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泽 《新闻知识》2023,(8):44-49+94
跨文化传播呼吁和作用下,中国文化逐渐走出国门,与此同时涌现出了对中国造成不同程度影响的“文化返销”产品。基于此,采用幻想主题分析方法探析社群成员在品鉴以电影《花木兰》为代表的“文化返销”产品时如何共享幻想。研究发现,豆瓣社区的主流观点强调“基于国族文化的强劲抨击与情绪忧愤”对《花木兰》作出了一定程度上的批评,另一观念“基于文化多样的理性包容与慎思诠释”提供了文化交流的新涵容。两种幻想类型在修辞社群中的共话与磋商,共同合奏出修辞视野“文化输出与返销背景下的审慎理解和为我所用”的同调组曲。  相似文献   

2.
张洋 《新闻记者》2023,(4):14-25
记者手记是与报道原文相伴而生的副文本,作为承载作者意图的平行叙事空间,面向公众展演新闻生产的透明性。手记的展演包含三个维度:首先是过程透明性,即运用叙述话语再现新闻生产过程,通过特定的情节模式塑造新闻业的文化权威;其次是主体透明性,凸显被新闻职业规范掩盖的记者主体性,包括记者的道德判断、情感体验和主观想象等;最后是评价透明性,将报道置于同行竞争与合作的框架中,试图在语境中锚定报道的社会意义和职业意义。透明性展演的脚本植根于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新闻社群价值观的土壤中,具有明确的道德倾向和实践指向,通过常规化的叙事将新闻业的“意义之网”编织地更加绵密坚实。  相似文献   

3.
命名不仅是一种能指与所指对应的符号指涉行为,而且是一种政治性和社会性的元话语行为。和传统百科全书依靠专家学者命名不同,维基百科全书通过网络社群的自组织规范,建立起集体命名制度。在不受政府和市场完全控制的制度之下,维基社群一方面通过约定达成“命名政策”等编纂共识,一方面又策略性地诉诸包括“命名政策”在内的各种编纂方针、监督和惩罚机制,以及争议解决程序,就全球知识体系中的命名权进行了长期而艰苦的争夺。正是基于上述“社群约定”、“社群监督”、“社群仲裁”和“社群博弈”等四方面,维基百科全书建构起其“自组织命名机制”。论文融合“自组织创新制度”和“博弈策略分析”的理论视角,在既有主要是从分析哲学和批判理论研究命名的传统之上,开辟了以社会过程视角揭示命名政治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4.
江凌  严雯嘉 《传媒》2020,(1):55-58
本文基于对四川凉山“悬崖村”彝族青年手机直播及短视频发布的田野调查,探讨了技术赋权下彝族青年群体通过手机新媒体进行的文化实践:手机直播和短视频成为他们文化实践的新样式,文化展演以多元立体的符号化展演、场景化展演和风格化展演,向世人展现其独特的“悬崖村”风光及彝族文化。这种文化展演促进了彝族青年自我认知,触发了彝族青年文化实践,形成了囊括独特少数民族文化景观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借助信息扩散研究方法,对伴随文化内容传播的社交媒体热点这一特殊类型事件中的民族文化演化扩散规律进行探究,为解释民族文化扩散规律、推动民族文化传播提供新视角。[方法/过程]以微博平台“丁真事件”发布文本为数据来源。基于LDA主题模型、民族文化符号识别与情感分析构建主题—民族文化符号—情感关联网络,对热点事件中不同主题传播伴随的民族文化演化扩散动态进行情境还原。量化不同类型用户的民族文化传播影响力,探究热点事件中不同主体的民族文化传递接力过程。[结果/结论]结果表明,从主题—民族文化符号—情感关联网络构建与传播主体影响力两大层次分析社交媒体情境下民族文化扩散路径规律,可帮助人文学者精准把握文化传播细节及其动态交互特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借助信息扩散研究方法,对伴随文化内容传播的社交媒体热点这一特殊类型事件中的民族文化演化扩散规律进行探究,为解释民族文化扩散规律、推动民族文化传播提供新视角。[方法/过程]以微博平台“丁真事件”发布文本为数据来源。基于LDA主题模型、民族文化符号识别与情感分析构建主题—民族文化符号—情感关联网络,对热点事件中不同主题传播伴随的民族文化演化扩散动态进行情境还原。量化不同类型用户的民族文化传播影响力,探究热点事件中不同主体的民族文化传递接力过程。[结果/结论]结果表明,从主题—民族文化符号—情感关联网络构建与传播主体影响力两大层次分析社交媒体情境下民族文化扩散路径规律,可帮助人文学者精准把握文化传播细节及其动态交互特征。  相似文献   

