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鲁迅与废名     
废名和鲁迅从开始交往到逐渐疏远、交恶,二人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废名是在鲁迅的影响下从事乡土文学创作的,但由于两人不同的审美趋向,一开始就表现出迥异相反的艺术追求.鲁迅和废名都受到了中外文化的影响,对之都有着吸纳和借鉴.但鲁迅一直不断地吸收、批判,最终成为一名无产阶级的文艺家,而废名,由于对儒释道以及西方文化的欣赏性的接受,固执而寂寞地沉醉于自己建构的诗化境界.鲁迅既肯定了废名独有的艺术风格,也鄙夷他只剩下自己的固步自封,而废名把自己与鲁迅的文学主张对立起来,对鲁迅高尚的社会责任意识进行了贬低与排斥.废名晚年主动努力从事鲁迅研究,表现了他主动契合的思想巨变.  相似文献   

2.
从废名小主产看,他既是写作同时也是阅读。他在定作中记录自己,在叙说中阅读自己,承担了作与读的双重身份,体验着创伤与欣赏的双重快乐。他不为庸众创伤,永远沉浸于内心波澜之中。  相似文献   

3.
西方象征主义运动开创了"诗化小说"的传统。作为中国现代诗化小说作家的典型代表,废名在小说创作中运用了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如世外桃源一般的小说世界是废名在不堪的现实社会中渴望恬静生活的梦想的象征,也是他心目中理想世界的象征。在小说情节中运用象征暗示性的艺术手法,创造意蕴丰富的意象对废名小说世界的建构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废名将中国传统诗歌中意象与意境的表达手法与西方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融会贯通,开辟了一条新的小说创作道路。  相似文献   

4.
论废名《桥》的闺阁情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闺阁情趣是表现在作品的作关于女性、关于闺阁生活的审美情趣,废名长篇小说《桥》中所表现的闺阁情趣,其产生,既与温庭筠、李商隐等人的艳情学影响有关,又与作自己的情感经历有着潜在的联系,这种情趣的表达,既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旧时艳情学的局限,取得了相当的成功,但也存在境界相对狭小的缺陷。  相似文献   

5.
废名被认为现代诸作家中“第一名难懂”。他披着释道外衣,骨子里却是个入世的儒者;曾引李商隐的诗“梦中传彩笔,花叶寄朝云”,勾勒自己的创作心迹和人生理想。其散文的特色是率真、诚实,追求“杂树生花,群莺乱飞”的自然美,以及清淡、朴讷和奇僻、生涩的美。  相似文献   

6.
废名论新诗     
废名论新诗一直得到人们的关注,也有许多深入研究的成果出现.但是还是要回到关乎新诗本身的几个关键问题:什么是新诗?新诗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是好诗?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废名论诗获得初步答案.  相似文献   

7.
说熊十力,就不得不提文学家废名。他们是1949年前中国的两个怪人。熊十力"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废名则是"莫须有先生"的化身。汤一介称老师废名为"真人"。  相似文献   

8.
世人眼中狂妄自负的废名性格中有其自卑躁郁的一面。废名早期的文章中或多或少都流露出自卑、敏感、情绪不稳定、自我怀疑、有较强烈的被歧视感、悲观厌世、寂寞、背负一定的道德压力等心理特征,其中"自卑感"是废名个性心理构成中不容忽视的部分。废名的自卑心理投射到其性格主要表现为内向、敏感、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急躁,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容易懈怠以及他所独有的狷狂和自负等。废名内在的这种自卑感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他的人生选择与创作呈现。  相似文献   

9.
废名小说中运用的意识流手法是形成其独特诗化风格不可或缺的元素,而这一点常常被大多数研究者忽略。尽管废名小说中的自由联想、时空转换跳跃、情节淡化等特点与西方现代意识流手法的表现特征是不谋而合的,但它又并非完全等同于西方的意识流。废名在西方意识流小说和中国古典诗词的启发下。创造了独特的“中国式意识流”。  相似文献   

