虽然窗外并没有书中那瘆人的纷飞大雪,但已经可以让人感受到那些在大雪中、在纳粹的皮鞭下几乎裸身前行的犹太人所遭受的折磨  相似文献   

18.
焦艳花 《世界文化》2010,(1):36-37,39
<正>《橡皮》是罗伯·格里耶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新小说的典范之作。《橡皮》情节设置上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与俄狄浦斯悲剧的迭合;情节的重复与陡转;时空的集中与凌乱。恰恰是情节设置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读者的阅读困境。  相似文献   

19.
茶,本就是一种饮品;但茶的文化远非一个“饮”字了得。这就像破五的饺子、正月的元宵、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不只是吃,里面涵盖了许多念想。念想越深厚,其物本身的价值便随之升华。于是,又引发更多耐人寻味的思考,使物更有滋味,更有嚼头,这就是文化创意的魅力吧。  相似文献   

20.
贾庆军 《世界文化》2008,(12):30-31
美国电视剧《越狱》正以其独特的魅力风靡全球。在我们沉迷于其变化莫测的情节、精彩迭出的故事中时,不知是否会注意到,《越狱》已不仅仅是一部警察与罪犯、国家与公司之间的智斗与追逐,它同时向我们展示了美国人的生活状态,尽管是一种极端的展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