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自秦汉以来的2000年,古代中国始终处于周期性循环的怪圈中。朝代更迭,周期循环,始终未能跳出这一怪圈。原因何在?将军事力量的政治性作为立意基点,在对古代中国的王朝更迭以及相关时期的考察基础上,提出若干理论假说,找到一个解释王朝更迭的理论视角。由此出发,探讨朝代更迭的深层原因、军事力量的政治性、文治精神与文官体制、统治者的个人意志性以及王朝周期性循环怪圈等一系列深层次结构问题。  相似文献   

2.
春秋战国是从国家形成的三个朝代向中央集权的专制国家——秦的过渡时期,也是经济、政治与军事各方面发生剧烈变革的时期。它对之后从秦朝到清朝两千多年的历史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民主政治理论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他早年深受启蒙思想家和黑格尔的影响,信仰自由理性。其后,发现物质利益与国家、法的矛盾,马克思意识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历史局限性,从而开启了对资产阶级民主的批判之路。但以批判形态存在的马克思民主政治思想,其目的并不是批判,而是要超越资产阶级,构建起无产阶级民主政治理论,最终实现"真正的民主"。换言之,马克思的民主政治思想是批判性和建构性的整合。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政治地理学概念出发,对中国历史上的核心区的形成与迁移过程作了系统分析。认为中国的核心区从早期的长安型到后期的北京型,再到近现代的南京—上海型,经历了一个时空大转移。中国的核心区首先强调的是与政治中心的吻合,同时借助于强大的中央集权,通过漕运的形式,将政治区与经济区联系在一起。中国的核心区从早期的多核心,经中期的单一核心,发展到近现代的多核心并存;北京、南京—上海、广州,可能成为当代的核心区中心所在。  相似文献   

5.
五四运动作为一场重要的思想启蒙运动、爱国政治运动和社会革命运动,其积极意义在今天依然发生着思想激荡和历史回响,对五四运动的检省和反思也需要继续深入,通过纪念五四、反思五四进而超越五四。五四运动有着伟大的启蒙主义、爱国主义和革命主义的三重价值,但是也存在难以克服的历史局限性,被误读的启蒙、被遮蔽的科学和拿来的民主注定使得五四运动无法完成历史承载的使命。启蒙要实现彻底性,需要从反启蒙复归到真实的启蒙;科学要实现彻底性,需要从技术上升到科学;民主要实现彻底性,需要从西式民主转向社会主义民主。通过反思五四精神,可以更好地扩充启蒙精神,可以更好地处理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辩证关系,可以更好地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从而真正充盈人的价值和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教学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两个专业名词,一旦讨论中国古代政治的特点,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是无论如何都不能绕开的两个重要名词。然而,一旦涉及具体问题,如,什么是中央集权、什么是君主专制,二者开始出现于哪个朝代,具体表现是什么,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的关系如何?则往  相似文献   

7.
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朝代,"孝"在当时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价值。汉代大儒董仲舒创立了"天人感应"学说及阴阳、五行理论,并以此为基础,从宇宙论的层面来论证孝的合理性;他还提出了许多推行孝道的方法,将孝道从理论层面落实到实践层面,以为封建的中央集权政治服务。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处于一个思潮激荡、人才辈出的社会转型时期,出生于19与20世纪之交的施复亮以其非同寻常的丰富政治经历见证了那个时代的发展与变迁。因为,从尊孔到反孔,从参加北京工读互助团、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积极改组国民党、呼吁民主抗战一直到倡导中间路线,都留有他为之不懈奋斗的足迹。施复亮经历与思想的演变是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变幻的世事和党派聚散离合等诸多历史事件的一个浓重缩影。这种政治活动的多样性,既是他探求救国救民真理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他政治思想的独特性和活跃性。施复亮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治思想可分为早期政治思想、国民革命思想、“革命的三民主义”思想、抗战思想和中间路线思想等五个部分。施复亮的政治思想是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先秦时期中国出现了民主萌芽思想,同时在三代封建制的权力建构下.政治制度的发展存在着走向民主制的趋势。但是,在经历周秦变革之后,历史却选择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社会。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一问题,探究周秦变革与先秦民主萌芽思想的终结这个命题不应该被忽视,尤其是周秦变革的产生条件、实质及其影响十分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0.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贯穿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一条主线,不论讲述中国封建社会的哪一个朝代的历史,都会涉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一问题。它不仅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贯穿于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而且其影响所及,一直延续到今天的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11.
辛亥革命是二十世纪中对中国影响最为重大的事件之一,具有政治革命和思想启蒙的双重意义。近代中国思想启蒙的肇始是戊戌变法,而辛亥革命则是思想启蒙的峰值体现。辛亥启蒙具有五个特点:启蒙主体是革命党人,决定了启蒙的价值取向和基本路径;启蒙具有鲜明的实践理性特色;启蒙摈弃个人主义从而与欧洲思想启蒙不同;启蒙使民主共和意识深入人心不可逆转;启蒙为共产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民主精神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并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思想。民主思想进入中国社会,融入民族文化,民主精神生长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国社会进入近代以后的事情。近代中国人对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的追求经历了一个从简单介绍,到学习和仿效,到根据中国国情进行改造的历程,戊戌维新运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各种自由主义派别的民主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都是中国人追求民主思想和制度的社会实践。在中国人追求民主的过程中,民主文化与中华文明相融合,外来民主逐渐中国化,民主意识逐渐融入民族生活,民主精神逐渐渗透到了民族文化的深层,推动了中华民族民主精神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晚清以来,西化思想在中国日益发展,它萌发于自强运动时期,至维新运动后开始产生激进主张,发展成为20世纪初的“醉心欧化”和30年代的极端的“全盘西化”论。西化思想的发展与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的变化密切相关,它既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又具有明显的缺陷。  相似文献   

