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兆周 《小学语文》2014,(11):44-45
聚焦“文本的矛盾处”,往往会寻觅到一份意外的惊喜,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感。什么是“文本的矛盾处”?细读文本时,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觉得作者有些词语、语言似乎前后矛盾,或不符合文本的语境,或在文本中显得很突兀,让人读来心生疑窦。这些地方,就是“文本的矛盾处”。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的矛盾处”,指导学生有效地解决这些矛盾,这个过程往往能产生教育智慧的火花。  相似文献   

2.
郑秀红 《现代语文》2013,(12):127-128
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性阅读,让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这一过程的关健在于教师设计的问题要真正起到引导的作用。“主问题”的优化设计有助于把握文章重点,深层次地理解文本内容。著名语文教育专家王荣生教授指出:“主问题的有效聚焦,学生活动的充分展开,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应然境界。”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本的内容和特点,建构起通过“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来带动整篇文章阅读的提问设计,展开课堂教学,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走进文本,对文本做多角度地、反复深入思考,生成或建构自己对文本的整体认识和独特性理解。  相似文献   

3.
《现代教学》2008,(5):5-5
素质教育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注意问题意识的培养,能让学生边学边思考,带着问题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沟通,最终走出文本,把思维带到生活。但是教师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同时要防止和杜绝“伪问题”的出现。有的教师喜欢问“好不好啊”,“对不对啊”,学生则作“好”与“对”的回答。或者是这样的提问:“海燕怎么飞啊”,学生则回答“高傲地飞”;“远远的街灯怎么样啦”,“明了”。这种看似热闹的课堂其实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也不能让学生学到什么。如果是一些探究性的问题,那么更应该注意提问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问题教学不应仅停留于教师提问这个层面,而要更加关注如何引导学生提问。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学生自读文本后,在文本的重难点处,在全文讲解结束时,通过提示法、鼓励法、竞争法、示例法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从而提升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5.
张志公先生主张“教师要带着学生从文章中走个来回,一篇文章就是一处风景,一处宫殿”.进行课改以后,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进而走出文本、甚至超越文本呢?  相似文献   

6.
一、背景和问题 传统文本教学往往以教师分析为主旋律,以教参为准绳,文本解读“单一化”,学生思维“定向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薄弱,难于发现问题,困于思考问题,阅读个性慢慢磨平.恰如教育家尼尔·波斯特曼所批评的:“孩子们入学时像个‘问号’,毕业时却像个‘句号’,这只能是学校教育的失败.”可见,促进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多元化解读,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曹亚利 《考试周刊》2012,(45):33-34
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为达到其主要目的,教师可深入发掘文本中的关键内容,即“留白”处。以此来激活学生的联想或想象,拓宽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空间.促进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相似文献   

8.
袁艺 《家教世界》2013,(8X):97-98
主问题教学设计是吸取了问题教学法的合理内核,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能使学生对文本整体解读、能够引发学生积极参与思考、讨论的关键问题。主问题设计应立足于文本,把握文章的个性,并应具有鲜明的课程意识,可以成为教师备课、上课、课后反思的抓手。  相似文献   

9.
写景状物类散文,因其内容零散、表意曲折、底蕴丰厚,学生解读起来颇有难度。教师在群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可寻找这类散文的文本解读共性,引导学生聚焦“象征”手法,整合课文内容,从三个方面对文本进行多维解读:主问题驱动——观“象”,看文人情怀;联想链接——品“象”,赏文化审美;对比总结——析“象”,悟生命哲思。这样,教师就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走向文本深处,总结出本单元核心知识的学法和文本的解读策略。  相似文献   

10.
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文本中,留白普遍存在,成为文本的“无声处”。教师巧用补白,可以有效地引领文本阅读,带着学生走进文本深处。结合“听说读写”,探索补白技巧与教学活动相结合的语言实践活动,在补白中理解作家的精妙构思,体悟作品的深刻意蕴,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在“无声处”谛听阅读教学的“妙音”。  相似文献   

