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杨娜 《科协论坛》2007,4(8):502-503
科学体制化是科学社会体制的形成过程,适宜的科学体制是科学真正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科学良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民国时期中国科学社在科学体制化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普及科学知识,推进科学交流,加强科学研究,引进奖励机制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同时由于国情的局限和自身民间性质的束缚,致使其成就与目标有相当大的一段距离,当时中国科学体制化程度还比较低。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学社与科学体制化--纪念中国科学社创办90周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科学体制化是科学发展的组织条件和制度保证,它表现为科学家社会角色的形成、专业科研机构的创建、进行科学交流的专业科学社团的产生、科学交流会议的召开、科学出版物的创办、科学奖励机制以及科学教育的专门化和职业化等方面.以此而论,中国科学社在发展时期可以说满足了科学体制化的条件,是中国科学体制化的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3.
科学体制化是科学与社会交换的产物.科学体制化的历程是科学适应变化着的社会各方面的需求,不断改革创新,寻找能有效、协调与社会交换的科学组织、研究机构型武的过程.纵观科学体制化的历程,从英国的皇家学会、法国的科学院,到德国的大学,再到美国的大学、工业实验室和国家实验室,科学与社会的交换变得越来越灵活和广泛,越来越多样化和协调.  相似文献   

4.
默顿学派的形成及其对科学社会学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默顿是科学社会学的创始人,由其开创的对科学进行体制化研究的道路一直沿着他当年确定的方向在前进。同时,默顿通过培养研究生和不断呼吁对科学社会学的重视,最终形成了以实证主义的哲学立场,对科学进行体制化研究为特色的默顿学派,对科学社会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近代科学的体制化是“实验型”科学知识生产制度及其意义不断展开的历史过程,也是科学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不断被重新发现的过程。要深刻理解近代以来科学与文化的关系,必须从这个影响深远的历史进程出发。“求真知”的科研文化和“致实用”的功利主义科学价值观共同构成了近代科学体制化的必要条件。但在这两个文化要素之间存在着冲突,具体表现为科学的“功利性”和“自主性”之间的摩擦与对抗。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科学体制化的系统性学术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近代化学有百年的历史,而体制化的历史不过50年。中国近代化学体制化始于欧美留学生在海外创建化学社团,中国最重要的化学社团——中国化学会是由清一色的近代留学生创办的,这是中国近代化学共同体形成的重要标志。留学生开创了中国近代高等化学教育的局面,建立了中国近代高等化学教育体系。中国近代化学留学生创建了中国近代化学研究体制,它意味着近代中国社会对化学家共同体及其活动和价值的正式承认。在中国近代化学体制化进程中,中国近代留学生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的科研成就,在高水平的国际学术刊物,包括《自然》、《科学》、《美国化学会会志》等上面发表了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学术论文。化学学科院士是中国近代以来化学家社会角色的最高体现,而中国近代留学生是20世纪中国化学学科院士群体的中坚,为中国化学体制化的各个方面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古代技术的师徒相传、中世纪行会的技术教育、近代欧洲科学学会的技术追求以及现代工业实验室的研究体制,归纳出技术组织形式演变的职业化、专业化、体制化特征,指出现代技术研发的体制化是现代技术迅速发展的重要社会保证。  相似文献   

8.
科技政策科学是近十年来国际科技政策发展的新趋势。本文以科学社会学的理论和视角,归纳分析科技政策科学的基本思想,评述美国和日本发展科技政策科学的做法,分析科技政策科学走向体制化的特点和动因,指出科技政策科学新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遵循科学的体制化过程规律,阐述了小科学与大科学的概念特征等,并对其辩证关系作了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10.
科学学在中国前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科学学在中国体制化前的有关历史渊源和思想基础,提出对中国科学发展途径看法的代表人物以及中国科学社和《科学》杂志等对科学的组织推动作用,概括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前后对科学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作为默顿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伯纳德·巴伯一方面遵循了默顿的科学社会学研究范式,促使科学社会学走向成熟;另一方面,巴伯在"默顿范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科学与社会关联的维度,超越了默顿对科学的社会学理解.与默顿不同的是,巴伯所提到的科学精神特质本质上是一种先在的客观的社会文化,这种文化先于科学而存在,这与默顿的被视为是一种科学社会共同体内生物的科学精神价值有着本质的区别,巴伯的这一社会文化指向也是科学社会学研究的一种新视野.  相似文献   

