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雅克·德里达是20世纪下半期最重要的法国思想家之一,法国哲学家、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的代表。生于阿尔及利亚。19岁时回法国就学,1956年-1957年在美国哈佛大学深造。60年代成为《泰凯尔》杂志的核心人  相似文献   

2.
毫无疑问,80年代中后期,解构主义在中国占据了一席之地,一批批评家簇拥在解构主义这面大旗之下,雅克·德里达和罗兰·巴特成为批评家的热门话题,“边缘”、“解构”、“延异”、“逻各斯中心”、“差异”成为当今中国文化界的时尚语码,文学批评家——更多是年轻人——对解构主义显示出空前的热情。显然,关于解构主义的这种热闹不能用“一时冲动”进行解释,那么,中国批评家对解构主义的青睐是否有一种尚未公开的背后密码?解构思想在中国大陆是否有一种本土语境?对解构思想和中国批评家的解构操作作一个简要的梳理将有助于我们“洞见”和解开这个隐秘的密码。  相似文献   

3.
中国当代学理论批评史分为三个时期;化革命前十七年学理论的特点之一是许多学理论家以既清醒又混沌的心智为共同的思维特征和以社会学评论为主要方法;化革命结束后经历了从恢复期到蜕变期到收获期的发展阶段,初步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相似文献   

4.
我国哈萨克当代文学批评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哈萨克文学批评初步形成的时期,每二阶段是哈萨克文学批评不断肃清极左思潮的影响,走向繁荣兴旺,取得丰硕成果的时期,其标志是批评家队伍不断壮大,批评文章与论著大量涌现,批评氛围逐渐浓厚。  相似文献   

5.
当代文学批评:回眸与进路一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以来的当代文学批评, 经历了80 年代的后政向批评( 包括反思批评、审美批评、新启蒙批评等) , 90 年代的􀀂 饭碗 批评( 包括学科批评、市场或媒体批评等) , 世纪之交的文化批评( 主要呈现为大众审美的消费文化批评, 且仍在与文学自律的努力处于论争中) 。这一简略回眸显现出知识分子批评在这一过程中的显隐曲线和某种被遮蔽状态! ! ! 80 年代走向活跃, 90 年代基本边缘, 而世纪之交则不在人们关于当代文化批评讨论的视界中。然而事实上, 国际性的当代文化批评思潮提供了一种非常的可能, 知识分子批评, 或曰作为知识分子批评的文化批评乃是当代文学批评的十分重要的进路之一。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深化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加强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建设,开拓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批评研究新路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与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于今年4月9日在安徽芜湖主办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批评研讨会”。全国各重点高校、科研单位2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讨论最激烈、最集中的论题是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关于现当代文学理论批评的现状杨匡汉(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概括了现当代文学理论批评面临的前沿话题:1.20世纪中国文学的分期问题;2.“大中国文学”或称中国现当代文学版图(两岸四地);3.现代…  相似文献   

7.
文学批评离不开文学创作,同样,文学创作也离不开文学批评。那么,什么样的文学批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批评呢。我认为,文学批评应随时保持一种理性。在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击下,文学批评还能不能够保持住一种理性的姿态呢?当前的文学批评已经不是单纯的文学批评了,它往往伴随着职称、待遇以及自私的欲望。那种健康的、理性的文学批评似乎已成了遥远过去的一种同忆,变得虚无飘渺了。  相似文献   

8.
当代文学批评中的“张恨水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恨水是自古洎今罕见的高产通俗文学大家。他特立独行于现代文坛,却被冷落于现代文学批评。真正学术性的张恨水研究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大体经历了辩诬、定位、深化三个阶段。这一历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代文学批评前进的轨迹与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9.
2005年,中国当代学研究领域异彩纷呈,收获颇丰,但也存在一些值得重视和反思的问题。检视2005年的研究成果,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从体来看,小说研究仍占据主流,诗歌等其它体的研究尚嫌薄弱;第二,从方法论的层面看,研究广泛借鉴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的批评方法,开拓了学研究的新局面,但过分倚重外来理论,导致批评话语的本土特色相对模糊;第三,作品评论偏重于理论,视角各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但由于受中国整个学术环境和评价体制的影响,学研究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如选题重复、观点雷同、一稿多投等。当然,瑕不掩瑜,2005年的中国当代学研究仍然留下一些值得珍视的成果。  相似文献   

10.
1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文学批评取得了十分可观的实绩,但也在对西方理论的盲从中丧失了其应有的理论创造的冲动和能力。从批评的问题意识、价值立场和现实阐释力三个方面看,文学批评在当代原创性文学理论建构中的这种功能如能充分实现,将成为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生长点。  相似文献   

