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觉醒》是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代表作,女主人公艾德娜不满足于无聊乏味的家庭生活,希望摆脱社会强加在妇女身上的种种枷锁,从最初的压抑和困惑走向最终的觉醒和反抗.艾德娜的觉醒过程经历了性意识觉醒、爱情观觉醒、人生观觉醒和彻底觉醒四个阶段,艾德娜痛苦的心路历程和觉醒过程,是女性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完整体现.  相似文献   

2.
《觉醒》是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代表作,女主人公艾德娜不满足于无聊乏味的家庭生活,希望摆脱社会强加在妇女身上的种种枷锁,从最初的压抑和困惑走向最终的觉醒和反抗。艾德娜的觉醒过程经历了性意识觉醒、爱情观觉醒、人生观觉醒和彻底觉醒四个阶段,艾德娜痛苦的心路历程和觉醒过程,是女性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完整体现。  相似文献   

3.
《觉醒》是凯特·肖班的经典之作。本文通过对文本的具体分析,探索女主人公艾德娜选择自杀的必然性。艾德娜自我意识的觉醒是一段孤独的历程,在男权社会中,艾德娜追求自我的行动得不到女性同胞的支持和援助,更得不到男性的理解和认同,因此她注定追求不到真爱。爱情自主选择上的挫败是艾德娜在追求自我的过程中遭受的一次毁灭性打击,直接导致艾德娜选择自杀。从这个意义上说,艾德娜之死最终是男权社会造成的,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艾德娜是男权社会中的受害者、替罪羊。  相似文献   

4.
文章主要运用评价理论中的态度子系统,将级差系统贯穿其中,分析了小说<觉醒>中的女主人公艾德娜的情欲觉醒过程;运用情感系统分析了艾德娜觉醒前后的爱情观;用判断系统分析了伴随艾德娜觉醒的深深的孤独感;用鉴赏系统分析了艾德娜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5.
《觉醒》描写了主人公艾德娜从一个丧失主体意识的传统家庭妇女成长为具有强烈女性主体意识的新女性的过程。这里具体分析了艾德娜女性主体意识觉醒的原因和其后为追求独立与自由所做出的努力和抗争;指出艾德娜最后的自杀并不是向命运屈服,而是叛逆的另一种形式,是对男权社会的无言的反抗,是对刚刚苏醒的主体意识的捍卫。  相似文献   

6.
《觉醒》是19世纪美国著名女性作家凯特.肖邦的代表作。小说出版时遭到了各种抨击,直到女权运动兴起后才得到广泛的关注,现当代的批评家也从各个角度对小说进行分析。文章从审美的角度,运用博克和康德的崇高理论,分析《觉醒》结局中引起崇高感的两种力量,即艾德娜对父权社会的绝望和无意识对母亲的渴望。  相似文献   

7.
凯特.肖班的《觉醒》描绘了女主人公埃德娜女性主体孕育、苏醒和成长的过程,探讨了身处父权社会压制下的女性生存的基本问题。由于身受婚姻、母性的重重束缚,她无法彻底斩断与父权社会的联系而绝望地放弃对自由的追求。埃德娜觉醒的不彻底性是造成其悲剧结局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8.
杨波 《考试周刊》2014,(52):20-20
《觉醒》主人公艾德娜生活在美国十九世纪维多利亚男权社会,为了确保霸权地位,统治集团通过以宗教、婚姻等为载体的思想意识形态潜移默化地向女性渗透,宣教"男尊女卑"和"贤妻良母"等标准,询唤女性自觉遵守其规定的"女性身份"。"大岛"之旅唤醒了生活安逸但时常感到孤独,压抑的中产阶级女性艾德娜的女性意识,使她踏上了反抗男权思想统治的道路。本文分析了艾德娜在觉醒过程中尝试的三种女性身份,揭示了她挑战男权统治必将付出生命代价。  相似文献   

9.
《觉醒》和《安娜.卡列尼娜》的女主角艾德娜和安娜的悲剧成因有不少异同之处。分析比较了她俩对爱情和婚姻生活的心态和行为,以探讨她们悲剧成因的异同点。对她们的比教给现代女性以较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大海和水的意向频频出现在小说《觉醒》中,本文结合原型理论,探讨大海和水这一集体无意识对女主人公艾德娜觉醒的寓意。大海的拥抱和抚慰让艾德娜发现了自我,使她经历了从无知到顿悟到重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论苔丝悲剧之根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不同的视角剖析了苔丝悲剧的根源。从哈代的哲学观来看 ,苔丝悲惨的一生首先是神造成的。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 ,苔丝的悲剧是社会的产物。同时苔丝的男人和女人的悲剧。因此 ,妇女的解放必须以妇女整体意识的觉醒和整个社会意识觉醒为前提。  相似文献   

