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简称中国记协)从她的前身——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于1937年11月8日在上海诞生起,一直在党的关怀下成长壮大,至今整整50年了。目前,她拥有地方记协、专业记协、新闻学会和团体会员150多个,会员人数达40余万,并同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新闻界的朋友开展友好往来,为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一) 1937年“8.13”后,许多年轻新闻工作者,投身于抗日斗争的烈火之中,为民族而战。这时,周恩来同志会见在上海负责党的文化和宣传工作的胡愈之、夏衍等同志,传达了党中央的指示:为了广泛团结爱国的新闻工作者,需要把新闻工作者组织起来,结成强大的统一战线。在周恩来同志的倡导和支持下,经胡愈之、夏衍、杨潮(羊枣)等同志酝酿,确定在新闻工作者比较集中的上海,成立  相似文献   

2.
半个世纪以前,正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胡愈之、夏衍、范长江、羊枣等一大批进步记者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它孕育了今天的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1987年11月8日是这个组织成立50周年纪念日。年前,记者访问了正在住院的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吴冷西同志。记者:冷西同志,听说您病了。许多新闻界同行托我转达他们的问候,祝您  相似文献   

3.
邓拓同志逝世二十年了。我深深地怀念他。邓拓同志长期从事新闻工作,对无产阶级的新闻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很有才华,既是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又是历史学家、书法家和诗人。我开始认识邓拓同志,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他那时担任晋察冀边区《抗敌报》(后改为《晋察冀日报》)的社长兼总编。一九四一年,我在晋察冀边区三专区任文化界抗日救国会主任,兼任《抗敌报》通讯站的工作。一次,为工作,我应邀去抗敌报社。那时的条件是很艰苦的,报社住在阜平县山沟里的一个村庄。他身躯瘦瘦的,举止文雅端庄,目光炯炯有神,态度和蔼,在接触中给人一种强烈的可敬可亲感觉。这就是我第  相似文献   

4.
好啊,记者节     
度过了半个世纪的记者生涯, 迎来了新中国第一个记者节,尽管六年前已从记者的岗位上退了下来,但我依然是离位不下岗。这几天,我正校阅反映上海一个半世纪以来新闻事业发展历程的《上海新闻志》。追随着中国第一代记者的足迹,我感受了他们为寻求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富强而奋斗不息的精神,以及邵飘萍、史量才、羊枣们倒在血泊中的悲壮;看到了范长江、恽逸群、陆诒等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建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的艰辛。正是这一切,才有今天我们──中国55万新闻工作者自己的节日。 此时,我感到万分欣慰的是,做了五十年的记者,自…  相似文献   

5.
长江的道路——从爱国主义者、民主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认识长江同志是在1937年抗战前后,当时上海正酝酿组织新闻界救亡协会,开始筹备这组织的有胡愈之、恽逸群、杨潮、陆诒和我,秋江好象没有参加。那时在上海办过《文艺新闻》的袁殊主张成立青年记者学会。后来我们和胡愈老商谈,愈老认为当时一些记者都不能算是青年了,于是  相似文献   

6.
悼羊枣     
正当政治协商会议胜利结束,国民党当局宣布释放政治犯的时候,昨晨翻开报纸,忽然看到羊枣囚死狱中的消息,这实在使人有“初而疑,继而哀”,最后则发生“人间何世”之感了。羊枣是他底笔名,他本来的姓名叫杨潮,湖北沔阳人,年四十五岁,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科,曾供职于京沪、沪杭甬两路管理局材料处,民国二十三、四两年曾任广西大学教授,一度主讲西洋文学史。民国二十五年夏,回上海任塔斯社记者,以余暇译述国际政治名著,多刊于《现世界》等刊物。抗战开始,我们这一  相似文献   

7.
认识羊枣,是40多年前的事;羊枣牺牲,已38周年了。每忆起羊枣,我的脑海中就浮现出这样一幅图景:湖南省衡阳市南门外,湘江西岸,灌木丛生的回雁峰上,被日机炸毁的古庙——雁峰寺里,微弱的煤油灯光下,几个青年人围坐在一个中年人的四周,议论当天发生的国内外大  相似文献   

