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家都熟悉“南郭吹竽”的寓言.这则寓言能给人什么启发呢?人们往往把注意力放在干部政策和用人方面,提出不要当“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也提醒用人者不要当齐宣王,让南郭式的干部混饭吃.这当然是对的.不过我认为,这则寓言对我们教师也有启发,教师也不能做齐宣王.  相似文献   

2.
作文范围一事一议作文要求能提出论点,列举论据参考题目一、从下面列出的问题中,选做一题。 1、课外阅读是否影响学习 2、怎样正确对待分数 3、学生要不要做家务劳动二、下面是一则寓言,读了以后,以《“滥竽充数”的启示》为题,写一篇议论文。齐宣王叫人给他吹竽,每次总是叫三百人一齐吹。这时有个南郭先生,去见宣王,请求参加这个吹竽队。宣王很高兴,给他的待遇同那几百个人一样。宣王死后,(?)王登位。他喜欢听独奏,叫那些吹竽的人,一个个地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原来不会吹竽,这时只得偷偷的逃掉了。训练提要一、弄清什么是一事一议。同学们常常会遇到一件事情或一个问题,产生感想或意见,把这件事或这个问题以及自己对这件事或这个问题的看法告诉别人,用文字把这些内容写下来,就是一事一议。  相似文献   

3.
“滥竽充数”这个成语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大意是说:齐宣王爱听吹竽,每次由 300人组成的乐队一齐吹奏。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混在里面凑数,照样得到赏赐。宣王死后,泯王继位,要每个人单独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就逃跑了。后人就用这个成语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每次重温这一故事,总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感觉:想到几千年来,“南郭先生”一直在人前难以抬头,恐怕今后也将成为永恒的笑柄且永无出头之日,就替他感到可悲。禁不住想问一句:谁造就了“南郭先生” ?当然是齐宣王 !…  相似文献   

4.
教学《寓言三则》(八册),应紧密结合该组重点训练项目,指导学生“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寓言的含义。教学《滥竽充数》时,应指导学生思考并回答课后提出的问题:“同是一个南郭先生,为什么齐宣王在位时,他可以得到很高的待遇,到齐湣王时只好偷偷地逃  相似文献   

5.
南郭先生赞     
南郭先生为齐宣王吹竽,滥竿充数。可后来,遇到齐 王的嗜好与齐宣王不同,先生只好“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南郭先生最大的缺点是不学无术,不求进取,他为此出了洋相,丢了饭碗,被后人当作笑料而不齿。 而我倒觉得,南郭先生有不少值得赞许的地方。首先,南郭先生能正确对待自己,有“自知之明”,他听说齐 王“好一一听之”,深知自己业务素质差,工作不称职,无需上司做深入细致地思想工作,便非常明智地悄悄离开了。既没有把资格一摆,要求照顾,而是主动告退。也没有因“铁饭碗”被砸,牢骚满腹,这不是难能可贵吗? 其次,南郭先生还比较讲原则,对“关系学”可谓  相似文献   

6.
余文森教授在谈论有效教学时,常提到他听初中寓言故事《滥竽充数》一课的教学经历。当课堂教学结束,临近下课时,教师问学生如何看待南郭先生。学生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南郭先生是个虚伪的人,不学无术、装腔作势、弄虚作假,可恶!有的说南郭先生是个高明的人,察言观色、善于伪装,在齐宣王的眼皮底下竟然隐藏了很长时间……最后.一位小男生怯生生地站起来,冒出一句话让所有听课老师大为吃惊,他说:“老师,要是大家都肯帮南郭先生一把,他就不会滥竽充数了。”当时,这个班的班主任也在场,告诉大家,这个学生就是班上的“南郭先生”,考试成绩总是最差,不能为班级荣誉出力,还拉班级的平均分。  相似文献   

7.
<正>余文森教授在谈论有效教学时,常提到他听初中寓言故事《滥竽充数》一课的教学经历。当课堂教学结束,临近下课时,教师问学生如何看待南郭先生。学生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南郭先生是个虚伪的人,不学无术、装腔作势、弄虚作假,可恶!有的说南郭先生是个高明的人,察言观色、善于伪装,在齐宣王的眼皮底下竟然隐藏了很长时间……最后,一位小男生怯生生地站起来,冒出一句话让所有听课老师大为吃惊,他说:"老师,要是大家都肯帮南郭先生  相似文献   

8.
南郭先生的故事是妇孺皆知的,然而南郭先生的教训并不是人人都已接受了的。南郭处士起初所以能够混下去,是因为他能在齐宣王规定的三百人集体合奏中滥竽充数。俟到宣王死,缗王继位,这位新主喜欢听独奏时,他只好逃之夭夭了。  相似文献   

9.
“滥竽充数”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们往往以南郭先生的劣绩来讽喻那些无真才实学,却混在行家队伍中欺世盗名的人。然而不通竽技的南郭先生何以能瞒天过海得以充数,还受到赏赐呢?实际上,这与齐宣王的爱听众人之乐,只注重场面的热闹、恢宏有极大的关系。“精明”的南郭先生正是利用了齐宣王的这一癖好,使三百人的吹竽队伍成了极好的“保护伞”,才竭尽装腔作势之能事,一度风头出尽。  相似文献   

10.
余文森教授曾经听一位教师上《滥竽充数》这一课,课快要结束了,教师按照惯例说,读了这则寓言,大家从中明白了什么?学生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的学生批评南郭先生不学无术;有的学生说,我们不要不懂装懂;有的学生说,没有真正的本领是无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  相似文献   