12.
刘琳  魏华  苟凝霞 《考试周刊》2011,(82):37-38
《觉醒》是美国女权主义文学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人们普遍认为女主人公艾德娜是十九世纪女性追求独立、追求自我的典范。本文从小说文本出发,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着重探讨了小说女主人公的觉醒之路。虽然意识到要做自己的主人,艾德娜仍然无法在当时的环境下实现自我,最终只能以回归自然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反抗。  相似文献   

13.
《觉醒》是美国著名女性作家凯特·肖邦的代表作。小说在讲述女主人公艾德娜追求真正自我和自由独立,逐步走向觉醒的故事的同时,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文章从当时的社会文化角度出发,分析了小说中的三位女性人物形象——阿黛儿、芮芝和艾德娜及其各自不同的命运。三位女性人物均是当时特定社会文化的产物.而三者各自不同的命运均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女性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自由。而肖邦也借由这部小说展现了当时社会文化不合理的方面,并提出了对未来世界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把《孔雀东南飞》这一中国诗歌史上杰出的叙事长诗和悲剧故事置于汉末魏晋“人的觉醒”这样一个广泛而深刻的时代命题下加以考察, 先从人格觉醒、情感觉醒和反抗意识觉醒等三个方面阐述了悲剧主人侔“生命觉醒”;又进一步从生命哲学本体论的角度,分析其悲剧感受到死亡体验的心理过程和特点,试图在社会认识意义的基础上丰富对这首千古悲剧的美学内涵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把《孔雀东南飞》这一中国诗歌史上杰出的叙事长诗和悲剧故事置于汉末魏晋“人的觉醒”这样一个广泛而深刻的时代命题下加以考察,先从人格觉醒、情感觉醒和反抗意识觉醒等三个方面阐述了悲剧主人公的“生命觉醒”;又进一步从生命哲学本体论的角度,分析其悲剧感受和死亡体验的心理过程和特点,试图在社会认识意义的基础上丰富对这首千古悲歌的美学内涵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徐志摩的心理经过了从孤独意识→悲剧意识→死亡意识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单纯信仰与现实之间的冲突是推动他的心理发展的主要动力,随着冲突越尖锐,诗人从乐观心理发展为执着追求的悲剧心理,再到迷惘、颓废、彻底绝望的死亡心理,成为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7.
美国著名女作家凯特·肖邦(Kate Chopin 1850—1904)的小说《觉醒》(1899)被誉为女性主义小说的经典之作。《觉醒》的结尾部分,女主人公艾德娜以投身大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艾德娜自杀的意义和价值在文学评论界一直充满着争议。有的批评家认为这是一种对命运消极的妥协,有的认为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抗争。无论对小说的结局有着怎样不同的诠释,  相似文献   

18.
《觉醒》中的埃德纳在身边朋友的影响下,走上了觉醒之路。她追求自我的行动不仅不被当时的男权社会允许,甚至得不到理解。然而最后埃德纳的死亡,并不是绝望的结果,而是对大海呼唤的回应。大海既象征死亡也象征新生,回归大海使她得到另一种层次上的新生。  相似文献   

19.
"二战"的爆发使全世界的人直接面对着死亡的恐惧,对现实世界充满怀疑,对社会现实感到绝望,自我如何选择成为是否酿成人生悲剧的关键.本文从两个方面:人与社会的悲剧冲突、人与自我的悲剧冲突,通过贝克特的荒诞戏剧<等待戈多>揭示现代人的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20.
凯特·肖邦在小说《觉醒》中描述了不少钢琴演奏的场景,借用了不同风格的钢琴曲,并刻画了女主角艾德娜对所听音乐的不同反应。借此,肖邦展现了小说中各个演奏者不同的个性特征、揭示了聆听者艾德娜内心的想法和觉醒历程,并推动故事的发展,暗示了人物的命运。总之,钢琴曲在人物塑造和阐释主题两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帮助作家谱写了一首女性争取自由的挽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