8.
我们上海新闻记者对于我们的同业和战友政论家羊枣(杨潮)先生之死,感到十分悲痛,十分愤慨!我们特向当局提出严重抗议!我们认为羊枣先生无故被捕,时逾半年,既不公开审讯,复不宣布罪名,囚死狱中,实为当局一贯摧残人身自由与言论自由之直接结果。此种摧残人民自由之政策,如不迅速明令停止,新闻记者失其保障,民意尽遭窒息,中国新闻事业必将是走上绝路! 我们要求当局撤查羊枣先生在狱遭受虐待情形和致死原因,并严惩非法下令逮捕的祸首。我们要求当局立即平反福建冤狱,释  相似文献   

9.
案头摆着上海《文汇报》唐海同志于1982年4月1日的一封来信。信上说的是复制一条36年前《文汇报》“加急专电”的事。 36年前登出的一条新闻,为什么要舍近求远,从北京到上海复制呢?原因是新闻研究所报刊史研究室的同志,向我谈起这条新闻时,感慨地说,徐铸成同志到现在还念念不忘《文汇  相似文献   

10.
正他被陆定一称为"新闻巨子、国际专家",他最先预言希特勒将在斯大林格勒惨败,他预见了共产党将在解放战争中获胜,他于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后折磨至死,他就是与范长江、邹韬奋、俞颂平等齐名的大记者羊枣。1946年1月11日,羊枣在杭州去世,一时震惊中外文化界和新闻界,《解放日报》《新华日报》《申报》《文萃》《时代》等报刊,相继  相似文献   

11.
疑义相与析     
1997年12月24日,我收到山西大同矿务局马脊梁矿宣传部武昌山同志的来信。来信说,他读了《新闻三昧》1997年第11期上《写完“至少看两遍”》一文,在新闻写作方面得到很大的帮助,同时善意而中肯地指出了文中的两个数字差错,这是武昌山同志对《新闻三昧》和我(作者)的爱护。我被他的爱心行动所感动,于是,把这封信的内容和我的感受告诉了《新闻三昧》的主编张淑华同志。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十三日对解放日报通讯员的一次讲话的提要。原题是:《请通讯员同志多写新闻》。去年秋冬之间,《新闻战线》的编辑、人大新闻系的教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的同志先后访问上海,与我交换意见,给我许多启发和鼓励,结合自己从事报纸工作的经验教训,就报纸的个性问题,在编辑部内部作过几次发言,后来又在通讯员大会上讲了。《新闻战线》编辑部准备在刊物上发表,我来不及整理、补充和推敲,不妥之处一定不少。我希望它能成为引玉之砖,大家共同探讨,一起来回顾和总结办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3.
我一接到第五期《新闻爱好者》,就被《庄稼棵里也出新闻》这条标题吸住了。翻开一看内容,更是爱不释手。我边看边想,看了四五遍。我周围的几个新闻爱好者也争相传阅。我是初学写新闻的,写作水平和认识能力都很低,写的稿件常常石沉大海。原来总认为自己生活圈子小,没有发生惊天动地的大事,没有什么新闻可写。看了吴学斌同志既有经验,又有实例的文章后,我去掉了“没新闻可写”的包袱,也学得了吴学斌同  相似文献   

14.
知识窗     
我党创办的第一个新闻研究机构一九四一年七月,我党在延安创办了中央研究院,院长由当时党总书记洛甫(张闻天)兼任,副院长是范文澜。遵照毛泽东同志的指示,中央研究院把工作重点放在研究敌、友、我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上。中央研究院共分九个研究室。新闻研究室是其中之一。新闻研究室主任由中宣部副部长罗迈(李维汉)兼任。全室有近二十名同志。新闻研究室注重对现状的了解和研究,当时确定的课题或研究对象是:新华社、边区新闻事业现状,华北根据地报纸事业概况,《中央日报》、中央社、大后方报纸事业概况及重要人物,国民党及敌伪的出版发行政策等。  相似文献   