11.
孙倩 《教学随笔》2016,(3):122-12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中,给学生留存充分的独立理解和感受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要提出“真问题”,引领学生阅读、思考、交流。对中高年级有关课文的把握,凸显课程性质,可以适当引入“主问题”推进的方式。我们的追问就可以围绕主问题展开,或者由追问引出主问题,主问题中有追问,追问下有主问题,用巧妙的问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深入对话,获得熏陶,提高能力。那么如何设计主问题并追问呢?  相似文献   

12.
语文阅读教学如何才能咬定“言语”不放松呢?笔者以为,除了要有“语和文”的意识外,巧妙切入文本也是夯实“言语实践”的重点。 一.文本切入求实构建厚实课堂 1.一针见血——以文本线索为切人点。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以文本线索为切入点,往往能收到提纲挈领、事半功倍的效果。《月光曲》一文,许多教师都设计成从“同情穷苦人”的角度去体会其人文精神。有位教师却是这样引导学生研读课文的:  相似文献   

13.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但其核心必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真正的对话,应是一种有来有往的活动。文本相对处于静态,因此需要学生采取行动“唤醒”文本。“交往”是学生应采取的最好的行动。具体来讲,学生对文本可采取“游戏的行动、实践的行动、批判的行动”等三类行动达成“交往”。“游戏的行动”可以形成学生与文本的互相占有;“实践的行动”可以促成学生与文本的互相启迪;“批判的行动”可以达成学生与文本的互相提升。学生形成对文本的交往意识和习惯,可以夯实2011年版《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下文简称“新课标”)新明确的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形成其语文学习的终身能力和素养。  相似文献   

14.
课堂设计突出教师和学生对文本理解的交融,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理解、鉴赏、表达等能力.课堂由“感情主线”这一主问题引导学生揣摩作者感情的变化;学生在读中理文脉,在读中涵泳鉴赏;教师点拨指导,评价激励.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体现了学生和文本、学生和学生、教师和学生、学生和自我等多重对话理念.  相似文献   

15.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是无声对话,实际上是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交流,文本中有许多“留白”,这些“留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思索的空间,学生于“留白”处与文本展开对话是情感的一种升华。  相似文献   

16.
<正>余映潮老师提出在阅读课上要提出"主问题",通过提问的形式将文本的核心知识点转化成学生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探讨主问题的过程中领悟文本的内容,实现文本语文核心价值。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设置主问题时不仅要注意问题具有目标指向性、整体性、探究性,还要注意其层次性和连续性,教师可以围绕主问题提出必要的追问,用以深化主问题的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课堂是语文教师的舞台.炼就与展示语文教师教学功力的方式自然就是课堂语文教学。提升语文教师的教学功力,要从解读文本与解读学生开始。解读文本与学生就是“走进”文本与“走进”学生。“走进”文本就是关注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即关注文本“说的是什么”、“怎样说”以及“为什么这样说”等问题:“走进”学生就是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效果.即关注学生“需要学的是什么”、“怎样学”.以及“学得怎样”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毛丽萍 《陕西教育》2005,(11):15-15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阅读活动的主体,是阅读教学的中心。教师必须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善于抓住教材的“矛盾处”引领学生读书探究、讨论,让他们在阅读实践中不仅能搜索处理信息和把握意义,更能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到审美的情趣。  相似文献   

19.
教学中的“空白点”,就是指文本结构中存在的空白、省略和模糊之处。在“空白”处发问,一是问在看似矛盾的空白处。很多文本在内容或文字上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其实这正是作者独具匠心的“点睛”之处,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矛盾点上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十里长街送总  相似文献   

20.
阅读本身具有再创造性质,学生要以自己的期待视野为基础,对文本进行富于个性色彩的解读。而现阶段的阅读教学存在众多忽视语文真正价值的问题。教师串讲分析或串讲串问的形式,严重蒙蔽了学生视野,教师要有自省意识,调整好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让语文课堂成为通向“心灵幽处”的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