12.
当代文学批评的价值重建是一个大问题.学界需要确立重建的基本视野和应有的文化与政治立场,与此同时还必须遵循唯物史观,对之予以辩证地看待和理解.在当代文学批评的价值重建过程中,对批评家的培育和塑造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当然,这一问题本身也是复杂的.基于对文学批评价值取向的理想期待,当前,文学批评的价值重建应着眼于四个主要的维度,即:审美价值的重建、伦理价值的重建、意识形态价值的重建和人学价值的重建.在这一问题探讨的致思理路和具体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我们始终秉持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3.
告知力是文学批评的基本力量,是促使文学接受的重要因素。当代文学批评的危机和困境之一是告知力的匮乏,其中的关键与批评总是有意无意地回避或忽略告知"文学写了什么"和"文学怎么写"有关。研究告知力对于促进文学接受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作为一个"70后",我并不是一个合格的文学评论家更遑论"优秀"。这些年来极少做单个文学作品的评论,对私下交好的作家或熟悉的师长辈作家更是如此——一个不好的毛病是,眼高于顶,喜欢批评,容易看到的是坏处,不容易讨好;而逢场作戏又固非本性。因此,不如不写。解决这一"矛盾"的可能途径之一,也许是检讨自己评判作品的"标准"。说到标准,这可能与我接受的学术训练有关。朱晓进教授是标准的"文学史家",他在给学生上的第一节课讲  相似文献   

15.
莫言与一百年前的泰戈尔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都引起激烈争论,这反映出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尴尬,即东方人获得这一奖项首先要面对语言资格的问题。自从1990年代以来,1950-60年代出生的一批作家逐渐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创作群体,他们基本上代表了我们这个时代最高的创作成就,成为文学史上空前绝后的一代。许多优秀作家走上了民间的道路,莫言的民间立场和民间写作与拉伯雷所代表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狂欢传统有相似之处。莫言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确实是具有开创性的一位作家。一部《透明的红萝卜》开创了先锋文学,一部《红高粱》开创了民间写作。就农民写作而言,莫言是自古以来最好的农民作家之一,他滔滔不绝地倾诉了几千年来农民遭受的苦难、委屈与痛苦。  相似文献   

16.
高等专科学校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的教学面临着生源质量的下降、课时的缩减、学生阅读量的严重不足以及现当代文学自身的问题等诸多方面的压力,面对这些压力,作者从调整教学内容、拓展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以及延伸课堂教学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李平 《当代电大》2004,(1):19-20,23
第三编 1 977—1 985年的中国文学11 1977—1985年文学思潮概述4 4 )“五四”精神的复兴“三只报春的燕子”:《曙光》、《班主任》、《哥德巴赫猜想》。“两为”方针与“两为”口号。4 5 )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到“改革文学”“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的主要区别。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到“改革文学”的发展变化。4 6 )从“启蒙的文学”到“文学的启蒙”两种启蒙传统:“启蒙的文学”与“文学的启蒙”。“审美的文学”的发展演变。12 心灵的伤痕4 7)《伤痕》与“伤痕文学”“伤痕文学”的出现及其发展。《伤痕》与其他…  相似文献   

18.
李平 《当代电大》2004,(1):17-18
绪  论1)中国当代文学的源流中国当代文学的开始(时间)。开放性与整体性。两个传统:启蒙文化传统(“五四”新文学传统)和战争文化传统(解放区文学传统)。2 )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中国当代文学四个阶段的时间划分和主要依据、主要特点。第一编 1 949—1 965年的中国文学1 194 9—196 5年文学运动概述3)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第一次文代会的全称和召开时间。被排除在大会外的主要作家。4 )文艺思想论争和文艺政策调整批判《红楼梦研究》和镇压“胡风反革命集团”的原因。“双百”方针的主要成果。5 )“反右”运动以后的文艺低潮“反右”运动的…  相似文献   

19.
2010年1月8日至12日,由海南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省级重点学科和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全国当代文学批评期刊建设与当代文学走向学术研讨会”在海口召开。参加会议的主要有《新华文摘》总编张耀铭、《文艺报》主编阎晶明、《文学评论》副编审吴子林、《文艺理论与批评》副主编李云雷、《当代作家评论》副主编张学听、《中国文学研究》主编谭桂林、  相似文献   

20.
特定的生存环境促成中国当代文学独自的运行轨道与风貌。这是一个由文学的被动走向主动的过程,是一个文学觉醒的过程,是一个文学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这个发展过程的实质是,真、善、美的运行机制由非良性状态向良性的转化与调整。中国当代文学向诺贝尔文学奖冲刺,在于在一个新的层面上对真、善、美进行整合,都在于对世界文学潮流的认同与超越。创作模式的革新发生在历史、时代、作家与读者这四维审美情感的交汇区。文学大家应该是大哲学家、美学家与艺术家集于一身者,还要善于集中与加工群众的审美智慧。批评家、理论家既要学者化,又要作家化;既有脱俗的审美能力,又要有不同凡响的哲学修养,时代也要求理论大师的登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