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藏高原冈底斯斑岩成矿带不同于经典的产于岛弧和大陆边缘的斑岩铜矿,而形成于后碰撞挤压向伸展转变期,显示了极好的成矿前景.本文对冈底斯中段尼木矿田白容、厅宫和冲江斑岩铜矿区斑岩体进行了系统研究,确定出斑岩体演化和侵入序列为:似斑状二长花岗岩→成矿二长花岗斑岩→石英闪长玢岩→花岗闪长斑岩.K-Ar和^40 Ar/^39 Ar年代学研究获得白容矿区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中角闪石的K-Ar年龄为16.9±2.4Ma;石英闪长玢岩中黑云母的K-Ar年龄为12.3±0.2Ma、^40 Ar/^39 Ar坪年龄为12.5±0.2Ma;花岗闪长斑岩中黑云母的K-Ar年龄为11.5±0.2Ma、^40 Ar/^39 Ar坪年龄为12.4±0.2Ma;厅宫矿区石英闪长玢岩中黑云母的K-Ar年龄为13.8±0.2Ma、^40 Ar/^39 Ar坪年龄为14.9±0.2Ma;花岗闪长斑岩中黑云母的K-Ar年龄为13.5±0.3Ma、^40 Ar/^39 Ar坪年龄为14.2±0.2Ma,这些年龄表明:石英闪长玢岩晚于似斑状二长花岗岩,略早于花岗闪长斑岩.成矿与二长花岗斑岩有关,其侵位时间晚于似斑状二长花岗岩,早于石英闪长玢岩和花岗闪长斑岩.尼木癍岩铜矿田这种复式杂岩体较充分的分异演化有利于含矿热液的集中与逐渐富集成矿.白容斑岩铜矿蚀变矿化二长花岗斑岩的蚀变绢云母的K-Ar年龄为11.8±0.2Ma,^40 Ar/^39 Ar坪年龄为12.0±0.1Ma,代表了中低温蚀变和矿化末期的年龄.白容矿区绢云母化带的蚀变年龄与石英闪长玢岩和花岗闪长斑岩的黑云母^40 Ar/^39 Ar年龄基本一致,与厅宫矿区辉钼矿Re-Os年龄及石英闪长玢岩和花岗闪长斑岩的黑云母^40 Ar/^39 Ar年龄同样基本一致,暗示两个矿区石英闪长玢岩和花岗闪长斑岩的岩浆结晶冷却与成矿二长花岗斑岩后期热液成矿时间上有重叠.结合前人年龄数据大致确定出白容矿区岩浆-热液活动时限为0.5~5Ma,厅宫为4Ma,冲江为4.5Ma.尼木矿田成矿斑岩^40 Ar/^39 Ar年龄晚于冈底斯碰撞后第一次快速隆升时间≈21Ma,15Ma冈底斯中段NS向正断层开始活动,表明含矿斑岩体可能侵位于地壳加厚、冈底斯山大规模隆升到一定程度后出现弱伸展环境的构造背景下,即斑岩铜矿形成于从南北向挤压隆升到东西向伸展初始发育的过渡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2.
铁树沟铜矿床是近年来在东秦岭地区铜找矿的新突破.以矿区地质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矿床地质构造、含矿围岩蚀变、矿石特征、矿床成因、控矿因素和矿化富集规律等方面,从而提出了铁树沟铜矿矿床成因为岩浆期后含矿气水热液交代围岩而成的矽卡岩型铁铜矿床,并总结了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3.
斑岩铜矿是最重要的铜矿来源,文章通过对木吉村斑岩型铜钼矿区地质进行详细野外观察,采用岩石学与岩相学方法,开展了木吉村斑岩铜钼矿的赋矿斑岩体-闪长玢岩的岩相学特征研究。  相似文献   