12.
刘亚频 《科教文汇》2014,(7):159-160
科普剧作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重要的一环,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研究科普剧对于今后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宣传科学发展观、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知识管理学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建华 《情报科学》2007,25(2):177-182
随着信息科学和信息社会的发展,信息哲学已经确立自己作为一个学科的地位,并且正在成为科学哲学的新范式。信息作为物质的基本属性,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中介。知识是对信息的抽象。对知识的管理以对信息的管理为基础,借助于信息管理。信息管理、知识管理活动为信息哲学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信息哲学是信息科学学科群共同的哲学基础,也是信息管理学和知识管理学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4.
依据T型关联度的分析思路设计科技资源投入与产出的T型关联度分析模型,对2001~2008年间安徽省科技资源投入与产出的关联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科技资源投入的八项指标与科技资源产出均有正相关关系,但科技财力资源投入对科技资源产出的贡献要比科技人力资源大。  相似文献   

15.
美国科学政策的法律和历史基础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本文介绍了美国科学政策的法律基础和历史发展。文章论述了美国科学政策植根于美国宪法赋予联邦的权威,联邦和地方、联邦政府中总统和国会之间权力平衡的转变是美国科学政策演变与发展的背景。文章对科学在联邦政府中的演进做了历史的说明,特别是对“二战”以来美国科学政策的发展做了重点介绍,并对科学在当前联邦政府中的地位做了说明。文章最后指出,国际性维度对美国科学政策的发展日益重要。  相似文献   

16.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系统与其他评价系统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路 《情报科学》2005,23(1):71-74
从中国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现状出发,通过实例将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系统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及国内其他评价系统,在评价方式、评价范围、评价项目、评价结果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由于该系统以6500多规范化学术期刊为统计基础,采用计算机网络化先进手段,和大样本、多学科、跨专业的期刊综合统计方法,可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范围内进行评价,不仅可动态给出期刊引文颇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等数据,还能给出论文的点击率、下载率等网上利用指数,为更加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一本期刊,一篇论文,一个学校,乃至一位学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姜春林  周磊  唐悦 《科学学研究》2010,28(4):500-507
科学中心转移现象在学术界引起较大的争论。利用利萨.罗斯纳编著的科学年表再一次对科学中心转移现象进行了测度,所得结果没有对科学中心转移这一现象给出强支撑。从系统科学角度,建构了科学系统内部运行的因果关系模型,对科学发展的不平衡现象进行解读,得到如下结论:科学系统的四大要素——科学家人数、图书情报资源、先进的科研设备以及科研经费共同影响科学这一子系统的运行,外部环境通过这些要素起作用。  相似文献   

18.
姚清华  陈发俊 《科教文汇》2012,(11):202-204
鲁迅成长于科学救国的近代历史氛围中,亲身经历了中国近代社会发生的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等三次大的政治思想变革运动,加之自幼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喜好及其留学经历,这些因素致使鲁迅终生致力于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播与普及,以实现科学-立人-救国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9.
科学学:过去、现在和未来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经过 70多年的演进发展 ,科学学已经建立和正在形成的分支学科约有 30多门。这些学科可以按照理论性或应用性程度的差异 ,区分为理论科学学、专门科学学、应用科学学三组。科学学研究者在回顾科学学既往历史和把握现状的基础上 ,应当高度重视交融发展、协同发展、综合发展、分化发展的基本趋势 ,积极促进科学学科体系的完善。  相似文献   

20.
英国科技社团通过整合政府、企业和社会等各种力量,形成了成熟灵活的科技传播和科学教育网络,已成为英国科学传播和科学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英国的科学传播和科学教育的社会化和社团化运作无疑将为尚处在起步阶段的中国科普事业提供宝贵经验,而这些成功社团也是我国科技系统开展中外科普合作的理想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