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与新媒体的快速便捷在带来社会进步的同时,也造成了舆论环境的愈加复杂,并进一步塑造出“后真相”时代。“后真相”时代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反转新闻的增加、信息复杂性的增强。文章从“后真相”现象出发,探寻该时代迅速发展和反转新闻泛滥的原因,并分析其对拟态环境的破坏,进而提出治理反转新闻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李楠 《青年记者》2017,(29):29-30
自媒体时代,与大众利益息息相关的话题非常容易引起网民的关注并且激发网民的宣泄情绪,导致恶性舆论的发生.舆情反转新闻指的是面对一个新闻事件,由于不同时间段不同人发布的信息不同,舆论的态度会随新闻“剧情”随时逆转,速度之快让人猝不及防.这几年来“扶人被讹”“天价鱼”“诈捐门”等事件成为热门话题,并且几乎每次事件的发生都伴随着舆情的反转.由于竞争激烈,媒体不了解新闻的全部真相就进行报道,致使舆情反转新闻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在全媒体时代,“舆情反转”的现象频发,舆情态势复杂化,容易对社会生态造成不良影响。本文就全媒体时代“舆情反转”现象进行概述,探讨“舆情反转”现象的形成机制,最后对“舆情反转”现象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4.
网络舆情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复杂的社会生态现象。面对复杂的网络舆情,舆论引导的传统思维需要升级,在传播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发展的过程中,传播的方式和传播的理念、特点也在进行变化和发展,网络舆情的不断涌现与后真相时代的特点有着紧密的联系。面对后时代网络舆情信息飞沫化、传播情绪化、舆情集束化、观点极端化等特点,探索通过多主体协作、精确化引导等手段进行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5.
"反转新闻"源自引发舆论高度关注的新闻事件,随着事态发展、真相呈现而发生舆情的分化甚至反转。"反转新闻"的产生,源于信息的不对称与真假混杂,源于受众片面的认知和情感倾向。要减少"反转新闻",要减弱舆论对社会正常秩序的扰动,去伪存真、规范新闻传播运作始终是要坚守的阵地。  相似文献   

6.
舆论逐渐转向网络空间,促生了新的媒介生态,形成了独特的"拟态环境",非规范化的网络舆论导致"后真相"事件频发。通过分析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食品安全事件的舆情传播趋势,发现事件反转后的舆情量,远比不上最初由摆拍、谣言引发的舆情关注,即便调查处理结果与开始的"事实"大相径庭,滞后的"后真相"也无法抹平公众已经激起的恐慌情绪。要防止后真相事件愈演愈烈,需强化网络媒体责任,构建行业性监管规则,更重要的是提升政府的公信力与社会治理能力,促进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时代,国企所处的舆情环境更加复杂,应重视舆情防控工作的有效开展。本文在分析新媒体时代国企舆情现状、表现形式的基础上,从构筑舆情应对网络、建立舆情应对机制、建设良好舆论环境等方面,阐述了新媒体时代的舆情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8.
在微博舆情新形态下,主持人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之间游走延伸出了“意见领袖”这一全新的角色定位.播音员主持人作为广播电视传统媒体的“喉舌”,在面对社会公共舆论事件时,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和行动空间.在微博舆情时代,如何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如何体察“微舆情”,反馈“微互动”,敏锐鉴别信息真伪,积极引导舆论走向,使微博与传统媒体形成良性互动,引导微博舆论健康发展,已经成为播音员主持人能力培养的新命题.  相似文献   

9.
网络舆情的形成是一个复杂、多元的动态演化过程。新传播环境下,网络舆情的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本文在分析网络舆情构成要素的基础上,着重从舆情主体、客体、本体、载体、环境五个方面探讨了影响网络舆情演变的中介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作用机理。通过对网络舆论场生态格局和演变规律的探寻,以期能更好地把握舆论的风向标,有利于舆情的研判、引导和公共决策的前瞻性。  相似文献   

