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突发事件报道中,记者经常会遇到如何发现和捕捉新闻亮点的问题。特别是在一些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这个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大凡重大突发事件,它的宣传空间都是很大的,新闻亮点也很多,记者要把功夫下在发现和捕捉新闻亮点上。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多元技术交织的时代当中,融媒体成为目前重要的信息传播载体,基层记者作为整个宣传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积极地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新技术以及新发展,改变传统的工作思维,充分了解新闻传播的特点,更多地探讨工作的优化路径,注重提高自身的融合意识以及创新意识.本文针对基层记者应具备的技能作为切入点,探讨融媒体时...  相似文献   

3.
挖掘基层报道的深度,是地方报纸记者的努力追求,也是报纸新闻改革的突破口。 在电子媒介高度发达的时代,报纸的独特优势在哪里?一般来讲,“快捷”、“可视”为电视之长,而它在逻辑、判断、分析综合等方面的局限,正是文字媒介的特长。在报道深度上,在交待事物的联系上,在分析事物的发展趋势上……总之,在摄像机无法扫描的思想领域和内心世界,“电视”不及“文字”。因为,文字毕竟是一种间接的、更多作用于人的理智的信息。 我国正进行着从体制到观念的深刻变革,基层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层出不穷。但在交通发达,传播技术先进…  相似文献   

4.
时代赋予了地市级新闻工作者发掘基层亮点得天独厚的条件。地市级新闻工作者应该在提高职业素养、培养新闻悟性、背景材料采集上多下功夫。捕捉好基层新闻的亮点,使基层新闻更好地宣传基层、服务基层。  相似文献   

5.
李明 《记者摇篮》2005,(6):53-53
一日读报.看到这样两条消息,一条是报道新疆又发现了一处大油田,另一条是报道某地冰雪节即将开幕。这两条消息之间没有什么关联.之所以把它们聚在一起。是因为它们存在同一个问题:新疆发现新油田的报道中.只是强调了油田的储量(一个枯燥的数字),但这个储量意味着什么?和我国现有的哪处油田储量接近?按现有开采能力可以开采多少年?可以减少我国每年多少原油的进口量?  相似文献   

6.
面对报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态势,各家媒体除了做好综合性新闻外,还陆续推出各类专版,满足不同读者群的需求。黑龙江日报也推出如商务专版、文化专版、体育专版、老工业基地专版等。作为专版的记者,应该怎样挖掘和采写新闻才能适应专版的“口味”呢?笔者认为,做好以下三点,就能为专版专刊增加新闻亮点。  相似文献   

7.
基层新闻工作是很少有机会接触到重大题材的,但由于我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千差万别,不少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往往得风气之先,会出现一些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有导向意义的现象与做法。面对这样的题材,基层记应沉着应对,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全面把握新闻  相似文献   

8.
作为县级广播电台的记者由于受区域环境、人才、设备条件等因素的限制,难以与中央台、省市台媲美。但作为最基层的记者还是有其所长和广阔的用武之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安庆日报社自2003年以来,连续9年开展的"新春记者行"活动进行回顾,用实践证明了基层是新闻的富矿沃土,生活是新闻的源头活水。探讨了记者应如何在基层捕捉新闻亮点并提升基层报道的"含金量"。  相似文献   

10.
新闻深度报道是媒体广泛应用的一种报道方式.在"深度报道"内涵的影响下,决定深度报道外延宽泛性,不仅能够紧跟新时代发展步伐,也能结合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牢牢抓住新闻报道在量变过程中引起的质变,在完成深刻剖析工作之后,既能够更加透彻且完整地反映新闻事实,甚至对于揭示受众关注的行业内在也具有重要帮助.在新时期发展背景下,基层广...  相似文献   

11.
现代移动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得到前所未有的创新发展,大量的新闻信息充斥着受众的眼球,基层记者作为新闻报道的关键主体,其专业业务能力和整体职业素养的提升尤为重要。因此,本文试从基层记者新闻采编业务能力提升着手,分析电视媒体基层记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提升其新闻采编能力的有效途径。抛砖引玉,望对电视媒体基层记者新闻采编能力的提升有些帮助。  相似文献   

12.
13.
充满挑战和机遇的21世纪,对于党报的记者来说,责任更重,要求更高。面对新的形势,许多刚到新闻媒体工作的采编人员往往感到无新闻可写,甚至有些在新闻部门干了好多年的编辑、记者也常常用固有的眼光来审视瞬息万变的社会生活,抱怨找不到好的新闻线索和角度。其实,社会生活中不是没有新闻,而是缺少发现,缺少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所应具备的新闻敏感性和悟性。我们依据在党报工作了十几年的采编经历,深切地感受到,要发现、挖掘有价值的新闻,记者必须具备“三只眼”,细心观察问题,善于抓准问题,准确把握问题,有价值的新闻自然就会被发现,写出的报道就会出“彩”。  相似文献   

14.
在当前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各大媒体平台为了抢占市场,拓宽生存空间,都逐渐开始另辟蹊径,积极探索更加具有传播优势和社会影响力的时政新闻报道方式。在短视频风靡一时的背景下,很多新闻记者都开始运用vlog来创新和丰富时政新闻报道的形式,从而拉近媒体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基于此,本文充分阐述了Vlog时政新闻报道的主要特征,并深入剖析了Vlog时政新闻报道的优势,进而为时政新闻Vlog中出镜记者的报道提出了一些有效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新闻报道要做到客观真实,人所皆知。但具体到一篇报道,是否做到客观,有时看法就不一样了。《纽约时报》前总编罗森索说过这样一段对我们有所启发的话:“时报同仁深信,完全客观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所有的新闻,均系由人所写所编,错误与主观在所难免,但是时报的记者及编辑们却有责任,尽一切努力,做到尽可能客观的程度。”(引自李子坚:《纽约时报的风格》,长春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相似文献   

16.
记者是无处不在,无所不知。做记者的永远在现场,在新闻发生的地方;记者的广与博,天南海北,古今中外,文理皆通。记者们不辞辛劳不畏寒暑孜孜以求地追求着践行着,并且坚信,"好新闻是跑出来的"。  相似文献   

17.
县市区域报读者除了机关干部之外,主要在农村基层。当前县市报的报道内容中,机关工作仍占大头,而传统型农村题材的新闻报道偏少。这一现象在大多数县市报中较为普遍,其原因,一是越来越多的郊区村庄演变成社区进行管理,大量农村户口转变成城镇户口,导致了新闻源的减少;  相似文献   

18.
来自基层的报道,产生了不少受到官兵好评的新闻作品。但也有一些军队媒体人,对基层报道的理性思考还不够深入。本文结合笔者的采编实践,对基层报道的定义、特征和目前存在的不足,以及基层报道的一般方法,进行梳理和总结,希望能对年轻记者和部队通讯员写好基层报道带来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19.
20.
任昱 《新闻采编》2002,(3):37-37
地通过新闻媒介摄取信息时,读者普遍反映:会议报道看起来听起来呆板,枯燥无味,不爱看不爱听。 造成会议报道不受读者欢迎的原因很多。一方面是会议太多太滥,可报不可报的会议都要争着报道,托门子找关系非报不可。例如许多部门行业的例会,报出去没有新闻价值,不报道又怕得罪人。参会的领导,这方面的原因不是新闻记者可以解决。另一方面是会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