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钱王"王炽是清末三大巨贾之一,本文主要从"钱王"王炽的商界地位",钱王"王炽的创业历史探微"、钱王"王炽的功德事迹以及"钱王"王炽的传奇轶事四个方面进行典范钩沉。  相似文献   

2.
《海南档案》2006,(4):44-45
在梁启超创立“中华民族”一词之前,中国人基本上没有现代的民族观念,甚至连“民族”一词也没有使用过。习惯上所说的“华夏”、“汉人”、“唐人”、“炎黄子孙”,乃至外国人将中国称之为“大秦”、“震旦”、“支那”等。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称谓。所谓“华夷”之辨、“夷夏之防”。集中反映的也是一种相时秩隘的朴素的种族意识。  相似文献   

3.
新闻记者如何在当前形势下完成好"走基层、转文风、改作风"的新闻实践活动,是目前摆在新闻工作者面前最直接和实在的问题。"俯身接地气,抬头谋发展",作为城市交通台的记者如何在这"俯身、抬头"间更好地为听众服务,助力城市交通广播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在这30年里所取得的成就,有很多表征,商人群体的堂皇登台和壮大,以及全社会财富的急剧增加,无疑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两个。当代中国的商人群体究竟有多大,占全民人口的比例究竟有多少,我不知道,也不知道是否有人确切的明了。但是,我们应该还记得这样的4个字“全民皆商”,  相似文献   

5.
李军 《新闻三昧》2006,(5):53-53
在清高者眼里,谈名利是庸俗的。然而纵观芸芸众生,没有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大多数人一生都离不了“名利”二字,有的为了得名声,有的为了得钱财。新闻工作者每发表一篇作品,名字就出现在作品里,还能得到一笔稿费,似乎更是“名利”中人了,然而鉴于新闻工作的特性,新闻工作者的“名利”却别有一番滋味。先谈新闻工作者的“名”。有的新闻工作者把自己的名字看得重于一切,他风尘仆仆地到处采访,寻找新闻线索,追奇闻,捕花絮,掏隐私,熬夜写稿子,只求多多发表作品,提高自己的名字在新闻媒体上的出现频率,混个脸熟。然而常常事与愿违,作者本人虽然时…  相似文献   

6.
文中所言"贫"、"富"非指收入的多少,而是指一名新闻工作者对新闻线索占有量的多少。换言之,做一名"富"记者,就是指一名新闻工作者获取更多更好的新闻线索。  相似文献   

7.
"金锭桥"是21世纪初新修筑的汉白玉三孔石桥,位于什刹海东岸的出水口处,万宁桥(地安门桥、后门桥)的西边.它的修筑完全是为了往来行人的方便.不仅如此,站在桥上极目西望,但见什刹海波光潋滟,微风拂来,清新而略带湿润的空气沁人心肺,微波拥来,水声涛涛,岸线蜿蜒,垂柳依依.实在是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相似文献   

8.
秦超  王晓露 《今传媒》2006,(11X):4-6
朱海燕简介:朱海燕,《中国铁道建筑报》总编辑、高级记。1957年生于安徽利辛,197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1983年任《铁道兵报》记,1984年后任《人民铁道报》记、首席记,1998年任《中国铁道建筑报》总编辑。曾获第三届范长江新闻奖提名奖,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先后发表新闻作品700多万字,1999年至2006年7次获中国新闻奖,60多次获省部级新闻奖一、二等奖。长篇报告学《北方有战火》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报告学《深秋挥泪送穆青》获中国新闻奖副刊金奖,另有15部新闻专出版问世。[编按]  相似文献   

9.
10.
在欧洲各国的 政坛,几乎都可以 看到"社会民主党" 的身影。这支发源 于19世纪40年代、 以民主社会主义或 社会民主主义为指 导思想的政治力量, 仍然承袭"左"派风 范,而且其中许多 味道让中国人熟悉  相似文献   

11.
当2007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向全国人民拜年时说,新的一年,我们将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民生”一词,无疑是近几年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了,这个词汇确实凝聚着太多沉重的东西,牵动着太多人关切的目光。对于新闻媒介来说,民生新闻更是各媒体所着  相似文献   

12.
司可  李涵 《采.写.编》2021,(2):105-107
本文对国内跨文化传播学科中使用率比较高的“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流”和“跨文化传播”三个概念,从理论和实践应用角度加以分析,旨在从三者含义和使用情况上进行区分。最后从语义角度,对“跨文化传播”学科命名提供“本土化”的解读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田欣 《兰台世界》2011,(11):14-15
"借仙扬名"是宋代商人家庭捕捉商机的治生之道,实际上就是借助仙人的名人效应。"借仙扬名"既反映了宋代商人乘时逐利的主动性,也反映出宋代商人面对不利经商环境时的无奈与不自觉的风险规避。  相似文献   

14.
“借仙扬名”是宋代商人家庭捕捉商机的治生之道,实际上就是借助仙人的名人效应.“借仙扬名”既反映了宋代商人乘时逐利的主动性,也反映出宋代商人面对不利经商环境时的无奈与不自觉的风险规避.  相似文献   

15.
于正是中国这十年来在媒体曝光度最高的编剧,也是最高产、最富有的编剧之一。作为制作人,由他带起的画面华美炫丽和明星阵容强劲的风格,已经成为中国古装电视剧高收视率的重要元素,和向卫视售卖的主要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16.
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必须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从树立为"三农"服务意识入手,精心构建为"三农"服务的平台,努力提高为"三农"服务的实效,培养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7.
在被警察枪击重伤之后,他很快被警方和媒体“包装”成为“杀人在逃嫌犯”。即使历经五年多的反复质疑,也很难打破这则警匪故事的设计[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本报业集团经营之本就是发展报业 报业集团姓报。报业集团发展文化产业,最根本的是发展报业。报业是报业集团产业之本。  相似文献   

19.
本报业集团经营之本就是发展报业 报业集团姓报。报业集团发展文化产业,最根本的是发展报业。报业是报业集团产业之本。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21,(9):14-25
"民族"与"传播",是两个具有很多内在关联的概念,本文对"民族"与"传播"的各自含义、两个概念以及相应的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具体的关联理论,以及"民族"与"传播"关联性的又一种理论表达("共同体想象")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这样的梳理,对于更好地促进"民族"与"传播"研究的学科交叉,进而推动理论上的进步,均有较为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