10.
梁芷铭  黄坤相  周玫 《传媒》2015,(14):70-72
信息化时代,公众获取信息、传播信息的渠道更为丰富,政府面临的信息传播环境也发生了极大变化.通过微博平台,政府开展舆情采集、信息发布、官民互动,公众的民主意识得到提升.与此同时,娱乐化倾向、官本位意识、管理滞后等问题也在消解政务微博在舆论 导向方面的作用.提高官员的媒介素养和服务意识,提供积极健康的内容,合理引导网络舆情,建立和完善政务微博的舆情监控与引导机制,是解决目前政务微博困境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1.
倪万 《青年记者》2017,(21):45-46
近年来,舆情反转现象成为新闻传播学界、业界乃至广大社会公众共同关注的话题.舆情反转虽然还没有非常统一明确的定义,但对“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手术台自拍事件”以及“东北大妈讹外国小伙”等舆情反转事件分析后发现,舆情反转现象大都表现为随着舆情事件发展在不同阶段的推进,关于事件的事实信息不断呈现,社会舆论出现偏移、反转、倒戈的现象,乃至媒体报道、社会公众意见也出现截然相反的态势.在这一过程中,网络曝光、媒体报道、网民讨论、大V评论等诸多因素构成了舆情反转现象中信息场的乱象,各类信息不对称、不平衡的呈现成为导致舆情反转甚至舆情多次反转的核心原因,也因此引发了新的社会信任危机.这需要主流媒体及时发声、正确引导社会公众的思维趋向,并随着事件事实的逐步显现,重塑健康有序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2.
伴随一起真相迟到的枪击案,“新闻搭车”一词进入媒体和公众视野.“新闻搭车”是一种新闻的借机表达,也是一种舆情的借机搭车,其后果在增加了表达渠道的同时,也增加了舆论引导的难度:频出的舆论热点让引导应接不暇,跑偏的舆论话题干扰议题聚焦深入,舆论的众声喧哗让共识更难达成.这对舆论引导提出了新的要求:打捞沉没声音,避免舆情压抑;推动舆论共振,防止舆情停滞;构建公共领域,规避舆情误读.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解决信息海量日增、短视频直播兴起、大V主导舆论、“信息茧房”等舆情监测问题。【方法】运用技术论证法,从AI技术提升舆情监测精准性和效率、辅助舆情分级分类智能研判、替代人工开展舆论阵地账号拨测、为舆论引导提供有效参考等方面研究论证舆情监控的智能策略。【结果】AI自然语言处理、语义分析、OCR、目标检测等技术赋能舆情监控的解决方案。【结论】不断引入高新技术,赋能舆情监控工作精准高效开展,维护网络清朗空间。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研究分析全媒体时代舆论工作面临的新挑战入手,深入分析新形势下烟草行业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要增强舆情风险意识,高度重视和加强舆论工作,把握新形势下舆情管理的特点和规律,积极妥善应对涉烟舆情,标本兼治,全面加强舆情防控,完善机制,正确化解风险,营造有利于行业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5.
舆论和舆情二者的关系一直以来都受到学界关注,二者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在全媒体背景下,社会大众信息接触渠道增多,公众交流意见、分享情感的平台多元化等因素,都催促着舆论和舆情二者关系的改变和发展.基于数字技术的进步,媒介环境和社会语境发生突破性的改变,让舆论和舆情不再局限于"舆情是舆论的初始状态,而舆论是舆情的升华表现"的简单联系.在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交织传播过程中,舆论和舆情在概念厘定、传播过程和发展走向等方面,逐步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界线模糊、内容粘连状态.  相似文献   

16.
技术的发展深刻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随着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介与人的关系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异化,在此背景下的网络舆情呈现出信息接收过载、受众情感分裂、大众文化失焦的特征。身处媒介社会,正确处理网络舆情是新媒体时代的重要命题。笔者将基于异化理论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并提出媒体、政府及受众个人的相关治理措施,以期正确对待人媒关系,建立良好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7.
浙江高质量建设“两个先行”需要良好的舆论环境。在人工智能技术的驱动下,智媒参与引导基层民生舆情有利于降低负面舆情的影响,对舆论引导具有重要价值,具体表现在内容、保障和关键指标上。本文概括了智媒时代基层民生舆情引导出现的环境复杂化、形式多模态化、舆情显现情感化等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需要提升数智技术应对舆情引导环境复杂化权重、丰富智媒参与基层民生舆情引导的载体与内容、完善智媒参与基层舆情引导的共情传播机制等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8.
在新媒体环境下,组织形象的传播发生了深刻变革,组织的理念与行为都可能产生与组织形象相关的舆情.对组织舆情的监测、引导、处理是组织面临的重要课题.面对新媒体多样化舆情,组织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与公众进行有效对话,以真诚的态度及时告知公众真相,避免组织在舆论场中丧失话语权,走入传播误区.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在我国舆论场中出现了一种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对同一新闻事件的评价中,出现舆情急剧反转的现象。本文通过分析"舆情反转"的两个案例,即"中年男子马路殴打七旬老太"事件和"外国小伙北京街头扶摔倒中年女子遭讹诈"事件,发现舆情反转是新闻失实在舆论场上的表现,其成因主要是记者主观臆断过多体现在新闻报道中、新闻报道信息处理模糊化以及新闻把关不到位。  相似文献   

20.
驳杂的新媒体平台传播图景,既是舆论治理的表征实质的现时面向,又潜藏全新的危机化解对策与路径。透视智媒时代舆论传播机制中的表征,探看舆论场域中海量同质化的信息堆积,有助于揭示舆论场域中的历史与现时的诸多悖论。基于智媒时代的舆论境况,在数字技术赋能与对策之间,寻绎智能传播时代舆情治理及社会问题中的“为与不为”,可以为“十四五”时期国家战略建设实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