11.
古代文集中记载着一些各具特色的“先生”,后人常用“××先生”来泛指与此相类似的人。例如: 南郭先生。事见《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悦)之,禀食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后以“南郭先生”借指无其才而居其位的人。也有以“南郭先生”泛指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 乌有先生。典出汉朝司马相如《子虚赋》。司马相如在《子虚赋》中虚构了子虚、乌有先生、亡是公三人互相问答的情节。“乌有先生者,乌有此事也。”“乌有”即“无有”。后把不真实或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12.
“滥竽充数”这个故事家喻户晓。人们往往以南郭先生的劣迹来讽喻那些无真才实学、却混在行家队伍中欺世盗名的人。然而不通竽技的南郭先生何以能瞒天过海得以“充数”,还受到赏赐的呢?实际上,这与齐宣王喜欢听众人合乐,只注重场面的恢  相似文献   

13.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释题1 同学们一定很喜欢寓言吧!说说你学过哪些寓言故事?2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寓言。板书 :滥竽充数3 查字典理解“滥”、“竽”的意思。注意写法及读音。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1 自由读课文。要求 :读正确 ,做到不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不读破句子。2 范读课文(放录音) ,要求认真听 ,然后再练习读一读。3 默读 ,思考 :这则寓言主要讲了件什么事?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4 学生质疑 ,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引导筛选确定 :(1)南郭先生是怎样混在乐队里吹竽的?(2)后来 ,他为什么偷偷地逃走…  相似文献   

14.
命题者的话     
有这样一则寓言 ,让我们来读一下 :从前有一个人 ,他很不喜欢他的邻居 ,为什么 ?也许他的邻居曾经得罪过他吧。有一天这个人的牛不见了 ,他越看他邻居越像是偷他牛的人。又过了几天 ,他的牛居然又回来了。于是他再看他的邻居 ,样子好像又不像是会偷牛的人了。读过这则寓言 ,我们一定会想到很多很多 ,或者想到寓言中丰富而深刻的哲理 ,或者想到我们自己曾经历过的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 ,或者想到其他什么。我们想根据这则寓言拟出三个作文题。第一题 :发挥艺术想象 ,进行合理虚构 ,以《邻居和牛》为题写一篇 1 0 0 0字左右的小小说。第二题…  相似文献   

15.
《同学少年》2013,(5):53
形容一个人有些呆头呆脑、痴傻发愣的样子,人们往往会用"呆若木鸡"这个贬义词。然而,"呆若木鸡"最初的含义和现在的用法没有丝毫关系,反倒是一个褒义词。"呆若木鸡"出自《庄子.达生篇》,原本是个寓言。故事讲周宣王爱好斗鸡,一个叫纪子的人专门为他训练斗鸡。过了十天,周宣王问纪子是否训练好  相似文献   

16.
南郭先生走了。虽然仓皇逃遁,狼狈之极,最后落得个贻笑大方的下场,但想当初那场“滥竽充数”的闹剧是何等“辉煌”。究其缘由,或以为南郭先生欺世盗名,或以为宣王昏庸不明,笔者以为,倘离开了那299位与南郭合奏的乐师,这剧怕也是演不“完美”的。何以见得呢?南郭充数混日已非一日,瞒得过宣王尚属容易,若要蒙骗那299位行家里手是万万不可能的。无非心照不宣,苟且相安罢了。何以至此呢?“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明哲保身,但求无过。”这种自私的  相似文献   

17.
张星 《语文知识》2001,(12):14-15
古代文集中记载着一些各具特色的“先生”,后人常用“××先生”来泛指与此相类似的人。例如:南郭先生。事见《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悦)之,禀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听之,处士  相似文献   

18.
【教学设想】上学期同学们学习了《赫尔墨斯和雕像者》与《蚊子和狮子》等几篇寓言。应该说这几篇寓言的寓意较好理解 ,何况有的作者还明确地加以说明。但这并不意味着寓言就像一池清水 ,可以一眼望到底。其实 ,好的寓言总是让人咀嚼不尽的。《摆渡》是一则短小精悍的现代寓言 ,其寓意具有现实性和多义性。对于这样的文章 ,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深入理解作者对社会、人生、文学的概括和思考。为了实现这一任务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对这则寓言进行分析 ,给学生指引一条深入理解的途径。【教法探讨】一、情节讨论法这一…  相似文献   

19.
【教学设想】上学期同学们学习了《赫尔墨斯和雕像者》与《蚊子和狮子》等几篇寓言。应该说这几篇寓言的寓意较好理解,何况有的作者还明确地加以说明。但这并不意味着寓言就像一池清水,可以一眼望到底。其实,好的寓言总是让人咀嚼不尽的。《摆渡》是一则短小精悍的现代寓言,其寓意具有现实性和多义性。对于这样的文章,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深入理解作者对社会、人生、文学的概括和思考。为了实现这一任务,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对这则寓言进行分析,给学生指引一条深入理解的途径。【教法探讨】一、情节讨论法这一方法立足…  相似文献   

20.
滥竽充数     
齐宣王喜欢听乐师们吹竽(一种中国古代乐器的名称,很像现在的笙)。他总是要三百个乐师一起吹竽。南郭先生(处士:没有官职的普通知识分子)请求为国王吹奏,国王高兴地答应了。并且他的年俸禄和其他乐师一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