10.
从二十年代初废名出现到现在,废名研究一直是寂寞的。在废名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的重要日子里,本将分三个阶段对现有的废名研究作一个综述,向研究界展示废名研究的整体状况,以利于废名研究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王元中 《河西学院学报》2005,21(1):68-71,85
对于新诗,鲁迅起初是给予了热情支持的,他不仅亲自实践,而且还在理论上积极呐喊助威,但是他的态度后来却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他在态度上的转变和他个人的性情、学养有关,但更与他对于新诗日渐深化的认识紧密相连。鲁迅和新诗的关系不是一个个案,而是一种典型或曰代表。考察新诗发展过程中的这种典型或曰代表的“返古”现象,有助于我们对于新诗的一些问题进行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12.
我们立足于中国现代文学 30年历程 ,以不同时期女作家创作同鲁迅小说的相似处为起点 ,重点分析冯沅君、萧红、丁玲、罗淑及张爱玲等 5位女作家与鲁迅小说创作的联系 ,试图在文学精神和思想内涵上把握鲁迅对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被无限接近却又似乎永远无法到达的话题,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从鲁迅作品中延伸出的关于国民性改造、中西方文化碰撞等话题的论争几乎从未停息。文章从个体、群体、文化与时代关系等角度,揭示走近鲁迅其人其文的现代意义,在全球化背景下,国人如何做出合理的文化选择、确证自身乃至民族身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用贯通古今的视角和方法来研究中国文学,把一度被人为切断的文学史重新打通,是一个重要的话题。文章选取废名小说《桥》与六朝诗文渊源的视角切入,探析《桥》与六朝时期诗文创作的交融,追寻其与儒释道思想合流的渊源,剖释“桃花源”主题的蕴含,并结合以上三个方面对《桥》的写作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个人无政府主义思想在鲁迅启蒙思想体系中的作用是双重的。作为生命个体本有的心声与内曜源于内而行于外,个体觉醒、真人得立、启蒙他者、人国得建。然而,个人无政府主义思想本身独有的排他性又在启蒙者与被启蒙之间造成无法逾越的障壁。启蒙事业之难与效果之微既有启蒙者个体的个我性根源,也有大众本身接受启蒙的难度与限度。  相似文献   

16.
王瑜 《嘉应学院学报》2011,29(12):69-72
现代不仅是时间上的所指,更牵涉到人们的认识方式和价值追求。现代性在社会发展领域表现为对理性精神的追求,在审美艺术领域却有着相反的呈现———对理性的消解。中国的现代性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表现,较之西方有着相异的取向。现代性文学史观受到了思想领域评判的影响,只有回归人文与文本,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才有可能实现新突破。  相似文献   

17.
2004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扫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海外汉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影响的经验教训,这成为现代文学研究的前沿问题。2004年的主要进展表现在:历史意识愈加清醒;台港文学被自觉地纳入中国现当代文学范畴;通俗文学研究在争鸣中向前推进;寻绎现代文学与外国文化、外国文学的联系,翻译文学的价值愈益看重;经典重读多有收获;现代文学的史料学、文献学问题得到认真关注;文化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学风问题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王瑜  邱慧婷 《唐山学院学报》2013,26(2):45-48,97
现代文学史观是现代文学史编写的灵魂,决定着文学史著的品格。在近年来现代文学史观的诸多建构理念中,朱德发的"现代国家文学史观"、唐金海的"文学史观的‘长河意识’和‘博物馆意识’"、关纪新的"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以及当前提出的"民国机制"民国文学史"等是其间产生较大影响、具有代表性的几种。梳理评判这些建构理念有助于合理认知当前研究的新发展,更有利于中国现代文学史治史理念研讨交流的深化。  相似文献   

19.
樊骏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包括四个方面。中国现代文学:它的存在就是它的意义;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中国现代文学历史事实的历史,而不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家文学理念的历史;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有"我"的文学史,而不是无"我"的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是由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构成的一个时空结构。樊骏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不但超越了文化大革命前夕,政治革命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而且超越了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普遍存在的翻案文学史观。这种双重超越,是一种终极性的超越,是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自身本质的回归。他把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存在本身视为它们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而且是不假外求的。樊骏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透露出一种至大至刚之气。  相似文献   

20.
文论界有学者把西方现代派文学反现代性、反理性、反意识形态性的审美现代性视为普适性的标准 ,用以规范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本文对这一观点提出异议。认为应当根据文学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所形成的特有的审美关系 ,赋予中国当代文学以审美现代性的新内涵。就批判性的审美精神而言 ,中国当代文学与西方现代派文学虽有共通性 ,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异质性。无视这种异质性 ,势必导致对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方向的误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