4.
多不杂铜矿床的发现是西藏地质找矿工作取得的重大突破,选择多不杂铜矿区内7件花岗闪长斑岩、5件变质砂岩样品进行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测试。结果表明,花岗闪长斑岩LREE富集,HREE亏损,δEu总体大于1,为Eu正异常,是含矿地幔流体伴随岩浆结晶成岩过程交代岩石成矿的成因标志,含矿地幔流体以不均匀混染和交代方式减弱或抵消结晶分异作用形成的负铕异常,并随其比例和强度增大而形成正铕异常;相对富集Cs、Rb、K、Sr、Th、La、Hf等元素,显示驼峰型模式,是成矿流体来自富集地幔的重要特征。变质砂岩具有相似的右倾型稀土配分模式,总体上均表现为轻稀土相对富集、ΣREE变化范围较大的特点,由花岗闪长斑岩→变质砂岩,ΣREE表现为逐步上升的特点,这说明在成矿过程中伴随有REE元素的带入带出;将变质砂岩的常量元素组成与花岗闪长斑岩的常量元素组成进行对比,可以看到CaO、MgO、Na_2O、K_2O的含量有明显变化,随着成矿作用的进行,这些常量元素的带进带出主要表现为硅质和碱质的增加,说明矿床中各类岩石的蚀变受控于统一的富硅碱的地幔流体作用,从而导致大量物质组分的活化迁移以及交换的发生,并造成壳幔物质的混染叠加,进而有利于成矿。矿床成因综合分析初步揭示出多不杂铜矿床的形成与地幔流体作用有关。地幔流体作用造成的地幔底劈引发了地壳重熔,进而幔源岩浆或地幔流体部分参与或混染地壳重熔形成的长英质岩浆并随其结晶过程作用于岩浆,而致花岗闪长斑岩具有壳幔混染甚至成矿特征。地幔流体不仅可以伴随富硅碱岩浆结晶成岩过程进行同步交代和能量转换蚀变成矿,而且还能从岩浆或岩体中分离出来,沿通道进入有利赋矿的岩石界面或具备一定封闭条件的次级裂隙中,与变质砂岩相互作用引发壳幔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构成接触带成矿体系,导致变质砂岩含矿。  相似文献   

5.
大坪矿区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成矿母岩主要为金鸡岭岩体中—粗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通过对含矿母岩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金鸡岭岩体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高钾质、亚碱性、过铝质的钙碱性岩石,稀土元素含量较高,为大坪稀土矿的形成提供了来源。  相似文献   

6.
后新立金矿点赋存于侏罗世霏细斜长花岗斑岩岩体中,含有角砾的、铁硅质胶结的霏细斜长花岗斑岩是主要的含金岩体。矿区已发现4条矿体。综合矿区地质特征、控矿条件、成矿作用等认识,认为该矿点为斑岩脉型。  相似文献   

7.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4,(2):F0002-F0002,I0001
西藏多龙地区是我国最有希望取得找矿重大突破的关键地段之一,为推动这一地区尽快实现找矿重大突破,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五地质大队运用物探、化探、遥感等勘探技术方法,经过多年的艰苦工作,实施完成了西藏班公湖一怒江成矿带西段铜多金属资源调查项目,使多龙矿集区内的多不杂超大型斑岩铜矿、波龙特大型斑岩铜矿和拿若大型斑岩铜矿露出庐山真面目,  相似文献   