7.
常媛媛  曾庆香 《新闻界》2020,(2):29-36,79
通过对三大央媒微信、微博报道的文本分析发现,新型主流媒体新闻的身份建构本质上是通过角色展演实现道德规训。一方面,身份建构的表征是角色展演,在角色展演中体现了基本的角色道德。另一方面,身份建构的旨归是形塑角色规范:道德规范、法律规范、伦理规范、技术规范。其中道德规训是新型主流媒体新闻进行身份建构的基本逻辑。为进行道德规训,新型主流媒体主要采取了叙述事件和价值判断相结合的方式。依托身份建构的这一逻辑,新型主流媒体新闻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观,完成自身的职责和使命。  相似文献   

8.
IP拥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情感价值,汇聚庞大的粉丝社群。探讨基于IP形成的社群中认同与消费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和学术意义,研究以阴阳师IP社群为个案,通过深度访谈、参与式观察以及辅助的问卷调查,对阴阳师玩家的认同建构、消费行为进行考察。研究发现,首先,IP社群消费具有娱乐性、社交性和情感性的特征;其次,通过消费IP衍生作品和加入同人社区,玩家对IP的文化认同得以建构与强化;而在这种社群文化认同影响下,追求商品背后的文化意涵成为玩家重要的消费目的,玩家消费具有鲜明的符号性;最后,研究发现在IP社群中,符号消费与文化认同间存在互构关系。  相似文献   

9.
王哲 《传媒》2022,(10):44-46
新主流影视剧受到市场热捧的原因之一是文化再生产。新主流影视剧通过视听符号和身份符号的综合使用,大众化情感叙事和青春化情感共振的再塑造,与观众在内容、形式以及价值观的多元互动实现了影视文化的再生产。在文化再生产中,新主流影视剧维持着主流价值观念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动态平衡,在生产消费一体化的循环里实现国族关系的塑造。  相似文献   

10.
社群经济将粉丝经济升级到2.0版本.按照创始人罗振宇推崇的社群经济运营思路,罗辑思维要在内容生产上为社群奠定粉丝基础,通过多渠道的营收形成一条成熟的产业链,把社群做成品牌,组建基于信任关系又有行动力的社群,构建“自媒体一社群一产业”价值链,最终达成社群经济的终极目标.罗辑思维在商业上的成功表明:自媒体运营要处理好“效率与效果”“商业与文化”“人情与事理”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书籍是一种文化载体,更是一种文化象征。它是知识和身份的具象化表现,也是文字和书写的抽象化符号。纵然技术革命改变了书籍的形态,但不论是纸质书还是电子书,都在人类社会中保留着其社交功能。文章通过对历史和当下社会中与书籍有关的文化现象进行观察与梳理,探究书籍在人类社交实践中的角色与地位,发现书籍在人情往来、学术交流、互动共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此提出出版业应进一步紧抓读者需求,传承优良传统,精准定位社群,用心维护社群,并尝试突破社群,打造全社会的尚“书”之风。  相似文献   

12.
范佳佳  刘磊 《传媒》2022,(18):48-50
主旋律电影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作为“时代最强音”引领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传播。中国主旋律电影通过构建符号化的英雄形象完成从政治产品到商业市场产品的转变,立足于时代潮流完成文化自信并进行我国特色民族文化的输出。本文以主旋律电影蜕变的主题思想、叙事与影像,探讨构建英雄形象的人物符号、表演符号、类型符号和情境符号的嬗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基于城市社群的图书馆文化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城市的社群都有各自的社群文化,社群文化对城市文化建设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公共图书馆是城市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文化是促进时代主流文化发展的生力军,为了满足城市社群的文化需求,图书馆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建设图书馆文化,开展特色文化服务。  相似文献   

