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失实,侵权,诽谤。诉讼困扰新闻界。 1987年,1988年,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状告新闻界的连连不断。仅影响广泛的,就有:杜融诉《民主与法制》两记者案,徐良诉上海文化艺术报案,陈佩斯诉湖南广播电视报案,游本昌诉上海每周广播电视报案……更多的,没有被报道。引起诉讼的原因,有的是记者先入为主、偏听偏信造成失实,有的是采访不周造成失实,有的是误听流言造成失实,有的是感情代替理智造成失实,有的是编辑随意改稿造成失实,有的是多用形容词如“文革幽灵”“罪恶累累”等造成对方不满,有的只是一字之误,也有一些完全是被  相似文献   

2.
去年下半年起,“哈立克”广告宣传在上海造成巨大声势,人们在报纸上、在电视屏幕上、在繁华商街上,几乎到处感到“哈立克”的存在。什么是“哈立克”?这是开设在上海的一家合资食品企业,它的产品对中国人来说,其实是再普通不过的传统食品——爆玉米花。生产商径直把它命名为“哈立克”,激起人们的好奇心理,又用“当今世界上最有营养的保健食品之一”,“能阻止、延缓癌前病变,可以预防肺癌、胃癌、食道癌、膀胱癌”等广告词,迎合人们追求健康长寿的消费心理,使“哈立克”迅速占领上海食品市场。有人说:“爆玉米花,这种中国最传统的食品名称,在一  相似文献   

3.
警察的刑讯逼供和“牢头狱霸”的欺压,是看守所“事故”频频发生的主要原因;中国特殊的看守所环境,则是造成两大因素的土壤。  相似文献   

4.
“非典型肺炎事件”中 ,政府和媒体的“缺席”(媒体的“不作为”)曾一度引起某些地区流言扩散 ,造成百姓恐慌 ,这种现象也引起人们的反思。作者认为 ,这实质上是因中国媒体的“期待性沉默”造成的 ,本文详细分析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并就今后如何避免类似情况发生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熊月之先生指出,研究上海史方面存在的不足,是“立意过于高远,历史细节经常被忽略”。旧上海,这个在中国较早被资本侵入的城市,其商业运作的成功,其经济成就带来的魅力,其五方杂处造成的文化多元,理所当然地吊起了一代又一代作家的胃口。没有峭拔的立意,不足以涵盖这座城市。我知道有过这样一些概括:“东方学”的文本,“东方精神”的隐喻,“东方平民”的摇篮,  相似文献   

6.
“民族性”(或日“国民性”)是什么?一个民族能否被概括出若干“性”来?如果能的话,这样的概括在多大程度上是客观的、而非本质主义的?如果存在“民族性”的话,造成它们的原因是什么?中国人的“民族性”是什么?……  相似文献   

7.
“可借”图书拒借是图书馆流通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其造成的危害应该引起图书馆的高度重视.图书状态设置的缺陷是造成“可借”图书拒借的主要原因之一,图书馆应从读者的角度人性化设置图书状态,以降低图书拒借率,提高读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有知情人士透露,沪杭磁悬浮之所以争议数载,先是在与铁道部主管的沪杭高铁项目竞争中“败”下阵来,另一个原因是,上海和浙江两地政府对于修建磁悬浮意愿不一,上海极力推动,浙江方面却并不十分热心  相似文献   

9.
正面报道要合法赵民浙江电视台曾报道平湖某小学成立“雏鹰小银行”,引导学生勤俭消费的新闻;上海的报纸也有一篇采访札记对上海“儿童银行”、“红领巾银行”这一道“学堂里的独特金融风景线”,由盛到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但《商业银行法》明文规定“未经中国人民银行...  相似文献   

10.
错别字探因     
一、书写错别的情形书写错别是错别字中最常见的现象之一。造成它的原因主要是:(一)由于汉字字形、笔画相似造成的错误。常见的有:未、末;衷、哀;夭、天;干、千;钓、钧、钩;栗、粟;梁、粱;戊、戍、戎、戌等等。(二)有些字形极其相似,而字义差异很大。如:“育”、“盲”“肓”也是常常分辨不清。(三)有些字因其偏旁混淆不清而造成错误。较常见的有“拨”与“拔”;“仓”与“仑”混淆等。(四)对于某些汉字字义不甚了解而形成的错误。常见的“兢兢业业”错为“竞竞业业”;“寒暄”错为“寒喧”;造成这些字错误的原因正是…  相似文献   