8.
玛丽娜铜矿区位于智利中生代陆相-湖泊相拉伸拗陷带,形成于中酸性火山岩中,多条平行或网脉状矿体赋存在下白垩统拉斯契加斯(Las Chilcas)组岩层,受断裂控制,矿体切穿多种赋矿围岩,矿石矿物呈细粒浸染状和脉状,矿种以铜为主,伴生银。矿物分带从浅到深呈现出辉铜矿-斑铜矿-黄铁矿的分带特征。近矿围岩蚀变以泥化-青磐岩化-绢云母化为主,深部见钾长石化蚀变。通过对成矿地质条件和矿化特征研究认为玛丽娜铜矿床上部为曼陀型矿床,深部为斑岩型铜矿床。本文在总结项目组勘查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对矿区火山岩的地球物理特征进行研究,探讨其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9.
乌兰乌珠尔铜矿床大地构造位置属于东昆仑北部断裂造山带北西段,属祁漫塔格-都兰华力西期铁、钴、铜、铅、锌、锡、硅灰石(锑、铋)成矿带,是青海省内矽卡岩矿床-铁多金属矿的主要成矿带,其成矿地质条件优越.乌兰乌珠尔铜矿床的发现为该地区寻找类似的斑岩型铜矿床提供了一个实例.本文对乌兰乌珠尔铜矿床矿化特征、矿床成因类型及控矿因素等的分析研究,对在区域上寻找类似的矿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盘龙山含钾岩石矿区位于中朝准地台山西台隆太行山拱断束的南段,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太古界登封群、中元古界汝阳群、寒武系地层。含钾岩石矿赋存于中元古界汝阳群白草坪组地层中,分为上、下两个矿层,上矿层受剥蚀影响部分地段已缺失。通过对区内含矿地层、矿体特征、矿石特征的研究,认为本区含钾岩石矿层位稳定、产状平缓、品位稳定,受后期构造影响较小。初步认为本区为形成于滨海、浅海相环境的沉积矿床,找矿潜力巨大。同时指出了含钾岩石矿的找矿标志和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1.
多不杂富金斑岩铜矿床位于斑公湖-怒江缝合带北侧多不杂构造岩浆弧中,成矿与侵位于中侏罗统雁石坪群和早白垩统美日切组地层中的石英闪长玢岩、花岗闪长斑岩有关.由于斑岩体的侵位,在岩体内及其围岩中形成强烈蚀变且分带明显,由含矿斑岩中心向外可划分出钾硅化带、中级泥化带、泥化带、伊利石-水白云母化-褐铁矿化带-角岩带或青磐岩化带(围岩是中基性火山岩时).矿化为细脉-浸染状,含矿斑岩全岩矿化,少量矿化产于围岩中,成矿为铜-金组合,为典型的富金斑岩铜矿.初步识别出(1)钾化带中主要发育M型、EB型、A型及部分B型脉;(2)绿泥石化带(中级泥化带)中发育B型、C型、石英-绿泥石脉及S型、G型脉;(3)在粘土化带(泥化带)中主要发育C型脉、G型脉及S型细网脉;(4)在围岩中主要发育B型、C型、D型及G型细网脉以及碳酸盐脉、M型脉等.矿区范围内发育丰富的热液磁铁矿、赤铁矿、金红石等,铜、金沉淀与热液磁铁矿的形成关系密切;矿石中主要为黄铜矿、少量斑铜矿和辉铜矿,而黄铁矿很少,总体上为黄铜矿>斑铜矿,黄铜矿>黄铁矿.在石英斑晶及各种脉系中识别出三个大类和十个亚类的流体包裹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数据表明最高(达935℃、压力200MPa)的均一温度出现在石英斑晶中,这种由含不透明子矿物、简单多相、含硅酸盐子矿物、赤铁矿多相包裹体类型构成的具45%NaCleq盐度的多相包裹体可能代表本矿床最原始的成矿流体组成;这种成矿流体上升到3km左右、冷却到580℃左右发生沸腾,分离出超高盐度(60%~80%NaCl eq)流体包裹体和富气相包裹体,并导致大量磁铁矿的结晶和还原硫的释放,且伴随部分金属硫化物及部分金沉淀,形成早期的M、A型脉;随着温度的进一步降低和分离出的流体包裹体的聚集,在500℃~480℃之间、22~40MPa之间、深度约1.5km发生沸腾,大量释放出的硫与金属离子结合,导致了大量铜、金的沉淀,形成如B型脉等一系列脉系及浸染状的铜矿化.在450℃~400℃之间、压力20~32MPa之间、深度1.1km左右又发生了明显的沸腾事件,形成了如C型脉、S型等舍铜脉系.在370℃~200℃之间、压力5~30MPa之间,包裹体以液相包裹体和多相包裹体为主,其盐度变化较大,可能是由于岩浆流体的稀释作用或少量大气降水参与循环所致,形成了D型脉及面状硅化.我们的研究结果揭示多不杂富金斑岩铜矿是主要由直接从岩浆熔体中出溶(600℃~950℃)的具高氧化性、(超)高盐度的富合成矿元素的岩浆流体形成的,是斑岩矿床系列中正岩浆端元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2.
阜蒙县少冷萤石矿区位于内蒙地轴的东端,矿区内出露岩石为中生代岩浆岩为杠杠营子单元(J 1G)即少冷岩体,主要为斑状中粗粒二长花岗岩。通过对矿区的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地质条件的分析,说明了此类型萤石矿的找矿方向及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3.
2005年正式启动的“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铜多金属调查”项目是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青藏高原地质矿产调查与评价专项,项目组在此前勘查工作的基础上,通过五年多的艰苦努力,在西藏境内确立了继藏东三江斑岩铜矿成矿带、藏东南(冈底斯)斑岩铜多金属成矿带之后的第三条铜多金属成矿带,即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的藏北斑岩铜多金属成矿带。证实了多龙矿集区的存在,除已发现的多不杂、波龙、拿若超大型斑岩型铜金矿外,还有多不杂西、地堡那木岗、色那、色那东、铁格龙南、尕尔勤、赛角等极具找矿潜力的矿(化)体,初步估算了多不杂西、铁格龙南、色那、尕尔勤等的资源量,在700平方公里范围之内发现众多超大型、大型斑岩铜金矿。  相似文献   

