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栋 《今传媒》2006,(5X):4-6
4月底,“新世纪第二届新闻评论高层论坛”在华中科技大学召开。数十家媒体与高校的8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并递交相关论40余篇。从本期起,本刊联合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推出“《新世纪首届新闻评论高层论坛》论选登”上下两组,以飨读。[编按]  相似文献   

2.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众文化发展迅速,明星粉丝群体衍变为拥有严密组织框架的"饭圈","饭圈"发展出某种具有特定行为特质与精神内核的文化形态即"饭圈"文化。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了公共卫生安全危机,在全民性的社会动员层面,"饭圈"积极组织公益活动扶危济困,"饭圈"文化为青少年群体平添了长久以来欠缺的公共事务热忱。在警惕并批判符号消费逻辑与低幼化思维的同时,公权力有必要结合"饭圈"文化的情感价值传播与主流价值观传播,生成并使用能够激起全民情感共鸣的网络符号,全面巩固公共社会的共识基础。  相似文献   

3.
“大象北迁”,因其稀缺性、突发性、关联性、趣味性成为各路媒体报道的热点和人们关注的焦点。其传播效应,让各级媒体及云南省,乃至整个中国的形象宣传“破圈”。新闻要“破圈”,必须抢抓机遇、以“快”取胜、打破常规、做优策划、贴近群众。  相似文献   

4.
5.
近几年,各地电视台的民生新闻风生水起,影响力不断增大,受到了观众的欢迎。民生新闻火爆后,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低俗化、琐碎化等。然而,各地电视人正在不断地进行新的探索、新的尝试,民生新闻出现了新的动向,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6.
杨丽娟疯狂追星事件成为2007年娱乐新闻的一大热点,屡次登上各大媒体的头条.一个普通人的追星事件掀起如此大的波澜,仅仅是因为杨丽娟的病态心理和父母的过分溺爱吗?在杨的追星事件中,一些媒体成为事件的"参与者",甚至成为"策划者",正是媒体的这种"问题策划",引起了人们对媒体如何正确进行新闻策划的再度关注和反思.  相似文献   

7.
1989中金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相继推出系列广播《重唱创业歌》和《深情的黄土地》,作为一种探索,如果把这两部作品当做开篇,到1990年5月播出的《民族正气歌》,这种探索则更趋于成熟。这组报道发挥广播声音的优势,浓墨重彩,描绘了一个又一个生动的形象,讴歌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高尚气节,宣扬了中华儿女自强不息,为祖国争光的浩然正气。难怪听众赞扬它是“弘扬民族正气的颂歌”、“难得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的好教材”。深入具体地总结这3组报道的经验,有助于发展具有广播特点的深度报道,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广播。  相似文献   

8.
9.
我有个习惯,买菜时喜欢和庄稼人一起聊聊收成,逛街喜欢看时尚广告,笑称是抓住青春的尾巴。其实,这些举动是为了增加新闻稿中的“泥土味”。  相似文献   

10.
中国粉丝研究核心概念历经“追星族”、“粉丝”、“迷群”、“饭圈”等翻译或演绎,概念变迁成为粉丝研究近三十年发展之缩影。本文采用建构主义诠释包裹框架分析法,结合CiteSpace文献计量可视化工具,围绕核心概念提炼出学术话语框架演变,并探讨学术话语与社会关键节点之互动。研究发现,《超级女声》激发的“粉丝”与“迷群”话语超越了“追星族”的疾病隐喻,建构出文化政治行动与平台经济双框架竞合。“饭圈乱象”隐喻则标志着社会治理框架及国家管控显现,饭圈被再度界定为社会症候。文化政治行动框架阐释力衰微,印证了费斯克以降西方粉丝研究聚焦“小政治”的固有缺陷,粉丝研究由文化主义向结构主义的重新敞开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1.
王亚薇 《记者摇篮》2007,(12):28-29
随着我国经济更加全面、深入地融入全球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人们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大大小小的经济现象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热情。因此,在各类新闻体裁中,经济新闻的作用正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12.
2012年中秋、国庆期间,中央电视台《走基层·百姓心声》栏目推出了假日特别调查"你幸福吗"(下称"幸福调查"),派出记者在全国范围内(也有海外的中国籍务工人员与游客),向各行各业的人们提出同一个问题:"你幸福吗?你觉得幸福是什么?"其实就创意而言,类似的节庆报道策划并不新鲜,甚至可以说是电视宣传报道中的"经典"套路。但老的套路,在新的传媒形势下,却可能实现不了它预期的传播效果。本文试对其做一析论。  相似文献   