14.
戊戌维新以后,中国的自然科学活动蓬勃兴起,并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产生重要影响。五四时期自然科学工作者的科学活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必然组成部分,与当时人文学者的科学启蒙具有同等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严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全面了解西方思想文化的思想家,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全面系统宣传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和文化的启蒙思想家。他在引介西学过程中,通过翻译西学著作和撰写书评,对西方古典时期的思想文化进行了介绍,从而将古希腊罗马历史文化知识引入了中国。严复引介传播西方古典文化的工作,为维新变法和启蒙运动提供了思想文化武器,开阔了国人的视野,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国人了解外国历史的需求,也激发了青年人探寻世界知识和外国文化的热情。  相似文献   

16.
戊戌维新时期,正在向近代知识分子转化的新绅士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社会近代民族主义情绪空前高涨的时代背景下,以西方现代社会学("群学")理论为思想基础在各地建立了众多学会。这些学会大多具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和组织体系,内部关系体现着西方现代民主和平等的原则;采用了集会演讲、创办报刊、刊印图书、举办学堂、兴办图书馆等活动形式,有的学会还利用现代科学仪器和设备开展活动;这些学会具有文化启蒙、社会整合和政治动员之现代功能。因此,戊戌年间的维新学会是一种具有强烈现代性色彩的新型社会团体。  相似文献   

17.
竞争意识、效率意识、风险意识、时间意识、变革意识、民主与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被称为近代意识。近代意识在中国的形成经历了较曲折的历程。从鸦片战争初期林则徐、魏源等提出向西方学习,到洋务派、戊戌改革提出变革社会的要求,再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与科学,大批仁人志士奔走宣传、著书立说,才使中国的近代意识得以形成。  相似文献   

18.
1840年以来,中国近现代史上发生了戊戍变法,五四运动、改革开放三次大的思想解放潮流,取得了民主、科学、市场经济三大成果。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对于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进步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戊戌变法与中国近代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先进知识分子-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抚救民放危亡、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在戊戌变法时期形成的较完整的西学观、教育观、国家观以及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体,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和全面进步,从而主导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20.
西学传播与近代史学的演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鸦片战争时期发轫的近代史学,其80年行程中,在历史观、著述内容和体例形式上经历了一系列的深刻变化,重要的原因即因西学的传播而推动形成的,这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和学术史的重要课题,以往尚缺乏系统的探讨。由于逐步吸收西方新学理,近代史学的演进经历了三个阶段,各具鲜明的时代特点。鸦片战争前后在中西文化撞击中,以魏源为代表的有识史家呼吁了解外部世界的广阔和先进性,撰成介绍外国史地的名著,突破了传统史学的旧格局。1860年至甲午战前,先由冯桂芬、郑观应等早期维新派人物,从以前的"师其技"跨入到"采其学";其后,以黄遵宪撰成《日本国志》为代表,直接介绍外国制度文化,探讨其富强之由,为变法运动提供了借鉴。戊戌前后至20世纪初年,西方近代进化论在国内迅速传播,成为国人观察历史和民族前途的指导思想,由此结出《新史学》、《中国古代史》等硕果,因而宣告了严格意义的"近代史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