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黄鹂和山雀会捕捉卷叶虫和梨椿象等森林害虫,懂得要爱护益鸟。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津津有味”、“狡猾”、“专门”等词语。用“惊奇”、“津津有味”造句。 3.朗读课文,默写最后一节。教学重点: 黄鹂和山雀怎样捕捉害虫;卷叶虫和梨椿象怎样伤害果树。课前准备:黄鹂、山雀标本;卷叶虫、梨椿象外形图;海棠树、梨树投影片。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讲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回忆课文内容,讨论以下问题: ▲这篇课文写了几种鸟、几种害虫、几种果树?  相似文献   

2.
教学要求:1、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黄鹂和山雀是益鸟,卷叶虫和梨椿象是害虫。2、学习生字新词,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教学时间:一教时教前预习: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二 2、查解新词,划出疑难。教学过程: 一、  相似文献   

3.
《黄鹂和山雀》(六年制第四册)是一篇常识性课文。通过学习,既要使学生懂得一些自然知识,又要让学生受到语言文字的训练。为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获得知识,我们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相似文献   

4.
《鸟的天堂》的作者对榕树作了生动具体的描写。我在讲读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从作者观察点的移动去研究文中是怎样描写榕树的。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后,懂得了作者写榕树的方法是:先从远处看,写整体;再从近处看,写部分。接着,我引导学生深入研究作者是怎样从远处看写到近处看,由写整体到写部分的,启发学生体会句子的描写和词语的运用。为了进一步启发学生理解本文作者描写榕树的作用,我帮助学生复习了第六册上的习作例文《海滨小城》。这篇课文也有一段  相似文献   

5.
曹桦 《青海教育》2002,(10):25-25
观察是学生获得信息的重要窗口,打开这个窗口,不仅能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而且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那么,怎样打开这个窗口呢?一、在读书中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课文是学生学习观察方法的范例,教师应抓住课文特点,在教学中围绕教学内容有计划地渗透观察方法的学习指导,讲清作者观察、描写周围人、事、物、景的方法。如:《长城》一课,先整体后部分的观察方法;《海滨小城》等课文由远及近,抓住事物特点的方法;《高大的皂荚树》等课文,从事物的几个方面进行观察的方法等等。教师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这些方法,并懂得留心周围事物对于写好文章的重要性,促使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  相似文献   

6.
阅读教学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思考,去完成认识事物的过程。我在执教《聪明的华佗》一课时对此深有体会。课文写的是蔡医生想考考小华佗,让他把两只相斗的羊分开,结果他用巧妙的方法通过了这场特殊的“考试”。课文的趣味性、知识性都很强,是一篇很有“讲头”的课文,但我意识到光有老师头头是道的讲  相似文献   

7.
一、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   1结合讲读课文,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然后命题练笔。小学生知识范围狭窄,如果没有范文,学生面对作文题目就会陷入“老虎吃天无法下手”的困境。因此,我在讲读课文中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事物的方法,然后用学到的观察方法让学生去观察周围的事物,最后再让他们把观察到的东西写成作文。如我在教《记金华的双龙洞》时指出:这篇文章作者是按照立足点的变换进行观察,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写的。先写游览的时间和地点,接着写路上的见闻,然后写游外洞的情景,再写游内洞的情景,最后简要叙述出洞…  相似文献   

8.
设计意图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全篇情感真挚,层次分明。作者满含深情地回忆了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课文很长,如何在一节课内完成这篇课文的学习,我想首先得让学生们运用以前所学的阅读方法进行快速地阅读,迅速地捕捉文中所传递的信息。第二,应该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相似文献   

9.
几年来我在语文课中一直有意识地进行角度教学的尝试。我一方面注意向学生展示与文章有关的重要角度,一方面又注意培养学生选取角度的能力。我反复向学生强调,写任何事物的角度都是无穷多的;每讲一篇课文都要向学生说明这篇课文是从什么角度来反映事物的,反映这一事物还有哪些重要角度,这篇课文为什么要选这个角度,而不选其他角度;每作一篇作文都要让学生明白,这篇作文可以从无穷多的角度来写,并要求学生从中选一个最好的角度。实践证  相似文献   

10.
如何根据自然学科的特点,教给学生学习自然的方法呢?下面结合“地质”单元的教学谈谈这个问题。“地质”这一单元包括第五册第十七——二十一课的教学内容。这是整个小学自然教材中指导学生学习有关“地质”方面知识的唯一教学单元。“地质”单元的课文都是逻辑推理课课型。其共同特点是:先给学生提供一个或几个已判断出的事实、让学生在这些事实和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采用推理的方法,推断出未知的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从而使学生主动地获得必要的自然科学常识,同时培养其逻辑推理和想象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小音乐家杨科》(第十一册第10课)的教学不能停留于理解文章内容,而要教会学生如何深入理解文章的中心。本组课文的重点训练项目是分辨事物和联想,只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才能分辨,反过来分辨事物和联想也可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我按“读、思、议”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这一课,使他们读懂课文并获得读书的方法。整个阅读教学活动学生都不能离开读。这篇课文写的是儿童的事,加上文中有对心理活动的细致  相似文献   