14.
《科技风》2017,(20)
本文从江西省城门山铜矿床区域地质特征、矿床特征、矿石特征、成矿阶段特征、蚀变与矿化特征等角度研究矿床成矿机理和成矿模式以及矿床成因。通过对城门山铜矿床主要成矿作用的分析,表明花岗闪长斑岩与该矿床有关,对成矿也最有利。此外本文在初步分析成矿地质条件的基础上,总结了铜的找矿标志,明确了今后找铜矿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青海三江北段东莫扎抓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莫扎抓铅锌矿床隶属“三江”成矿带的北延部分,空间上与西藏玉龙斑岩铜矿床同属一个成矿带。矿区内地层由于受区域构造的控制,总体呈北西向展布,含矿地层主要为早二叠统尕笛考组,其次为晚三叠统结扎群甲丕拉组和波里掠组,断裂构造主要密集发育在早二叠世开心岭群尕笛考组(P1gd)中,各断裂彼此交错切割,具备成矿的重要通道和赋矿空间。矿区内共圈定铅锌矿体12条,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矿化有黄铁矿化、方铅矿化、闪锌矿化,同岩蚀变主要为硅化、碳酸盐化等,表现为中—低温热液成矿蚀变类型。铅锌矿体多赋存在碳酸盐岩层间破碎带中,成矿条件极为有利,具备进一步找矿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6.
刚果(金)铜钴矿带闻名于世,欧美地质学者早就在赞比亚-刚果(金)铜矿带开展了区域地质调查。MASHAMBAOUEST铜钴矿区为一老矿区,笔者通过搜集前人资料及参与编制本区储量核查报告,详细分析了该矿区地质特征以及矿床成因。  相似文献   

17.
克什克腾天太永钼矿位于小东沟—柳条沟钼铅锌成矿带内,矿区内广泛分布晚侏罗世中酸性陆相火山岩和早白垩世偏碱性花岗岩。西拉木伦深断裂及其次生的断裂是主要的控矿构造。钼矿主要赋存于与白音高老组、汉诺坝组呈侵入接触关系的斑状微细粒二长花岗岩内。矿床类型主要是热液型和斑岩型。结合附近其他斑岩型钼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成矿机理,对天太永钼矿的矿床背景及成矿机理作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斑岩型铜钼矿是我国重要的铜钼矿床类型。车户沟斑岩型铜钼矿处于华北地台北缘边缘隆起带,且恰位于赤峰—开源深大断裂在赤峰段向北突出的弧形的顶部。赋矿主岩为花岗斑岩、正常斑岩、隐爆角砾岩,分布广泛,矿体是否富集与蚀变关系密切,主要富矿体是经过二次富集作用的隐爆角砾岩;矿区主要蚀变类型有硅化、钾长石化、白云母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矿石结构有浸染状构造、脉状结构、胶结角砾状结构、团块状构造。本文通过现有地质资料,结合野外地质观察,分析了围岩蚀变特征,探讨了蚀变与成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内江科技》2015,(5):74-75
大山铜矿位于凉山州会东县鹿鹤乡,是一个以铜矿为主的多金属矿区。本文运用矿床地质学、成矿构造学、矿物岩石学等方面的理论,结合对矿区成矿条件的研究,对大山铜矿区域地质成矿条件和矿床地质特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表明:大山铜矿主要发育于辉绿辉长岩体之中;蚀变现象发育的地段是矿化富集带;构造破碎带、裂隙节理发育的地段也是矿化现象发育的地区。通过对矿区的找矿标志进行总结,以指导矿山今后的生产及发展。  相似文献   

20.
广东省连山县观音山铜矿是一个地质找矿新矿区,地质研究工作程度较低。本文主要讲述该矿区地层、构造、岩浆岩等主要控矿要素的地质特征与分布,矿体地质特征,为进一步开展地质找矿工作提供依据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