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历法是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阳历部分。从二十四节气的形成历史、名称与性质看,它是一种简明的物候历,是古代精英与百姓共同的文化创造。  相似文献   

2.
丁娜 《传媒》2023,(16):78-80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节令智慧,也是中国人的心灵密码。茅台酒的酿造以“道法自然”哲学为领,深度契合中华传统文化的“时间美学”。茅台充分运用二十四节气的物候框架、文化叙事,从产品打造、市场营销等全链条运营将其内涵与茅台品牌传播深度契合,创新了讲述中国故事的方式,高度凝炼了品牌的文化力,探索出了一条具有独特美学高度与文化厚度的品牌传播之路。  相似文献   

3.
二十四节气源于物候历,即根据自然现象的季节变化划分时间,确定农时,现行的二十四节气名称大都与物候和气象有关,《诗经·七月》、《夏小正》、《月令》等文献关于物候和农时的记载保存了节气制度的原始形态,直到汉代,才演变为统一的太阳历。节气制度自始至终就是农事历法,与农耕生活相始终,在此意义上,它无法保护,也无需保护。但节气制度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秩序、追求天人和谐的古老智慧,这为它在现代化条件下的继续传承和文化创造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数字交互设计出发,通过对二十四节气起源、文化传播进行梳理,从动态可视化、AR等方面探讨了二十四节气数字交互设计的实践操作。同时,根据不同的表现形式,如插图、动态、动画形式、AR,结合实际案例探讨了如何开展数字互动设计,为促进中国优秀文化传播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找到思路。  相似文献   

5.
二十四节气随着历法于公元552年传入日本,已有近一千五百年的历史,因而早已渗透进日本各个领域,成为日本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今天,它依然引导着日本人的农事,影响着日本人的衣食住行,对日本人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中,有的被列入国家法定祝日,更多的则在民间节日(节气)中得以传承实践,其他领域,如文学等方面也有对二十四节气的大量表达。从日本的经验看,国家层面的立法,民间层面的践行,媒体与商业宣传推动,特别是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对二十四节气的保护与传承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张璇 《今传媒》2022,30(1):33-36
融媒体时代的开放共融环境有效促进了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播,借助数字媒体技术与社交平台,有关节气的内容在不同平台大放异彩。随着关注它的人日益增多,有关节气的宣传内容出现同质化严重、传播内容不均衡等问题。本文从学术严谨性、地域差异性、现代价值和综合传播方法等途径探寻在融媒体时代下,二十四节气的传播方法,为推进中国优秀文化传播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寻找思路。  相似文献   

7.
二十四节气的形成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参考考古学、历史学、文献学等相关资料对于古代二十四节气观念的形成过程进行了讨论。文章指出:圭表测日为二十四节气观测确定最主要之方法,由冬夏二至发展至七十二候,是一个不断细化的时间划分体系,而二十四节气因为划分得疏密最为适宜而获得广泛流传。二十四节气是分至启闭系统吸收月数知识的结果,作为吸纳月数知识的证明,本文还对十二律与十二月的联系做了基本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云南档案》2011,(12):61-61
<正>二十四节气小知识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在月首的叫  相似文献   

