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全球化"浪潮汹涌而至的今天,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和便捷。作为民族文化重要载体的传统节日,也处在多元文化相互交融与碰撞之中。近年来,一些西方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万圣节等在中国日趋流行,得到相当多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的追捧,而以春节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节日则备受冷落,节日仪式的纪念意义和文化传承缺失,端午节变成了"粽子节",中秋节变成了"月饼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理解和运用传播仪式观来保护和传承传统节日文化,对于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本文首先从传播仪式观的阐释入手,了解传统节日文化传播与传播的仪式观具有共同的核心理念,然后通过介绍俄罗斯圣彼得堡红帆节这一案例,分析其传统节日文化传播的特点,探讨俄罗斯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经验及其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播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西藏传统节日——藏历新年相关新闻报道的统计分析,得出关于此传统节日文化的报道呈现出失衡现象,媒体在西藏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功能仍有很大提升空间,以此为西藏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王志标 《中国出版》2022,(21):56-58
主题阅读是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全国各地有着广泛的实践。中华优秀传统节日主题阅读活动的内容价值体现在文化再生产、文化认同、价值传播、乡愁记忆及教育价值等。通过推动传统节日主题阅读活动空间由封闭性向开放性转换,促进传统节日主题阅读形式的差异化、吸引力和穿透力,丰富和改善传统节日主题阅读活动内容,推动传统节日主题阅读活动与其他业态的融合,实现中华传统节日主题阅读活动的创新。  相似文献   

4.
各民族的传统节日之所以能在漫长的历史中传承下来,成为各自民众生活与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原因在于其中所蕴涵的象征民族精神源头的坚固的信仰。而传统节日的各类仪式则是信仰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本文试图以仪式传播与媒介仪式理论解释传统节日、仪式、传播与信仰共享、消解之间的关系,分析当前中国传统节日的信仰缺失之因,从群体仪式传播和媒介仪式传播两个层面提出利用传统节日资源重塑民众信仰,构建精神世界的命题。  相似文献   

5.
邢晓梅 《东南传播》2015,(3):128-129
电视媒体是传播文化的重要渠道,电视节目主持人则是语言传播文化的桥梁和纽带。为了促使中国进一步了解世界,也使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国家通用语言的传承和普及异常重要,它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传媒语言的规范化和吸引力上,同时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精神引领功能和文化导向功能。本文着重从电视主持人语言传播的规范与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角度出发,并针对如何保证主持人语言传播规范化提出了几点意见和建议,以期对主持人工作起到作用。  相似文献   

6.
袁玮 《今传媒》2016,(12):86-88
中华传统节日在传统社会主要依靠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传统媒体、国家法定节日的活动传播来实现.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传统节日文化传播在新媒体的影响下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全新的传播方式为受众提供丰富、快捷的服务;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方式多样性以及不同的媒介组合的传播趋势大大提升了传播效果,将极大推动传承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以及带动相关文化产业,实现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张涛 《青年记者》2012,(21):71-72
我们将传播各种信息的媒体称为传播媒体,简称传媒,它是信息由传播者到接受者所附加的有效载体,也是各种传播工具的总称.目前传媒的形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传媒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监测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承文化、提供娱乐等.体育运动也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不断扩大传媒的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媒,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体育本身也发挥了传媒的作用.本文旨在阐述体育对传媒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新媒体不断涌进人们生活的同时,传播途径也随之开始更新换代。新媒体的发展与应用,传播过程的视觉化不仅是时代推动的必然结果,也是其自身提升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新媒体在迅速崛起的过程中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视觉效果,这种开拓性的进展很大程度上扭转了传统媒体的发展弊端,不仅改善了传统媒体的过于格式化和僵硬化,细节上和语言应用上也有了新的突破,本文通过静与动的转换方式、细节描写、以事写人等方面对此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9.
大众传媒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表现,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事件的演变和进程.改善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环境,调适突发公共事件中媒体的角色,不仅是公众信息需求的变化,也是新闻报道观念变化的必然趋势.本文从传播体制改革、传播观念演变和传播文化嬗变的角度阐述了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中传媒角色调适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李贺 《新闻世界》2011,(8):242-243
对于长期居住在海外的华人而言,中国传统节日具有文化传承、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的作用。而海外华文传媒在报道时是否促进了中国传统节日发挥它的作用?本文聚焦《侨报》对2011年春节的报道,从框架理论的角度分析了《侨报》中国传统节日报道的基本框架,总结了海外华文传媒在中国传统节日报道框架上的特点和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形式是多样的,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长期凝聚积累的一个重要过程。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将六大中国的传统节日列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既添增了更多人文情结,也体现出了社会召唤传统文化的回归。传统节日几千年的文化在社会中拥有至高的地位和影响力,传承与发展增强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肯定,激起中华民族优秀的生机与活力,进一步加强文化自信的提高。在全球化价值观日渐相同的激烈背景下,保持一颗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心是最后一道堡垒和防线。坚持传统节日文化是抵抗外来思想文化冲击,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保障,是增强中国传统文化的软实力,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提供重大保障。本文首要研究了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和提高文化自信,基于传统节日文化传承的现状带给当代国民的价值和重要意义。如何正确地传承节日文化与现代化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中国女书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女性专用文字,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目前正面临着传承危机与困境。数字化技术的出现,既对女书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也给女书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型工具和渠道,对女书文化的延续和当地旅游经济的开发有着重要意义。对于这种少数民族濒危文化遗产,女书的数字化传承尤其紧迫。数字技术不仅为女书保存提供了多样化方式,也为女书应用提供了层出不穷的创新形式,为女书传播提供了多元化平台。  相似文献   