13.
于涛 《新闻传播》2004,(12):68-68
从最初的一般意义上的企业宣传,到如今越来越注重可读性,党报的企业新闻正在历经一个从“静”到“动”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一)世纪之交,报纸市场竞争越来越明显地回归本原:新闻竞争。新闻竞争的原动力推动着报纸新闻改革向深层次发展,机关报纷纷亮出旗帜:增强新闻性,强化“新闻纸”的传播功能。新闻竞争正从“软新闻”向“硬新闻”挺进。标志之———扩充新闻版几乎所有的报纸在扩版问题上更趋理性,着眼于满足读者需求和培育广告市场,对新闻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一是容量增大,新闻版一般达到了8-12个版,占报纸版面(12-16个版)的2/3。广州日报新闻版扩充数量更大,每天有5个要闻版、3个国际新闻版、3个珠江三角洲和广东新闻版、两个港澳台新闻版和…  相似文献   

15.
新闻竞争,正从“软新闻”向“硬新闻”挺进。 如果说,当年“软新闻”的走红,补充和延伸了报纸的功能,是当时条件下新闻改革的“外围战”;那么,今年“硬新闻”的升温,则是由外延向内涵的质的飞跃,打响了新闻改革的“攻坚战”。 新闻竞争何以从“软新闻”转向“硬新闻”呢?一是“硬新闻”是读者最关心的新闻,是社会影响力最大的新闻,构成公众舆论场的兴奋中枢。二是“硬新闻”是“新闻纸”的主体部分,是新闻拼抢的主战场,显示报纸的综合新闻实力。三是“硬新闻”是机关报的强项,是正确引导舆论的重要载体。 从“软新闻”到“硬新闻”,这不是对“软新闻”的简单否定,而是一种超越。 如何强化“硬新闻”,真正使“硬新闻”在新闻竞争中成为制胜之策: 第一,大信息量,规模化供给。没有量的保证,  相似文献   

16.
17.
龙忻成 《新闻窗》2006,(2):46-46
今年.全省一年一度的人大和政协“两会”刚开完,1月23日,《贵州日报》头版头条即刊发了署名“余心声”的新闻评论《论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写在“两会”闭幕之际》(以下简称《论抢抓》)。同日。贵州各地党报党刊及综合类报纸亦刊发了此文。这是继去年“余心声”《论贵州的同志要有志气有信心》和《论细节决定成败》两文之后的第三篇重头新闻评论。  相似文献   

18.
赵金 《青年记者》2006,(1):38-40
【主持人的话】“无冕之王”,这是社会送给记的称号,在公众眼里,记职业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他们是世事变化的记录和宣传,是社会的良心,是正叉和公正的化身。然而,近些年来,“记”这一行业内自身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使得这一曾经无上光荣的职业光芒渐渐暗淡。在智联招聘新近完成的一项职业吸引力调查中,只有不到一成的人认同记是“无冕之王”的说法。  相似文献   

19.
"财经新闻"的概念从1998年起快速被新闻业界接受,并在业界取得相对主导地位。此后国内经济新闻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归纳起来大致有六个方面。第一,新闻样式。新  相似文献   

20.
让读者报料,提供新闻线索,已经很普遍了。让读者荐稿,推荐重要选题、新闻和意见,也许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荐稿,《读者文摘》已经坚持很多年了,互动性强。目前,大多数网站采取开放互动的做法,请网民上传他们自己的视频、图片、文章、观点或是别人的好视频、好图片、好文章、好观点,大受欢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