9.
刘晓阳 《新闻前哨》2023,(13):41-42
诞生于黄河流域的二十四节气,是农业耕作的历法,更是人们生活方式的写照,与传统农业大省河南有着数千年的密切联系。河南日报社“细说二十四节气”系列融媒体产品既有传统农耕文化的味道,又有现代农业的气息,创新融合新闻产品带动新形式新样态,突破了“三农”报道的常规思维,形成了一定范围的用户期待,得到了业内外的高度肯定。该产品做出了二十四节气融媒产品独有的“党报特色”,成为2022年度河南日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栏目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0.
张勃 《文化遗产》2017,(2):22-30
二十四节气是历史地形成的时间制度,在传统社会的国家事务、农业生产、日常生活等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形成了十分丰富的节气文化和实践活动。受社会变迁、中国人宇宙观和月令思维模式变化、历法变更、珍视不够等因素的影响,二十四节气在当代面临生存危机。具体表现在:时间表记意义大大降低;作为国家行政和举行国家祭祀礼仪的时间节点意义全面失落;习俗活动大量减少;作为农业生产指南的作用大大下降;作为日常生活风向标的功能不再突出等等。2016年二十四节气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其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意味着可能迎来生命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机。要促成二十四节气生机重振,需要加强宣传,采取多种保护措施,尤其要解决好保护的正当性问题,厘清保护主体及其担责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环境下,二十四节气已经超越传统的农耕生活进入互联网时代,如何让二十四节气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让二十四节气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变得极其重要。本文首先对新媒体环境下二十四节气文化的传播现状进行梳理,其次在此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当前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播的问题与困境,最后,针对现有问题提出节气文化的传播策略,以期能够为二十四节气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一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2.
作为农耕时代的特有产物,二十四节气在我国传统时代的民众生产、生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具有实用性、节点性与生活化等几个方面的特点。其基本性质,不单单只是一种历法体系或者说时间制度,而更是一个包含有丰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统。今天,要想更好地保护与传承二十四节气,就要充分发挥其作为民俗系统的特性,并使其"无孔不入"地介入现代民众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3.
于露 《中国出版》2023,(S1):251-255
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来源。二十四节气被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不仅与农时、养生、饮食相关,还与花花草草,与生活中许多美好事物联系在一起。我们,尤其是孩子们,需要对二十四节气有更多的认识与了解。好选题:真正让孩子喜欢作者保冬妮是儿童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了逾200部童书,更是中国本土原创图画书的开拓者和践行者。  相似文献   

14.
初审意见 《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是由本土作者创作的、专为孩子讲述“二十四节气”的自然科普图画书.它采用故事结合百科的形式,呈现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某村落一年二十四节气所特有的天文、气象、物候、农事、民俗等特征,将古老又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以孩子的视角展现出来,贴近当下儿童的阅读趣味,在国内原创图画书领域具有开创性.  相似文献   

15.
<正>本书介绍了传统文化中的二十四番花信风,以图文的形式将中国传统中的二十四节气和应季的二十四种花卉结合在一起,同时设置了童谣、节气小知识版块,便于读者进一步了解相关信息,有一定的科普性和艺术性。整本图书的表现形式也别具一格,小读者在翻页之间可以得到一定的互动乐趣。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 以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立体阅读推广为例,探讨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高校图书馆立体阅读推广模式。[方法/过程] 论述高校图书馆开展中华传统文化阅读推广的意义及采用立体阅读模式的必要性,从活动准备、活动内容和特点、活动效果评价三方面阐述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阅读推广工作。[结果/结论] 提出高校图书馆以立体阅读模式开展中华传统文化阅读推广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正>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观天察地、认知自然所创造的时间知识体系,也是安排农业生产、协调农事活动的基本遵循,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文明成果的典型代表。2022年立春日,以二十四节气为背景的中国画轴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展开,世界为之惊叹。在此节点,人民日报假日生活版推出“二十四节气”系列报道,以《冬奥开幕日正逢立春时》为开篇,凸显二十四节气所蕴含的中国气韵与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8.
<正>全媒体时代,如何深入发挥主流媒体作用,从而坚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创新性创造性持续性发展,是我们媒体人需要思考和研究的命题。本文通过对二十四节气的作品进行分析,探析网络媒体对传统文化传播策略。一、传统文化传播的媒介环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是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环节,也是激发中华人民爱国情怀的重要表征,为当前中国社会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内在驱动力。新媒体时代,  相似文献   

19.
<正>主持人语:2016年11月30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上,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中国古代时间制度与民俗文化研究的一件大事。正如中国民俗学会名誉会长刘魁立先生所指出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值得骄傲"的时间制度。它被  相似文献   

20.
《古谣谚》为清杜文澜所编。辑录含有二十四节气名的谚语34条。主要分四部分:气候与天象;农业生产;民俗活动;社会状况。这些谚语因地域、气候、生产环节不同,流传有多种版本,出现异文的情况较多。表述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反映了古人的历法知识、气象知识和农事知识。同时又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反映了社会世情和民众价值观,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