11.
王雅鹃 《现代传播》2023,(11):31-38+54
创办于1861年11月26日的《上海新报》是上海近代中文商业报刊的胚胎形式,也是西方在上海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长期以来的研究认为,《上海新报》与其他中国近代报刊一样都是英美报刊传统的“移植”或“移栽”,但《上海新报》的创办有其历史特殊性,它代表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利益,是19世纪英美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和文化渗透的一部分,是伦敦“嵌入”上海的代言者。反映了英美西方国家与世界资本主义经由《上海新报》“中介”实现所谓“文明”和“启蒙”的“自我塑造”与“自我肯定”,是英美西方国家“不在场的在场”。  相似文献   

12.
关于电视“庸俗化”的原因,不少学者将其全部归咎于电视的“商业化”。我们以为,电视的商业化只是为其“庸俗化”提供了运作机制上的可能性,而造成电视“庸俗化”的内在的、根本的原因是电视受众中普遍存在的低文化层次趣味对电视传播产生了“庸俗互动”效应。  相似文献   

13.
电视新闻的“两张皮”现象,指的是文字解说与镜头画面相互脱节,从而影响新闻传播效果的情况。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分两种,一种是文字解说与镜头画面这两种语言在性质上的较大反差造成的,体现了电视新闻的内在固有矛盾.另一种是编辑记者在主观认识上的偏差和实际操作失误造成的,比如忽视新闻价值和特性、放弃电视手段优势、投机取巧拼凑镜头画面等。其中第一种原因是造成“两张皮”的第一位和根深蒂固的原因。本文试图通过对新闻语言这种构成新闻作品的物质手段的分析,找出电视新闻作品形式的原理,从深层次上解决其“两张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造纸术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史做出的无与伦比的贡献。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具有规模的机制纸却落后于西方国家80年,直到1882年才始建中国第一家机器造纸厂──上海机器造纸局。过去一般认为,中国的第一家机制纸厂是美商创办的上海华章造纸厂。经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查证确认,中国的第一家机制纸厂实际上是“华商集合巨资”创办的上海机器造纸局。1882年上海候补同知官衔的曹子挥私人筹资,并通过买办郑观应代为具禀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核准后“办纸厂一所,”“一切作纸之具,皆用火轮机器。”上海机…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2004年以来上海媒体“麦兜”相关报道的文本分析,阐述了香港系列动画电影主人公“麦兜”在上海报道中呈现的上海特质——“小市民”的“烟火气”与“以不自觉方式反抗工业化”的“知识分子气”.本文认为,这是上海媒体对香港在本土、殖民、民族文化张力下出现身份认同危机的共鸣.以镜像论为基础,本文认为:上海媒体之所以强化这种“香港镜像”,是因为同样面临“封闭”的瓦解,希望通过“指认”香港描摹“上海想象”,以构成对“他者”——“乡土中国”的本能对抗.根据未上映的麦兜新电影相关报道,本文进一步探讨:在“麦兜”呈现出弱化地方共同体意识趋向的情况下,“上海想象”是否还能形成与民族主义主流意识不同的取向.  相似文献   

16.
人,是构成经济新闻的主体经济新闻的严重的“物化”倾向,是造成经济新闻枯燥、呆板、乏味、甚至僵化的一个主要原因。要克服经济新闻这个缠身数十年的老病,根本途径之一,必须从“物化”向“人化”转变,这  相似文献   

17.
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节目的互相“克隆”现象越来越严重。产生这种现象是由于商业化运作和缺乏自主创新意识等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8.
进入90年代,“交通难”已经成为上海城市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每个上海市民、每个外地到上海来的朋友,前后一对比,都有切身感受。1991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制定了《上海城市综合交通战略规划纲要》,把缓解“交通难”列为上海城市建设的头等大事。规划是令人鼓舞的:在本世纪,上海将造成一个现代化的对外交通系统、一个高效的城市道路系统、一个强大便捷的公共客运系统。到那时,中心城大部分地区到达公交站点步行不超过10分钟,主要地点之间交通时间不超过1小时。但是实现这个规划又是谈何容易!资金、人力不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要求新闻工作者“深入、探入、再深入”的呼声日益增高。但仍有一些同志还在那里靠跑机关、打电话、看材料对付稿子,打发日子,即或下去,也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下”到县一级的招待所便不再往下“下”了,造成这种不愿深入实际、深入第一线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笔者以为,对“深入”的作用和意义认识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董媛媛  赵夏 《今传媒》2014,(5):11-13
在当今传播媒介迅速发展的巨大压力下,新闻媒介由于不同原因而出现的新闻涉假现象对社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主流媒体对重大事件进行报道时也常常因为“抢新闻”而忽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造成报道失实。本文一方面对2008至2012年《新闻记者》评选出的“十大假新闻”涉假现象及原因进行统计分析,另一方面对主流媒体在重大事件报道中失实的原因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