14.
郭栋  吴兰兰 《编辑之友》2017,(11):43-47
作为新媒介的弹幕在场域转向过程中,出现了“小学生”群体及其引发的场域撕裂现象,弹幕族、“小学生”群体和主流文化之间就体现出一种相互斗争的、动态变迁的过程.和“小学生”群体关联的生活事件和符号实践表面是私人属性,实质是社会属性,而且对二次元亚文化的扩编形成了一种有效的制约,场域撕裂是社会情感结构变化的必然结果.该群体既是表演者又是观察者,他们在符号行动中自我展现、表演,从中能看到整个社会的变革过程.  相似文献   

15.
袁潇 《编辑之友》2016,(4):75-78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与应用,在青少年群体中形成了若干亚文化族群.自拍族群,利用手机媒体塑造自我印象,重新召唤记忆, “自拍神器”的使用赋予了青少年“观展/表演”的意指,通过展示“理想我”建构虚拟社区中的身份认同;手游族群,借由进入“播撤”结构的虚拟手游世界,随时随地组织和重构场景活动,依托于社交媒体的手游为青少年提供了获取满足感与成就感的途径,溢出了现实社会中的稳定身份;果粉族群,通过消费美国的苹果手机彰显自身的时尚文化和身份符号,在各类虚拟网络社群塑造群体认同,期望对于主流话语与文化工业进行颠覆性抵抗,但仍难以选离被市场逻辑与资本霸权收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寸洋 《青年记者》2009,(16):47-48
在西方对于青少年亚文化的研究中,为了避免纠缠于“青少年”这一概念界定的暖昧性,以上世纪70年代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为代表的青少年亚文化研究者从“阶级文化”的角度出发,将青少年文化建立在一个同统治阶级文化对立的位置;并通过将同“青少年”相关的“音乐”、“风格”、“生活方式”等符号表意结合、拼贴起来,呈现出一种青少年文化对于主流霸权文化的抵抗态度。  相似文献   

17.
沈述宜  吴靖 《新闻战线》2022,(12):54-58
“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语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以青少年及青年为主体的网络用户广泛地应用于社交媒体平台的日常交流及公共领域的讨论中。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其对网络流行用语的使用受到不同社交媒体平台主流叙事方式——即由社交媒体平台主体用户构建的社群文化的影响。此外,网络社群文化的平台化对于新闻媒体的影响也表现在新闻内容生产的主题和作品表现形式的选择上。  相似文献   

18.
高宪春 《新闻界》2012,(1):39-46
议程设置是舆情事件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重大舆情事件爆发是社会冲突的极端表现.本文以议程设置理论为基础,汲取社会冲突理论合理部分,分析新媒介环境下舆情事件生成扩散新规律.基于传统媒介环境单向强势传播思维的两种舆情研究取向,遇到困境.新媒介发展和融合促使舆情事件生成扩散规律发生改变;新媒介成为舆情事件生成扩散的重要平台;多级议程流动引发多层级化、多元化冲突融合发力的可能;个体有主动促成舆情事件生成扩散的倾向;社群在影响舆情事件生成扩散方向发挥重要作用;对社群和大众主流媒介的干预影响了舆情事件的生成及扩散.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新主流电视剧基于对当代青年文化特征的深入理解,以青年话语为叙事框架,以“中国梦”的话语意涵为叙事伦理,运用“梦想叙事”的方式诉诸主流价值观,实现了主导意识形态的传播活动与传播环境相统一。新主流电视剧自觉地担负起与青年文化对话的媒介使命,将对青年的角色期待寓于新主流式的言说中,在传递主流价值观的同时,结合青年文化叙事逻辑守正创新,引领青年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孟宁 《东南传播》2021,(12):93-95
后现代的野性力量,消解了理性和中心.它打着多元和一切都有价值的口号,掀起了多元文化的狂流.文化理念与网络空间相互联动而产生的耽美社群,其特性呈现出异托邦式的浪漫幻想,在社群内部的狂欢之中,既凸显了人在不同的社会情境当中所做出的适应性策略,也表达了个体对释放生命力的情感欲求,更是展现了耽美社群面对他者所做出的印象管理,即通过与他者的关系建构自我.基于网络的多样性、平等性、虚拟性等的空间特点,本文通过分析社群内部的个体之间、群体与外部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探讨个体自我的展演,反思这种展演背后并非真正自由的狂欢,而是在资本控制下被塑造的多元自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