12.
1.在研读课文中寻机创新。   研读课文是进行创新实践的有效方法。学生带着研究的眼光读课文,对课文进行说理性、评价性、鉴赏性的阅读分析,时而会产生一些新奇的想法。   2.运用推读法力求创新。 推读法是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独特的读书方法。他读书时往往先看开头和结尾,然后推想这中间是怎么过来的;想过后再看书是怎么写的。他认为,只有这样读书才能消化“别人”,读出“自己”来。这种读出“自己”,实际上就是一种创新。   3.通过专题性作文训练实现创新。一是假想性作文训练。如《假如我是长》、…  相似文献   

13.
为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我们采用了“整体——部分——整体”的读书方法.即先从文章的整体了解课文内容,再通过具体的词句段教学深入理解,最后回到课文的整体中理解文章的中心. 第一步,从整体入手,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如教学《江姐》一课,首先,我们要求学生通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并理出文章的层次.通过初读,学生了解了这篇课文主要是写江竹筠烈士在残酷的环境中,对敌斗争英勇无畏;在敌人的酷刑威逼下严守党的秘密.结构是先写“提审”,然后插叙“被捕”,最后又按顺序写“受审”和“慰问”.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小语第七册基础训练7第7题 [教学目的]1.要求学生写篇状物的记叙文,描写自己家乡某一种特产,写出对它的喜爱之情。2.培养学生善于捕捉事物特点进行观察的能力和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3.训练学生运用先总后分的写法,有层次、有条理地把事物特点写清楚。 [方法提示]本次作文指导在方法上要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2.注意对学生写前的感知训练;3.注意让学生先说后写;4.注意发挥习作  相似文献   

15.
吕春菊 《河北教育》2000,(10):24-25
一、阅读教学与作文相结合   如小语教材第九册中的“火烧云”一文,作者抓住日落时火烧云颜色极多、形状变化极快这两个特点来观察和描写火烧云。我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观察事物和通过留心周围事物积累材料的方法,并让他们明白事物各有特点,无论是写景还是写人都要抓住特点来写,只有这样才能形象逼真,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学了课文,正值国庆前夕,我以“礼花”为题,让学生进行观察,把国庆节燃放焰火的场景写出来。学生们积极性很高,通过有针对性、有重点的观察,仿写相当成功。   阅读…  相似文献   

16.
设计意图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全篇情感真挚,层次分明。作者满含深情地回忆了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课文很长,如何在一节课内完成这篇课文的学习,我想首先得让学生们运用以前所学的阅读方法进行快速地阅读,迅速地捕捉文中所传递的信息。第二,应该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既做到以学生为主,也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第三,精心处理教材,紧扣文章主线展开教学,突出重点。  相似文献   

17.
第九册《威尼斯的小艇》所在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抓住事物的特点写”。课文表现出作者鲜明的思路:小艇的重要作用→小艇的样子→坐在舱内的感受→船夫的驾驶技术好→威尼斯人离不开小艇。怎样让学生自主地、独立地在读书活动中探索求知(课文写什么)求得(怎样抓住事物特点写)呢?笔者通过创设读书、思考、讨论的活动情境,给学生以思维的空间,利用课文提供的阅读材料,强化重点训练项目到阅读理解过程中。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基本功,又让学生从字词句段篇的学习中形成了会自读、会自悟、会自得的技能。 一、启发学生自…  相似文献   

18.
结合二类课文教学提高以“读”助“写”能力江西刘先英结合二类课文教学,逐步提高学生以“读”助“写”能力,我认为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一、学习二类课文,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读写基本功训练比如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四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在教学这组...  相似文献   

19.
一、说教材《黄鹂》是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试用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的第1篇课文。本册书现代文阅读共三个单元,每单元围绕培养学生理解、分析现代文的能力,以文体组织课文。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赏析散文的语言。这是阅读理解分析现代文的基础。《黄鹂》是一篇散文名作。作者笔下的黄鹂,不仅是一种美丽可爱、富有灵性的鸟儿,而且是艺术的化身、一切美的事物的化身。作者从小黄鹂身上悟出大道理,表达了对生命自由的渴望,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形色神态和环境的自然结合和相互发挥”所创造的美的意境的向往。传统语文教学仅把课文当作学…  相似文献   

20.
万淑琴 《宁夏教育》2003,(12):34-34
前不久,有幸参加了银川市小学语文“走进新课程”观摩研讨会,聆听了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执教的《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支老师设问之巧妙、引导之自然、拓展之有趣,让人耳目一新。课堂上涌动的生命活力让听课教师拍案叫绝。一、巧妙设问,激起学生独特的感受开课后,支老师没有按照惯例先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而是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自主读课文的空间,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在学生通读了课文后,竟宣布:“这节课我只提一个问题,如果不想被我问住,教你一个办法:读书,边读边想我会问一个什么问题。”学生在好奇中有的认真读课文,有的议论纷纷,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