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题辞》《野草·题辞》作于1927年4月26日,发表于《语丝》周刊第138期(1927年7月2日)。这一篇其实也可以当作“野草之二十四”来读:它本身也是一首文采斐然、意境深远的散文诗。作《一觉》后四个多月,鲁迅离开北京,南下厦门、广州,环境和思想都发生  相似文献   

2.
《石青嫂子》是艾芜的优秀短篇小说,发表在1947年9月的《文艺春秋》第五卷第三期上,1948年收入小说集《烟雾》,1953年编进《艾芜短篇小说集》。 小说的背景是抗战胜利后国统区农村社会的现实。当时,“在中国人民面前摆着两条路,光明的路和黑暗的路,有两种中国之命运,光明的中国之命运和黑暗的中国之命运”(毛泽东《两个中国之命运》)。苦难的中国人民多么希望享有和平民主,多么盼望从此能够安居  相似文献   

3.
《呐喊》、《彷徨》发表以后,以其丰富多姿和深刻精湛倾到无数专家、学者和读者。在此,我就想《呐喊》、《彷徨》在叙事方面使我感到的奇异,说几句既不周详又不深刻的话,因此只能勉强称之曰“简论”。 误导与空白,意义栖于阅读 文本不是一个意义的自在物,它的产生依赖于接受活动。理解和阐释都是一个背景与另一个背景的交流和对话,最高层次的意义产生于这一对话之中,意义栖于阅读。 鲁迅在《呐喊》自序里提到了写小说的目的是“改变他们的精神”,且以此作为人生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社会科学》1981年第五期发表了《蒙古族源之新探》.作者写道: 《历史研究》1981年第三期发表了《柔然源于杂胡考》的文章,……他(指柔然)的族源,是蒙古,不是什么“杂胡”。……“源于杂胡”大有骂街之嫌,木骨闾有知,自会找著者理论。  相似文献   

5.
《药》写于“五四”运动前十天,当时,“民主”“科学”的呼声响彻云霄,改革、开放的飓风席卷神州大地.《药》发表于1919年5月第六卷第五号《新青年》上,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激动了青年读者的心.由于《药》的主旨深远,寓于巧妙的艺术描写之中,也由于评论家的认识不同,七十余年来,众说纷纭.或曰是“劳而无功”的“失败”之作;或日是写“鲁迅对于世间的恐怖”;  相似文献   

6.
【胡坚简介】  胡坚 ,1983年 11月出生于湖北武汉。毕业于武汉市第十四中学。曾获武汉市“楚才杯”作文竞赛一等奖 1次 ,三等奖 3次。作品《宠儿》发表于《萌芽》2 0 0 2年第 1期 ,在新浪网作家专栏上开有《文嚎专栏》 ,在《东方》《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等著名报刊发表过文章。小说《愤青时代》(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 ,由《乱世岳飞》《RPG杨家将》《宠儿》3个中篇组成 ,被称为“中国少年人第一部智性之作”。【选文】  当时住在东京的人主要是一些学院派的居民。他们是一群宽袍大袖的中规中矩的君子 ,靠严格模仿老祖宗的言行过…  相似文献   

7.
《封锁》是张爱玲小说集《传奇》中的一篇,1943年11月发表于《天地》杂志。在这篇小说里,正史被消解成了一道背景:传统的“真”与“伪”的二元对立的价值体系被颠覆;全篇弥漫着一种张爱玲特有的悲凉氛围。  相似文献   

8.
《文心雕龙》的《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是全书的“枢纽”,即总论部分,而《原道》则是枢纽之枢纽。《原道》之“原”,意为本原,“道”指“自然之道”。“原道”即包括一切文章作品的文学本原于“自然之道”。刘勰讲“自然之道”的“自然”,意为本然、天然、自然而然而非自然界或自然科学之自然。“自然之道”即本然、天然、自然而然的道理或规律。刘勰讲文原于自然之道的理论,对新闻也颇有启示,细细想来,新闻又何尝不本原于自然之道,其产生何尝又不符合自然而然的道理或规律?一《原道》开头就讲:“文之为德也…  相似文献   

9.
刘海焱老师的《<我的战友邱少云>指瑕》(发表于《小教》2002年第4期)一文中认为“突然袭击”和“敌人全部被我们消灭了”都有语病,笔者不敢苟同。查《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和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1981年),在词条“突然”的后边都把  相似文献   

10.
徐渭《涉江赋》中的“真我”是具有《楞严经》“妙明元心”学理背景的“含裹十方”之“我”,是纾解科场失意心理之作,不应视为其文艺思想的典型形态。与李贽“童心说”、袁宏道“性灵说”黜伪求真的取向相同,主体内涵有别。徐渭《翠乡梦》对原红莲故事进行了重构,成为《楞严经》序分的艺术再现。集诸艺于一身的徐渭对《楞严经》独有的“都摄六根”的“根大”思想必有会心之解,对其进入诸觉浑成为一的创作状态多有启示。徐渭本于《楞严经》的六根互用不是一般的通感修辞,而是浸润于《楞严经》佛理而形成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审美体验。徐渭卓越的诗画成就与其独有的诸识与精神气韵浑成一体的审美境界有关。  相似文献   