13.
刘典  郑逸舟 《今传媒》2012,(8):145-146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文化非常丰富。特有的传统节日更是传统文化、民族共性的集中体现,是极其重要的传统文化传承载体。传统节日在海峡两岸民众心中影响深远,大多数台湾民众无论是属于哪个党派,皆不能脱离民族传统节日,并遵守相关约定的习俗,进行庆祝或纪念活动。在对台宣传中,巧妙利用这些重大传统节日的宣传,加强前期策划,提升宣传技巧,可以起到很好的对台文化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4.
吕姣姣 《出版广角》2021,(19):84-86
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源起的见证,也是根植于华夏儿女心中的精神力量.在纷繁复杂的媒介环境和社会现实中,传统文化不仅需要保持本原不褪色,还需要焕发新的生机,保证自身的延续性.河南卫视自2021年春节晚会"出圈"以来,借助本土传统文化优势乘势而上,在端午、七夕、中秋等传统节日精心策划了口碑和传播效果俱佳的中国传统节日晚会.本文以传统文化的传播价值为起点,通过分析河南卫视系列晚会在传播传统文化过程中的成功实践,探索传统文化的传播策略,以期激发传统文化的活力,提高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凝聚力.  相似文献   

15.
传播仪式观中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詹姆斯·W·凯瑞的传播仪式观角度,分析了我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播的仪式性、庆典性和参与性特征,指出传统节日文化传播与传播的仪式观具有同样的核心主旨,即通过神圣的典礼将人们以团体或共同体的形式聚集在一起,以完成"时间上对社会的维系"。发现了当前的传统节日文化传播仍是传递观下的信息与知识的线性传播,没有创造出"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仪式化场域"。提出传统节日文化传播应该以传播仪式观为理论指导,在传播过程使用、还原与创造有意义的文化符号,使中华民族文化经过几千年洗礼,留存下来的具有生命力、最具共同记忆的部分得以生产、还原与维系,成为联系古今、联结民众的精神纽带。  相似文献   

16.
微博这种新生事物,与古老的掮客相结合,迸发出了惊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很大程度上主导着国内网络空间的舆论走向.微博“掮客”的出现和发展,不仅是业界的最新动态,对该现象进行相关传播学解读,也对微博有效传播和营销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相关启示.  相似文献   

17.
戴朝荣 《大观周刊》2010,(37):112-112,64
传统节日传承的危机,预示着传统节日必须转型,然而后现代传统节日的缺憾,必然引爆传承文化受官僚化及外部干预的强制,最终多少精华留存后人,传至永远,很难说,但有一点肯定:传统节日被蚀化发展了。  相似文献   

18.
网络技术的出现及其发展,使人类的时空观念、表现方式乃至语言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网络技术不仅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新闻传播空间,而且革命性地改变了人类的新闻传播格局,在很大程度上颠覆或改写了人类现有的新闻传播理念。  相似文献   

19.
赵新艳 《新闻传播》2012,(9):78-79,81
近年来,伴随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升温,媒介在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角色也受到了更多的重视,面临外来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挑战,如何更好地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媒体需要面对的重要议题。而尤其是面对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文化特点的受众,如何采取差异化传播战略,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成功与否,影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效果。本文于此借鉴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深度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尤其是在新媒介环境下现代大众媒体角色的定位、传播内容的选择与传播方式的创新,提出媒体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环节的具体措施与对策,以期为实现媒体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同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和科学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应用传统节日传播国家形象的角度切入,探讨了节日传播的广泛性,强调应用节日文化的软性传播方式来进行国家良好形象构建,并提出了几点建议:注重国家意志的宏观把握,引导媒介传播内容,加强青少年对于传统节日的正确认知与自觉传播,加强传统节日在海外华侨华人中的传播发展,突出传统节日的地域性,展现国家多元、包容形象,以及注重软传播方式的沟通等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