15.
在座的各位新闻工作的老前辈和新闻工作的同事们、同志们、战友们: 刚才安岗同志说到,这次北京新闻学会的成立,是我们国家新闻界三十年来的一个盛会。我首先祝贺新闻学会的成立。成立的日子正是八十年代的第一个春天,第一个春节的前夜,我祝贺在座的各位同志身体好、工作好! 在新闻学会成立以前不久,邓小平同志发表了一次重要的讲话。在这个讲话里面,有一部分是说到新闻工作的。其它的部分,也是跟新闻工作有密切关系的。所以,这次新闻学会成立的时间确是选得很好,这表示新闻学会的工作,一定会象大家所愿意的那样,发展得很顺利。我和新闻工作发生过一些关系。可是,应该老实说,我不是一个正式的新闻工作者。在参加  相似文献   

16.
上海新闻界子二月二十八日召开干部大会,向全市新闻战线上的同志们发出战斗的号召: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鼓足干劲,为新闻战线上更好更全面的跃进而斗争!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白彦同志在会上作了报告。白彦同志在肯定了一九五九年上海新闻工作的成绩以后,指出:一九六○年我国工农商学兵各条战线都在继续跃进。为了更好更充分地反映千百万劳动人民的史无前例的英雄劳动和斗争,新闻工作必须继续跃进。他在报告中.提出了今年和今后三年上海各新闻单位的五项主要任务:(1)努力学习毛泽东思  相似文献   

17.
一九四一年元旦前夕,我奉当时的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张从文同志之命,前往指挥部请刘少奇同志(那时化名胡服)为我们的战士报题词。那时,我刚参加新四军,分配到战士报工作不久。在此以前,我曾参加过欢迎刘少奇同志初来苏北的大会,听过他的国内外形势政治报告,知道他是党中央派到苏北来的领导全军的首长,担任新四军政治委员,威信非常之高。而我那时还是一个不足二十岁的毛头小伙子,刚踏上新闻工作岗位,什么也不懂,从未接触过这样大的首长。现在领导一下子就交给我这么大的任务,我能不能完成呢?在从宣传部到指挥部的一段路上,心中就是这样盘想着。  相似文献   

18.
去年以来,在学习《新闻知识》过程中,的确收获不小。我参加工作时间较短,原来对新闻采写是一个外行。平时身边所发生的值得写的新闻题材很多,可是几乎都放过去了。1991年10月份,在县台同志的帮助下,我开始学习新闻采写。尤其是《新闻知识》到手之后,我的水平不断提高,由原来等新闻到找新闻、抢新  相似文献   

19.
就我所接触到的人看,大部分搞新闻的同志都是从文学梦中走出来的。而且总是旧梦常温,有的终于成了作家,如我省的张一弓;而更多的则难以成梦,落个终身遗憾,甚且迁怒了新闻工作,说搞新闻是错投了路,误了前途,要不然我便如何、如何……文学梦是美妙的,但搞新闻也并非就是文学的克星。相反,我有幸在新闻的道路上走了一程,我倒发觉这“搞新闻”有点象“搞文学”的席梦思呢!因为在那段时间里,我做了一个文学的好梦。那是1983年春天,南阳市武装部让我去搞新闻报道。我有点忐忑,象许多同志一样,怕搞新闻破坏了自己  相似文献   

20.
作者简介:沈世纬,新华社上海分社党组书记、社长,高级记者。196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一直在新华社分社工作,采写并组织了大量产生重大影响的报道和言论,近几年共发表了50多万字的新闻理论与业务的研究文章。1995年获全国第二届韬奋新闻奖提名奖。 我认识沈世纬同志的时间不长,但知道他的名字却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沈世纬同志长期从事国内新闻报道,我从参加工作开始一直在国际新闻报道的领域工作。虽然我们工作的领域不同,但对新闻理论都有兴趣,加之世纬同志的理论功底比较深厚,因此常常拜读他的文章。前不久,《新闻战线》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