11.
《白孔雀》是劳伦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他在诺丁汉大学师范学院求学时的试笔之作,按他自己的话来说,那是从“不成熟的小玩艺”里弄出来的,从“1906年写到1909年”,最后完稿于1910年,小说的大部分都写过五六遍,不过是断断续续写的,也没把它“当作一项任务或神圣的工作来干”。尽管如此,作为开创劳伦斯文学生涯的奠基之作,《白孔雀》诚如许多文学大家的第一部作品一样不容忽视,无论从哪方面讲都有深入研究的必要,并不完全是“既无经验又平常”的稚嫩之作。事实上,他的创作思想和艺术特征在《白孔雀》中都有了基本体现。《白  相似文献   

12.
构成我国新时期散文创作阵容、散文精品风景线的,除了专业的有名的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外,实在还可提到一大批业余的无名的作者以及他们默默创作并发表的出色的作品。如张新果发表在1988年第10期《散文》上的《红喜字》,如刘奇林发表在1991年第3期《散文百家》上的《半壁平安》等等。这些作品都在千字左右,体现了中国古典散文精短深至的传统特点,而手法之新,品位之高,也都是有着独特的美学追求的。 我们把《红喜字》和《半壁平安》拿来一起分析,发现巧的是两篇散文在选材上都写了“字”,都停留于对一种“字”的美的洞察上。门子上贴的字,墙壁上被抠出的字,这在我们见了一千遍、因而也忽略了一千遍。两篇散文恰是在这些俗常的地方,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角落里创造了神奇,由此想来,散文的魅力也确是在于这种能触及普通走入普通深入普通的平常景与平常心。  相似文献   

13.
《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都是脍炙人口的古代抒情散文,两文都以“文情并茂”的特色著称于世。《岳阳楼记》倾吐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醉翁亭记》抒发了“与民同乐”的思想。这两种政治境界都是积极向上的。比较研读,又同中有异,确有“异曲同工”之妙。[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拙《比较学学科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出版后.有相识不相识陆续发表了七八篇评论,认同与赞扬有之,商榷与批评有之,对此我都表示感谢。但对于后,除了感谢之外还要回应,所谓“真理不辩不明”,学术往往是在讨论和争鸣中推进的。近来读到华东师范大学中系张弘先生发表在《中国比较学》2004年第l期上的章,题为《也谈比较学学科理论的创  相似文献   

15.
西汉贾谊的《过秦论》和苏洵的《六国论》,堪称“史论双壁”,虽相隔千载,却有“异曲同工”之妙:两文写作背景相似,都写于封建统治潜伏着严重危机的关头。  相似文献   

16.
看《萌芽》     
2004年《萌芽》第5期依然实践着改版后的经营策略:让《萌芽》小说当下化、产业化。争取读者、追踪市场,是《萌芽》近来被一些读者诟病之所在。不过,《萌芽》主编赵长天没有背对这些批评:“说到‘商业炒作’,出版本来就是商业行为。只要讲职业道德,不要恶意炒作,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事实上,《萌芽》确实因此吸引了青少年读者的目光。于是,一股特异的忧伤,在第5期的小说中溢出。继郭敬明将忧伤的主题发扬光大之后,“80后”纷纷沉湎于忧伤之中而难以自拔。但是,对于“80后”而言,忧伤不再是古典形态的没有繁星的童年旷野,也不仅仅是现代形态的没有依托的虚妄天空。忧伤映现着他们的自恋倾向,成为后现代背景下消解一切、遗忘一切的无  相似文献   

17.
中等专业学校各类专业通用语文教材(1994年版)第一册认为《师说》的中心论点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我觉得这个观点值得商榷。“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讲的是择师的标准,但从作者写作《师说》的背景、目的和全文内容看,作者主要论述的是“为学必须从师”的观点,提倡的是“尊师重道”的风尚。首先从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和目的来看,这是一篇抨击时弊的文章。当时一些仕禄之家的子弟,可以世袭为官,他们自己不从师学习,还反对别人  相似文献   

18.
《药》这篇小说里包含着鲁迅当时思想上的种种矛盾。不从这个角度去分析,许多问题就讲不清楚。 既怀疑启蒙又只得启蒙 《药》发表于李大钊负责编辑的《新青年》杂志六卷五号(“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出版日期署1919年5月,实际上于当年9月出版),同期还发表了鲁迅的几篇随感录:《“来了”》、《现在的屠杀者》、《人心很古》和《“圣武”》。《药》的本意,似乎就  相似文献   

19.
经常阅读语文教学杂志是我多年的习惯,重点读那些耐读的栏目,也是我多年的习惯。如《中学语文教学》的“教学理论与实践”,《语文学习》的“争鸣篇”,《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的“语文教育研究”,《中学语文》的“阅读广场”等,都是我每期必读的栏目。而《语文教学与研究》(华中师大)的“名家论坛”和“文化博览”更是令我情有独钟。 这两个栏目是《语文教学与研究》的重头戏。自1995年第1期至1996年第12期,计发表大块文章48篇(1995年的“理论广场”栏与1996年的“文化博览”相类),作者都是当代,特别是新时期在各个领域有较大影响的文化人。他们中,有著名作家曾卓、茹志  相似文献   

20.
《关于译莎及其它》是《追思英年早逝的朱生豪》一文的第三部分。第一部分“关于‘小言’的创作”和第二部分“关于《中美日报》”,刊于《文汇读书周报》1999年2月6日第9版,这第三部分未发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